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器械制造公司;公司生產的產品
2023年度中國醫藥工業百強企業揭曉
轉自:中國醫藥報
□ 本報記者 郭婷
日前,在2024年(第41屆)全國醫藥工業信息年會上,2023年度中國醫藥工業百強榜單發布。其中,國藥集團繼續蟬聯榜首,華潤醫藥、齊魯制藥、復星醫藥、中國遠大集團、石藥集團、廣藥集團、上海醫藥、揚子江藥業、修正藥業位列排行榜第二至第十位。
2023年,我國醫藥行業繼續承壓,但百強企業依舊保持了相對穩定的格局,且呈現出積極求變等特點。
行業發展承壓強者恒強格局初現
2023年,我國醫藥行業面臨多重壓力,如國際需求復蘇緩慢、國內資本市場遇冷等。這些壓力也直接體現在數據上。
中國醫藥工業信息中心數據顯示,2023年度百強榜單醫藥工業多項經營指標回落,主營業務收入和出貨值等呈現負增長。
2023年,百強企業主營業務收入10301.9億元,同比下降0.29%;百強門檻由2022年的33.9億元下降至30.9億元,其中十強門檻由264.6億元下調至253.3億元;百強企業出貨值為877.3億元,同比下降21.4%。
中國醫藥工業信息中心主任郭文分析認為,本屆百強榜單醫藥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回落,說明百強企業整體已由高速增長進入調整階段;百強企業出貨值呈現較大幅度下降,進一步反映出醫藥企業增長承壓的事實。
“但把時間維度拉長,可以看到我國醫藥行業發展的基本面仍是穩中向好。”郭文表示,2023年,百強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在醫藥工業營收中的比重為34.9%,與2022年相比增加了4.1%,接近新冠疫情前水平(2019年比重為35.6%),行業集中度有所回升。
回溯近10年來的百強榜單,2014到2023年間有164家企業上榜百強,其中56家企業連續10年上榜,上榜次數大于5次的企業占上榜總次數的85.6%。這充分說明我國醫藥工業頭部企業格局已總體趨于穩定。
較之2022年百強榜單,2023年有11家企業跌出百強,其中有近三分之二的企業是以生產疫情防控相關產品為主。取而代之的是江蘇魚躍醫療設備股份有限公司、樂普(北京)醫療器械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羚銳制藥股份有限公司、鄭州安圖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等在細分領域深度耕耘的頭部企業。
“這意味著企業只有提升綜合實力與可持續發展能力,才能成為持久的強者。”郭文說。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屆榜單中,十強企業的名字與上一年相同,只是位次調整。其中,國藥集團第四年蟬聯榜首,其余9家企業均有不同幅度的位次更迭。華潤醫藥、齊魯制藥、中國遠大集團、石藥集團、揚子江藥業相較2022年排名均有不同幅度的上升;復星醫藥、廣藥集團、上海醫藥、修正藥業相較2022年排名下降。
總體看來,我國醫藥行業強者恒強的產業格局基本形成。
企業積極求變內生外延雙輪驅動
盡管百強企業增長承壓,但從數據上也可以看出,面對艱難的環境,百強企業適時調整戰略和經營策略,通過研發創新、營銷變革、國際拓展等多舉措積極求變,在行業中占據了優勢地位。
2018—2023年百強企業研發投入逐年增加。2023年百強企業平均研發費用為7.79億元,同比增長0.4%;研發投入強度為7.6%,較上一年提升了0.8%。同時,研發強度梯度分布也呈現積極變化,2023年研發強度在5%~10%、10%~15%和高于15%的企業數量較上一年度分別增加了2家、2家和5家。
由于持續的研發投入,百強企業創新能力持續增強,創新成果不斷落地。2023年我國共有41個創新藥獲批上市,其中百強企業獲批創新藥數占31.7%;其新藥臨床試驗受理數和上市申請受理數分別由2019年的295個和102個增長至2023年的807個和158個。
郭文介紹,除了研發創新,百強企業通過合規營銷、個性化營銷、數字化營銷等營銷端的一系列探索,在存量市場中積極尋找增量。以創新藥營銷為例,先聲藥業與邁博藥業、安諦康、康乃德生物醫藥等就創新藥產品開展商業化合作;恒瑞醫藥成立DTP專職團隊,通過整合及拓展DTP藥房等渠道,專業賦能腫瘤等新特創新藥的院外管理。
此外,國際拓展一直是百強企業重點關注的方向。隨著國內藥企創新研發能力不斷加強,我國創新藥出海能力也顯著提升。例如,2023年,利培酮緩釋微球注射劑、特瑞普利單抗、呋喹替尼、艾貝格司亭α注射液4款中國新藥獲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批準上市;斯魯利單抗在印度尼西亞獲批上市,成為首個在東南亞國家成功上市的國產PD-1單抗。2023年,我國創新藥海外許可交易(License-out)數量和金額也取得優異成績,恒瑞醫藥、海思科、豪森藥業、石藥集團、正大天睛、復星醫藥等企業均有海外License-out項目。
在注重內生式發展的同時,百強企業也加快外延式擴張,通過并購重組實現管線擴增或產業鏈整合,提升核心競爭力。例如,國藥集團、華潤醫藥、中國遠大集團等均通過一系列并購重組不斷擴大業務版圖。
“綜觀2023年,中國醫藥工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和壓力,百強企業展示出迎難而上的力量與韌性。展望未來,作為行業發展的標桿和中流砥柱,百強企業需以全球視野開展創新合作,不斷提升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引領醫藥工業加速轉型升級,筑牢健康中國之基。”郭文表示。
中國最高端的十家醫療器械公司 1.邁瑞醫療 2.聯影醫療
部分
邁瑞醫療總部那天,整個科研大樓里充滿著緊張的氣氛。王博士從早上七點就沒合過眼,桌子上散落著各種設備的設計圖,他的手指輕輕敲打著桌面,試圖在腦海中找到那個關鍵的突破點。他的助手小李已經遞上了第三杯咖啡,眼神里流露出擔憂:“博士,休息一下吧,您已經連著三天沒合眼了。”
“不行,”王博士搖了搖頭,語氣堅定,“這個項目如果再不推進,的市場份額就要被搶走了。”他深吸一口氣,繼續埋頭在圖紙里尋找答案。
邁瑞的監護儀項目已經進入的沖刺階段,全球市場競爭激烈,聯影醫療的磁共振設備剛剛發布,反響熱烈。邁瑞的董事會急切地等待著這款監護儀的成功,只有這樣,才能與聯影醫療的新品抗衡。
就在大家都以為項目要失敗時,王博士的手機突然響了,是他多年未見的老同學,聯影醫療的技術總監李工。“老王,你們的監護儀項目還順利嗎?”電話那頭李工的語氣輕松,但透著一絲試探。
王博士眉頭一皺,他知道聯影的設備發布后會給邁瑞造成壓力,但沒想到對方這么快就來打探消息。“還在的調試階段。”王博士不動聲色。
李工笑了笑:“我聽說你們遇到技術瓶頸了?要不要我幫忙?”
