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醫療體系-西方醫療體系的特點
世界九大頂尖的醫學體系
一、中醫醫學體系
中醫誕生于原始社會,春秋戰國時期中醫理論已基本形成,之后歷代均有總結發展。除此之外對漢字文化圈國家影響深遠,如日本醫學、韓國韓醫學、朝鮮高麗醫學、越南東醫學等都是以中醫為基礎發展起來的。
中醫是在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辯證法思想指導下,通過長期醫療實踐逐步形成并發展成的醫學理論體系。
中醫學以陰陽五行作為理論基礎,將人體看成是氣、形、神的統一體,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機及人體內五臟六腑、經絡關節、氣血津液的變化,判斷邪正消長,進而得出病名,歸納出證型,以辨證論治原則,制定"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等治法,使用中藥、針灸、推拿、按摩、拔罐、氣功、食療等多種治療手段,使人體達到陰陽調和而康復。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10月1日,世界衛生組織首次將中醫納入其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醫學綱要。
中醫產生于原始社會,春秋戰國中醫理論已經基本形成,出現了解剖和醫學分科,已經采用"四診",治療法有砭石、針刺、湯藥、艾灸、導引、布氣、祝由等。自古以來就有"醫道相通"的說法。這種影響最早可以追溯到黃老道家的典籍--《黃帝內經》,它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也是我國醫學寶庫中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同時是研究人的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治療原則和藥物學的醫學巨著。在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 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癥"、"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后來的中醫學和養生學則在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礎上,開始用陰陽五行解釋人體生理,出現了"醫工",金針,銅鑰匙等。
東漢出現了著名醫學家張仲景, 他已經對"八綱"(陰陽、表里、虛實、寒熱)有所認識,總結了"八法"。華佗則以精通外科手術和名聞天下,還創立了健身體操"五禽戲"。唐代孫思邈總結前人的理論并總結經驗,收集5000多個藥方,并采用辨證治療,因醫德最高,被人尊為"藥王"。
明清以后,出現了溫病派時方派,逐步取代了經方派中醫。在明朝后期成書的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標志著中藥藥理學沒落。同一時期,蒙醫、藏醫受到中醫的影響。在朝鮮東醫學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例如許浚撰寫了《東醫寶鑒》。
中醫理論來源于對醫療經驗的總結及中國古代的陰陽五行思想。其內容包括精氣學說、陰陽五行學說、氣血津液、藏象、經絡、體質、病因、發病、病機、治則、養生等。早在兩千多年前,中醫專著《黃帝內經》問世,奠定了中醫學的基礎。時至今日,中國傳統醫學相關的理論、診斷法、治療方法等,均可在此書中找到根源。
