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醫療衛生服務,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網底
進一步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
來源:
強化制度約束和考核導向,厘清功能定位,明確支援機制和相應指標,有助于促進服務共享、信息互通、管理互鑒
優化利益分配機制、獎勵激勵標準,讓醫共體成為真正的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才能釋放更強的內生動力
“要多吃一些粗糧,少吃重油重鹽的食物,慎吃海鮮。”湖北省武漢市江岸區勞動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來自武漢市中心醫院的醫生在開具處方的同時,不忘叮囑患者健康飲食。得益于緊密型醫聯體建設,年過六旬、患有多種慢性病的王建平在家門口就能掛上三甲醫院的“專家號”。“患者不動專家動”,基層就醫更便捷,群眾健康添保障。
在家門口就能看好病,是廣大患者樸素的心愿。近年來,通過建立分級診療制度、推進醫療聯合體建設等,醫療衛生工作逐步實現重心下移、資源下沉,優質醫療資源城鄉分布不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相對薄弱的問題得到一定緩解。目前,已有85%的三級醫院對口幫扶縣醫院達到二級以上醫院服務能力,70%以上的衛生院與上級醫院建立遠程醫療協作關系。前不久,國家衛生健康委會同多部門印發通知,著眼機制建設,要求進一步推動城市醫療資源向縣級醫院和城鄉基層醫療機構下沉。健全機制,打通堵點,才能讓優質醫療資源更好惠及基層。
大醫院人滿為患,基層醫療機構“門可羅雀”,歸根結底是人們對基層醫療服務質量不放心。確保醫療服務均等化,避免醫療集團、醫共體等止于“掛牌”、流于形式,關鍵在于推進醫療、運營、信息管理的一體化。河南省鄭州市金水區,近八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配備先進設備,中高級職稱醫務人員100%定期到基層坐診、60%常態在基層工作,基層醫療機構就醫吸引力顯著提高。強化制度約束和考核導向,厘清功能定位,明確支援機制和相應指標,有助于促進服務共享、信息互通、管理互鑒,從而提高患者就醫滿意度,實現“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縣”。
“巡回醫療”“派駐”等形式是否可持續?支援基層醫療機構的積極性從何而來?讓優質醫療服務均等可及,需要輔之以適當的激勵機制和支持保障措施。比如在江蘇省東臺市,當地依托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實行醫保基金總額付費,結余資金作為醫共體業務收入,用于人員績效獎勵、醫防融合等,激發了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主動性。優化利益分配機制、獎勵激勵標準,讓醫共體成為真正的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才能釋放更強的內生動力,實現對口合作的常態長效。
立足長遠,還要持續加強基層的科室和人才梯隊建設,變“輸血”為“造血”。從現場觀摩、手把手教學到獨立完成手術,在上級醫院業務專家“組團式幫扶”下,山西省忻州市河曲縣人民醫院普外科擁有了實施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能力,診療水平獲得長足進步。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堅持問題導向,圍繞基層專科薄弱環節,開展學科交流,創新人才培養聘用機制,基層醫療服務才會后勁更強、成色更足。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補齊教育、醫療衛生等民生領域短板”“加快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錨定讓優質醫療資源更普惠可及的目標,因時因地制宜,以機制建設帶動基層醫療發展,就能更好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中國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質量咋改善?《柳葉刀》最新綜述里有答案
今天,國家心血管病中 心 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團隊關于我國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質量的大型綜述性文章在《柳葉刀》雜志發表。該文章從人力資源、信息技術、支付方式、服務整合和機構協同等方面系統分析了我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服務質量面臨的挑戰,并提出針對性建議,為其在“健康中國”宏偉目標指引下發揮好疾病防控“奠基石”和民眾健康“守門人”的作用提供了重要支撐。
我國現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超過92萬個,醫務人員超過235萬人,承擔著提供社區全科診療服務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任務。2009年新一輪醫改以來,我國已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強化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的作用,同期政府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投入增加了10倍。然而既往研究顯示,其服務質量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特別是在常見病的診斷準確性和用藥規范性,以及慢病的管理效果方面,尚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
為此,國家心血管病中 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牽頭來自北京大學、中山大學、復旦大學、四川大學,和耶魯大學、哈佛大學等的知名學者,以及多位基層醫療衛生的管理者和實踐者,系統查閱了近十年來相關的報告和文獻,并開展了覆蓋全國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調查。文章確定了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的質量面臨的系統挑戰,包括:醫務人員的教育和培訓機會不足;“按服務付費”的模式刺激了不合理診療;臨床診療和公共衛生服務之間缺乏整合;各類醫療衛生機構之間協同不夠;醫療衛生體系內的健康管理缺乏連貫性。進一步,文章提出以下建議:
1. 基層醫療衛生體系應當提高基層醫務人員在校教育和在職培訓的質量。一方面,在全科醫生教育中,政府亟需監督各醫學院校的培養質量以確保同質性,并考慮設定醫學生中全科醫學研究生培養的比例。另一方面,教育機構應當為現有基層醫務人員量身定制適宜的繼續教育項目,應用在線平臺等形式覆蓋大量受眾,并根據其能力特點調整培訓方案。
