航天醫學研究所(航天507所是央企還是國企)
院士、航天副總師等出席!廣東首個“空天醫學研究中心”揭牌成立!
2003年10月,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將首位航天員楊利偉送入太空,但在飛船上升和返回段,出現了讓航天員感覺身體不適的問題。
在沒有任何可參照圖紙和相關資料的情況下,鐘世鎮院士率領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軍醫大學(現南方醫科大學)數字人研究室迎難而上,承擔了座椅改造和非正常著陸沖擊試驗環境的構建和試驗驗證的任務,完成了眾多重大指令性航天課題,自主設計制造了模擬著陸場地質狀況的沖擊塔和多次沖擊座椅,為后續歷次航天員的天際往返和太空生存提供了堅強保障。
2004年,鐘世鎮(左)與楊利偉合影于航天醫學研究所
近日,南方醫科大學正式揭牌成立空天醫學工程研究中心,該中心是廣東省首個空天醫學工程研究中心,致力于空天醫學工程領域科技創新。學校將依托于此賡續紅色血脈,譜寫與我國航天醫學事業的新篇章。
揭牌儀式當天,正值南方醫科大學由軍隊轉制地方二十周年。現場,鐘世鎮院士手執拉繩,與現場領導專家一同拉開幕布為中心揭牌。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沈力平、宿雙寧,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總工程師姜世忠,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空間生命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孫喜慶等專家領導出席揭牌儀式。
未來,該中心將針對制約空天飛行的主要生物醫學問題,開展空天醫學工程基礎與應用研究,以及研究空間環境對人體的影響機制等。在南方醫科大學優越資源的支持下,該中心將圍繞空間腦科學、航天康復機器人、空間發育遺傳、空間機能學、空間環境下的傳統醫學開展空天醫學工程系列研究,持續深化空天醫學工程領域科技創新。
以中心為契機,南方醫科大學也會學習并大力弘揚“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與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開展更多合作,瞄準空天醫學工程領域的難點和制高點,不斷發展創新空天醫學工程的理論基礎和應用技術,更好地服務航天強國戰略。
2004年8月24日,原第一軍醫大學退出軍隊序列,整體移交廣東省,更名南方醫科大學。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宿雙寧致辭
空天醫學工程研究中心的成立,不僅是南方醫科大學為我國航天醫學事業貢獻智慧與力量的又一里程碑,也是學校轉制二十年高速發展的縮影。
二十年來,南方醫科大學與時俱進,跨越發展,成為教育部、衛生健康委和廣東省共建高校;躋身廣東省高水平大學整體建設高校行列;國際權威高校排行榜排名不斷攀升,15所附屬醫院組團發展,學校綜合實力位居全國醫科大學前列。
4月,高等教育專業評價機構軟科正式發布“2024軟科中國大學排名”。其中,2024軟科中國醫藥類大學排名的上榜高校有84所,南方醫科大學位列第三。
在6月公布的“2024軟科中國大學專業排名”中,南方醫科大學共38個專業上榜,上榜專業占比100%。其中,A+專業數有6個,較去年增長3個,A專業數有17個,B+專業數有18個,共23個專業排名全國前10。
這些良好成績,不僅是對南醫大專業實力與建設成果的認可,更對學校未來發展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盛世華章,奮楫以進。當前,南方醫科大學已經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正深入推動學校廣佛深“大灣區戰略”,朝著建設“國內一流、國際上有影響”的高水平醫科大學目標奮勇前行,在接續奮斗中不斷開創學校改革發展新局面,譜寫新時代高水平醫科大學建設新篇章。
關注"南方醫科大學招辦"頭條號,獲取關于南方醫科大學的最新精彩資訊!
素材來源:南方醫科大學官微、軟科、中國新聞網、健康廣東等
歷史上今天的航天事件1968年4月1日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成立
歷史上今天的航天事件
1968年4月1日,中國科學院、中國醫學科學院、軍事醫學科學院的有關單位在北京聯合組建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當時稱宇宙醫學及工程研究所,即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五〇七研究所,簡稱“五〇七所”,隸屬國防部第五研究院)。該所編制定員1265人,何權軒任所長,朱玉任政委,霍俊峰、陳信、石云峰任副所長。此后3年間,研究所不停遷址,1969年從北京大學昌平分校遷至北京工業學院,1970年遷至北京農業大學舊址。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建設專門的科研區。研究所隨后建成實驗區。1978年12月,北京農業大學要遷回原址,研究所乃在駐地搭起33座帳篷,領導機關搬進帳篷辦公,同時堅持科研生產。1986年6月25日,研究所實驗樓建成,從此研究所有了自己的固定地址。
1970年,中央軍委批準“曙光”1號載人飛船研制任務,計劃用10年將中國首位航天員送上太空。這就是“714”工程。研究所參與了該工程的研究任務,直到1978年該工程下馬。1981年后,研究所啟動載人航天技術跟蹤研究、人體科學研究、衛星搭載生物研究等。在國家“863”航天高科技概念論證及項目研制中,研究所為載人飛船總體方案論證作出貢獻。1990年10月,中國“尖兵”1號衛星用研究所研制的生物艙搭載小白鼠進行8天軌道飛行,這是中國第一次高等動物太空飛行試驗。1992年1月8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啟動,研究所承擔中國載人航天工程7個大系統中的航天員系統以及飛船系統中的環境控制與生命保障分系統任務。
2005年,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更名為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是中國載人航天領域醫學與工程相結合的綜合性研究機構。作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主要參加單位之一,承擔航天員選拔訓練、醫學監督、醫學保障、航天服與航天食品研制、飛船環境控制與生命保障系統研制、大型地面模擬試驗和訓練設備研制等任務。截至2005年,該中心有3個科研區和2個生活區。該中心同時擁有中國各航天員肖像、簽名及歷次載人航天標志的商標權。
2008年,經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相關組織批準,國家天文臺將1997年1月2日發現的小行星,命名為“航天員中心星”,編號為35313。
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原先隸屬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在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中,2016年1月撤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組建中央軍委裝備發展部。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轉隸中央軍委裝備發展部,成為該部直屬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