中醫學理論體系是經過長期的臨床實踐,在唯物論和辨證法思想指導下逐步形成的,它來源于實踐,反過來又指導實踐。通過對現象的分析,以探求其內在機理。因此,中醫學這一獨特的理論體系有兩個基本特點,一是整體觀念,二是辨證論治。中醫的基礎理論是對人體生命活動和疾病變化規律的理論概括,它主要包括陰陽、五行、氣血津液、臟象、經絡、運氣等學說,以及病因、病機、診法、辨證、治則治法、預防、養生等內容。
運氣學說又稱五運六氣,是研究、探索自然界天文、氣象、氣候變化對人體健康和疾病的影響的學說。五運包括木運、火運、土運、金運和水運,指自然界一年中春、夏、長夏、秋、冬的季候循環。六氣則是一年四季中風、寒、暑、濕、燥、火六種氣候因子。
氣是構成天地萬物的原始物質。氣的運動稱為"氣機",有"升降出入"四種形式。由運動而產生的各種變化,稱為"氣化",如動物的"生長壯老已" ,植物的"生長化收藏"。
陰陽是宇宙中相互關聯的事物或現象對立雙方屬性的概括。最初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光為陽,背日光為陰。陰陽的交互作用包括:陰陽交感、對立制約、互根互用、消長平衡、相互轉化。陰陽學說是中國古代哲學范疇。鄧氏的現代陰陽是"對立統一"或"矛盾關系"的一種劃分或細分,兩者是種屬關系。對立統一規律是"陰陽"的上位屬概念,陰陽則是對立統一的兩個下位種概念。
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成就,五行學說 即是用木、火、土、金、水五個哲學范疇來概括客觀世界中的不同事物屬性,并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動態模式來說明事物間的相互聯系和轉化規律。五行學說中以五臟配五行即:肝與木、心與火、脾與土、金與肺、水與腎。
氣血津液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是腑臟、經絡等組織器官進行生理活動的物質基礎。
臟腑學說主要是研究五臟(心、肝、脾、肺、腎)、六腑(小腸、大腸、胃、膀胱、膽、三焦)和奇恒之腑(腦、髓、骨、脈、膽、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
經絡學說是研究人體經絡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與臟腑相互關系密切的學說。經絡被定義為人體內運行氣血的通道,起溝通內外,網絡全身的作用。在病理情況下,經絡系統功能發生變化,會呈現相應的癥狀和體征,通過這些表現,可以診斷體內臟腑疾病。
值得一提的是,《黃帝內經》將病因分為陰陽兩類:"生于陽者,得之風雨寒暑","生于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
二、古埃及醫學體系
古埃及醫學為古埃及的傳統醫學,約起源于西元前33世紀,一直延續到西元前525年波斯帝國入侵為止。傳統上認為,印何闐是古埃及醫學的殿基者。古埃及醫學是同時代中最先進的醫學體系之一,其內容包括非侵入性的外科手術、骨折處理,以及藥典等。
古埃及醫學影響到后來的古希臘醫學、波斯醫學等,但其多數內容已經失傳。從19世紀開始,歐洲考古學家利用各種出土的文物與醫學手稿,部份重建了它的內容。
值得一提的是,在古代世界,埃及的醫學一直享有非常大的盛譽。從目前流傳下來的“埃伯斯紙草卷”、“史密斯紙草卷”、“拉洪紙草卷”、“柏林紙草卷”、“倫敦紙草卷”和“赫斯特紙草卷”中,我們發現古埃及的醫學涉及到眼病、胃病、心血管疾病、囊腫和疔瘡的治療與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古埃及通過制作人體木乃伊和動物木乃伊,尤其是古埃及人熟知了人和動物的各種器官的形狀、位置,并知道了某些器官的功能。在埃及象形文字中,有100多個解剖學名詞。在“埃伯斯紙草卷”里,有專門記述人類心臟運動的內容:“醫生秘訣的根本,就是心臟運動的知識,血管從心臟通過人體各部,因此任何醫生……在觸到頭、手、手掌、腳的時候,到處都會觸到心臟。因為血管是從心臟伸向人體每一部分的。”因此,埃及人把心臟看成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是人的生命和智慧之源。因此他們在制作木乃伊時,才把心臟留在體內。