2. 基層醫療衛生體系應當從費用支付、行政管理、績效考核等方面促進臨床診療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相結合。一方面,政府可以考慮將公共衛生服務經費與社會醫保資金綁定在一起,共同覆蓋健康促進、疾病預防和臨床診療的支出。另一方面,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相關專業的國家醫學中心可以共同參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任務界定、規范制定和績效評估。
3. 基層醫療衛生體系應當加強與醫院之間的協同。首先,可以考慮允許各級醫療機構對個人醫保賬戶每年的結余共同進行再次分配,激勵它們作為一個整體開展健康管理,在加大對疾病預防和健康促進的同時把基本診療留在基層機構完成。其次,采用集中部署方式建立基層診療信息體系,通過區域人口健康數據平臺,實現針對個人的信息匯聚和機構之間的信息共享。
4. 基層醫療衛生體系應當建立鼓勵高質量高價值的服務的績效評價和問責機制。一方面要建立覆蓋醫療過程和結局的全面指標、來自診療實踐和行政管理等渠道的可靠數據,以及考慮患者治療適用性和風險差異的深入分析;另一方面要形成包括醫保差異化支付等經濟激勵方式和公眾開放監督等非經濟激勵手段的質量促進機制。
5. 基層醫療衛生體系應當逐步轉變成一個“以數據驅動、由技術支持”的學習型平臺。首先,應當基于居民健康檔案和電子病歷系統,應當研發評價基于互聯網的在職技能培訓工具、基于人工智能的診療輔助決策工具、建立基于大數據的診療質量評價和反饋工具。接下來,可以通過及時分析,對診療質量的現況、策略效果的比較,以及影響治療的原因提供新的發現和知識。
《柳葉刀》總編Dr. Richard Horton高度評價了本文的現實意義:“中國歷史上在基層醫療衛生領域成就卓著,其帶來的民眾健康水平的提升遠遠超過了同類的發展中國家。1978年在阿拉木圖國際初級衛生保健大會上,中國創立的以‘赤腳醫生’為代表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模式讓各國代表深受鼓舞和啟發。而今天,中國所面臨的包括新冠肺炎在內的新挑戰也給基層醫療衛生體系的建設帶來了新的機遇,相信它將不僅適合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國情,也值得其他國家借鑒”。
文章通訊作者胡盛壽院士指出:我國正經歷著“重大慢性病+新發傳染病”的疾病譜轉變、“老齡化+城鎮化”的社會發展、“大數據+互聯網”的技術革新。對于我國來說,強化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既是歷史的需要也是戰略的機遇。我國有能力為全球樹立一個成功的范例,展示如何在提升專科診療服務水平的同時,夯實不可或缺的基層醫療衛生基礎,全面促進醫療衛生服務的可及性,同時改善質量和控制成本,進而造福整個社會。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進一步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評論員觀察)
李鐵林
強化制度約束和考核導向,厘清功能定位,明確支援機制和相應指標,有助于促進服務共享、信息互通、管理互鑒
優化利益分配機制、獎勵激勵標準,讓醫共體成為真正的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才能釋放更強的內生動力
“要多吃一些粗糧,少吃重油重鹽的食物,慎吃海鮮。”湖北省武漢市江岸區勞動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來自武漢市中心醫院的醫生在開具處方的同時,不忘叮囑患者健康飲食。得益于緊密型醫聯體建設,年過六旬、患有多種慢性病的王建平在家門口就能掛上三甲醫院的“專家號”。“患者不動專家動”,基層就醫更便捷,群眾健康添保障。
在家門口就能看好病,是廣大患者樸素的心愿。近年來,通過建立分級診療制度、推進醫療聯合體建設等,醫療衛生工作逐步實現重心下移、資源下沉,優質醫療資源城鄉分布不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相對薄弱的問題得到一定緩解。目前,已有85%的三級醫院對口幫扶縣醫院達到二級以上醫院服務能力,70%以上的衛生院與上級醫院建立遠程醫療協作關系。前不久,國家衛生健康委會同多部門印發通知,著眼機制建設,要求進一步推動城市醫療資源向縣級醫院和城鄉基層醫療機構下沉。健全機制,打通堵點,才能讓優質醫療資源更好惠及基層。
大醫院人滿為患,基層醫療機構“門可羅雀”,歸根結底是人們對基層醫療服務質量不放心。確保醫療服務均等化,避免醫療集團、醫共體等止于“掛牌”、流于形式,關鍵在于推進醫療、運營、信息管理的一體化。河南省鄭州市金水區,近八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配備先進設備,中高級職稱醫務人員100%定期到基層坐診、60%常態在基層工作,基層醫療機構就醫吸引力顯著提高。強化制度約束和考核導向,厘清功能定位,明確支援機制和相應指標,有助于促進服務共享、信息互通、管理互鑒,從而提高患者就醫滿意度,實現“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縣”。
“巡回醫療”“派駐”等形式是否可持續?支援基層醫療機構的積極性從何而來?讓優質醫療服務均等可及,需要輔之以適當的激勵機制和支持保障措施。比如在江蘇省東臺市,當地依托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實行醫保基金總額付費,結余資金作為醫共體業務收入,用于人員績效獎勵、醫防融合等,激發了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主動性。優化利益分配機制、獎勵激勵標準,讓醫共體成為真正的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才能釋放更強的內生動力,實現對口合作的常態長效。
立足長遠,還要持續加強基層的科室和人才梯隊建設,變“輸血”為“造血”。從現場觀摩、手把手教學到獨立完成手術,在上級醫院業務專家“組團式幫扶”下,山西省忻州市河曲縣人民醫院普外科擁有了實施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能力,診療水平獲得長足進步。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堅持問題導向,圍繞基層專科薄弱環節,開展學科交流,創新人才培養聘用機制,基層醫療服務才會后勁更強、成色更足。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補齊教育、醫療衛生等民生領域短板”“加快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錨定讓優質醫療資源更普惠可及的目標,因時因地制宜,以機制建設帶動基層醫療發展,就能更好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 》( 2024年07月03日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