這句話讓王博士心頭一顫,聯影的技術絕對是世界領先的,他們的磁共振設備無論是成像清晰度還是輻射控制都做得極其優秀。王博士知道,若是接受了李工的幫助,意味著邁瑞的監護儀可能會被聯影拖入合作的漩渦,最終失去自主研發的優勢。
“謝謝,不過我們公司有自己的研發團隊,我相信很快就能解決。”王博士帶著微笑,斷然拒絕了李工的提議。
掛了電話后,王博士的心情更加沉重,他望著實驗室里那些忙碌的同事們,忽然感到肩上的責任更重了。
**與此同時,聯影醫療的總部大樓里,李工的臉上帶著自信的笑容,他剛剛結束了與王博士的通話,心中已有了對策。**他知道,邁瑞的監護儀雖然技術上有瓶頸,但他們的研發能力不容小覷。如果邁瑞能盡快突破技術難關,聯影推出的磁共振設備市場份額可能會被削弱。作為聯影的技術總監,李工深知競爭的殘酷,他必須利用一切機會,壓制邁瑞的崛起。
這時,聯影醫療的總裁陳總走了進來,他看了看李工,語氣平靜:“老李,邁瑞那邊情況怎么樣?”
李工微微一笑:“他們還在調試,不過我已經打探過了,技術瓶頸應該讓他們頭疼了好一陣子。”
陳總點了點頭,臉上露出一絲滿意的神色:“很好,的磁共振成像系統剛剛推出,必須要搶占市場。你繼續盯著,如果有機會,直接給他們致命一擊。”
**幾個月后,邁瑞的監護儀終于完成了的測試,準備面向市場發布。**王博士和他的團隊幾乎是用汗水和淚水熬過來的,但當他們看到設備的最終成品時,所有的疲憊瞬間消失了。監護儀不僅能夠精準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還具備智能分析功能,能提前預警可能的危機情況。
發布會當天,邁瑞的總部大廳擠滿了媒體和合作伙伴,王博士站在臺上,心情無比激動。他知道這款監護儀不僅是邁瑞的救命稻草,更是醫療器械行業的巨大突破。
,就在發布的前一天,聯影的一則消息震驚了業界。他們宣布了一項新的技術突破,磁共振成像設備將會與人工智能結合,提供更加智能化的診斷服務。這個消息猶如一顆重磅,瞬間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王博士看著新聞,心中一片茫然。他知道,邁瑞的監護儀雖然先進,但在聯影的強大宣傳攻勢下,可能會黯然失色。
正當他準備調整發布策略時,一個意想不到的電話打了進來。電話那頭,是聯影的總裁陳總。王博士心頭一緊,不明白對方打電話的目的。
“王博士,恭喜你們的監護儀項目順利完成。”陳總的聲音平靜,但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試探。
王博士冷靜地點了點頭:“謝謝,聯影的磁共振設備也非常了不起。”
陳總笑了笑:“其實我們可以合作,邁瑞的監護儀與我們的磁共振設備結合,或許能為全球的醫療機構提供更完美的解決方案。”
王博士微微一愣,他沒料到陳總會提出合作的建議。作為競爭對手,聯影和邁瑞之間的關系一直十分微妙,彼此都在技術和市場上進行激烈的角逐。若是合作,的確能為市場帶來更強大的沖擊力,但也意味著,兩家公司必須在未來的技術和市場布局上妥協。
王博士沉默了幾秒,最終笑了笑:“我會考慮的。”
掛斷電話后,王博士陷入了沉思。他知道,邁瑞和聯影的競爭不會就此結束,但這次的合作提議卻讓他看到了另一種可能。
**故事的結局或許沒有那么簡單,競爭仍在繼續,技術的進步也不會停止,但在這場競爭中,雙方都在不斷提升自己,推動著醫療器械行業的不斷發展。**王博士望著窗外的天空,心里默默下了一個決定:無論未來如何,邁瑞的腳步永遠不會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