埃伯斯紙草卷1862年,西方學者埃德溫·史密斯得到了兩卷與眾不同的古埃及紙草文書,他們都保存完好,上面記載了一些疾病的名稱和醫治的處方。該發現為埃及學研究打開了一扇新的窗戶,提供了古埃及醫學的第一手資料。其中最長的一卷幾年后被埃及學家埃伯斯收購,從此,這卷紙草文書便稱為《埃伯斯紙草卷》。
據考證,埃伯斯紙草卷約寫于新王國第十八王朝初年,即公元前16世紀,距今3600多年。該卷從頭到尾記述的都是醫學和巫術,正文有110個欄目,后人把它分成長短不一的877章,標上了數碼。從內容上看,它是一本摘錄匯編。摘錄的書籍不下40種,包括《醫學總論》。埃伯斯紙草卷摘錄的重點是治療各種疾病的藥方,包括藥名、服藥的劑量和服用的方法。有幾章涉及胃病、心血管疾病以及囊腫和療瘡的外科醫治。其中,對胃病的描述是其他醫學紙草卷中所沒有的。
值得一提的是,史密斯紙草卷另一卷被稱為《史密斯紙草卷》的醫學文獻也是以摘錄為主,大部分內容摘自《醫學總論》,所摘內容專門講述創傷和骨折的外科醫治,共有48個章節,每節論述一個身體部位或器官的疾病及其治療方法。1889年,在下埃及法尤姆地區的拉洪又發現了一卷醫學紙草文獻,被稱為《拉洪紙草卷》,時間約在第十二和第十三王朝交替之時,即公元前19世紀—前18世紀,這是現今發現的世界上最古老的醫學文獻。據此判斷,最起碼在中王國晚期,埃及就有了醫學著作。由于《拉洪紙草卷》的內容也主要摘自《醫學總論》,說明此書從中王朝時期開始一直到新王國時期都非常有影響。《拉洪紙草卷》摘錄的全是婦科方面的內容,遺憾的是它已殘缺不全,現僅存三四節。
除了上述幾卷具有代表性的醫學文獻外,還有《柏林紙草卷》、《倫敦紙草卷》和《赫斯特紙草卷》等,只是這些醫學文獻都沒有署名,后人便以收藏者或發現地對其命名。這些醫學紙草卷是迄今為止世界醫學文獻中時間最早的,是后人研究古埃及醫學的基本資
醫療手段對于常見的外科和內科疾病,古埃及醫生已有相應的醫療手段。如用刀切開膿腫、摘除腫瘤,用外敷藥物治療潰瘍或者燒傷的病人,用裹縛的方法治療骨折脫臼;用酒、蜂蜜、鹿茸、龜板、草藥根莖和動物的脂肪制成藥劑,以治療內科疾病。
再次需要強調的是,古埃及的醫學發展成就其最杰出的表現就是制作木乃伊,它們能歷經幾千年而保持完整的體形,做到膚發未損。從它們身上,我們甚至能揣測到法老生前安詳的姿態和迷人的笑容。古代埃及在醫學方面的成就就是制成干尸,即木乃伊保存下來,并了解了一些解剖學知識。古代埃及人死后尸體被制成木乃伊,埃及人在長期制作木乃伊的過程中積累了一定的解剖學知識。但那時他們對人體十分迷信,對人體的許多結構都作了神秘的解釋。受宗教的影響,這種做法使得埃及人非常厭惡人體的解剖,在亞歷山大里亞時期就中斷了對人體解剖觀察,用對動物的解剖代替它。古埃及,在很早的時候,因文化原因,把國王或大臣的尸體制成干尸即木乃伊保存下來,沒有很高的醫學水平,做不到這一點。與古代中國不同,制干尸在古代埃及甚至形成一種風氣。
值得一提的是,古埃及的衛生法規規定:要清潔室內外的環境,注意飲食,對屠宰的動物肉要由祭司檢查是否可以祭祀。古埃及醫療法規要求每個醫生只能專治一種疾病。同時醫生行醫受特殊法規約束,醫生如按經典條文醫治,病人死亡,醫生無罪;若違背條文,則醫生要被處死。
古埃及人的生產和生活與尼羅河息息相關。他們關心河水的季節泛濫,并且把對氣象和河水的觀察結果與人體現象聯系起來,注意到人的脈管與呼吸,認為人體是由“土”和“水”組成的。脈管相當于“溝渠”,體溫是火,呼吸是氣,體液與氣流注入脈管中,脈搏相當于河水漲落。來自空氣中的靈氣賦予人活力。他們相信人生來是健康的,但由于氣候變化、幽靈或魔鬼,以及其他因素的侵襲,使得靈氣與血液失去平衡,導致疾病發生。
三、古希臘羅馬醫學體系
古希臘文明誕生于克里特島。(克里特時期--邁錫尼時期--多利亞人統治的黑暗時期)古希臘是西方歷史的開源,持續了約650年(公元前800年 - 公元前146年)。公元前5、6世紀,特別是希波戰爭以后,經濟生活高度繁榮,產生了光輝燦爛的希臘文化。在古希臘滅亡后,被古羅馬人破壞性地延續下去,從而成為整個西方文明的精神源泉。值得一提的是,于公元前776年召開了第一次奧林匹克運動會。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召開也標志著古希臘文明進入了興盛時期。
公元前400前后的古希臘醫學家希波克拉底至今仍被尊稱為“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文集》堪稱人類醫學史上的偉大經典作品。希波克拉底提出了“四體液”理論,認為人的健康是由于四種體液和諧平衡的結果,體液失衡就會導致疾病。希波克拉底還觀察到了心房和心室,認為腦是感覺的中心,對骨骼的記載比較詳細。對于血管的認識則較模糊,誤認為動脈行氣、靜脈行血,這與晚些時候后的中醫氣血理論基本一致。
此外,對心臟的循環功能也基本沒有認識。《希波克拉底文集》之《空氣、水和處所》強調了健康與環境的關系,提出了整體觀和預防思想,《攝生法》則介紹了有益于健康的飲食和生活方式,也即中醫所謂的養生。
此后的古希臘醫學家希洛菲利斯發現了大腦、脊髓和神經之間的聯系,發現了人腦溝回的復雜性與人類高級智慧的聯系,指出腦是智慧的中心,而不是像以往認為的心臟是智慧的中心。此外,還描述了小腸,命名了十二指腸,發現了前列腺。他還記述了眼的解剖,如睫狀體、玻璃體、視網膜等。首次研究了女性生殖器官,對卵巢、輸卵管等做過細致的描述和探討。
公元1世紀,塞爾薩斯明確區分了食物治療、藥物治療、外科手術等三類醫療方式。詳細記載了整形術、摘除鼻中的息肉、摘除甲狀腺、取結石、骨折等手術,特別是摘除扁桃體手術,與現代醫學很相似。塞爾薩斯還詳細地記述了當時使用的外科器械,有各式各樣的解剖刀、杯、探子、鉤、鉗等100多種,在龐培城中出土、現存于意大利那不勒斯博物館中的外科器械,與塞爾薩斯的描述完全符合。塞爾薩斯說:“醫學是和理論相聯系的,但是醫學應當建立在可以看見原因的基礎之上,模糊不清的原因不但應當從醫學思想中擯棄出去,還應當從醫學實踐中擯棄出去。”
公元100~200年,杰出的古羅馬醫學家蓋倫出現了,他極其強調解剖知識對于醫學的重要,在蓋倫的解剖學成就中,以骨骼、肌肉、腦神經等部分的解剖發現最為出色。
蓋倫區分了骨端、骨干與骨骺,相當精確地描述了大約300塊肌肉的形態、起止點和功能。區分了腦神經和脊神經,提出腦神經主感覺,脊神經司運動。在12對腦神經中他發現了7對,并記述了胼胝體、第四腦室、松果體、四疊體、垂體等相當多的腦組織。蓋倫還記述了心臟的四個腔和四個孔及瓣膜;清楚地記述了卵圓孔和動脈導管;已知大多數靜脈與動脈并行,并把由小腸到肝的靜脈稱為“門靜脈”。
蓋倫還是實驗生理學研究的先驅,以前,人們普遍認為動脈行氣不行血,蓋倫做了一個簡單的實驗否定了這種錯誤觀點。他從動物身體上分離出一段動脈,兩端結扎,然后從中間剖開,結果流出了鮮紅的血液。在神經生理學方面,蓋倫的研究尤為出色,他所做的脊髓離斷實驗,不論在實驗方法上或實驗結論上,都與現代醫學非常相似。
在治療方法上,蓋倫提出了飲食、藥物、體操、按摩、放血等。蓋倫記述了540種植物藥、180種動物藥、100多種礦物藥,蓋倫非常理性地摒棄了當時人們常用做藥物的糞便、尿液等分泌物,并指出草藥中含有效成分,也含有害成分。
四、亞述巴比倫醫學體系
亞述和巴比倫都是文明古國,位于西亞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該地因幼發拉底和底格里斯兩河流灌,農業生產發達較早。約公元前 3千紀曾出現奴隸制國家,形成了蘇美爾文化。亞述城邦約建于公元前 3千紀的末葉,到公元前約1400年,成為版圖遼闊的亞述帝國。亞述、巴比倫兩國的教育在當時是先進的,對腓尼基、埃及、希伯來的影響都比較深遠。
在的《舊約全書》中,就明白地記載著猶太人被囚于巴比倫時,受到那里寺廟、學校和圖書館的啟發,當返故土時,他們便把猶太會堂變成學校,并把巴比倫一神教的觀念帶回,使對耶和畢的崇拜發展成為猶太教。
古巴比倫的醫學是阿拉伯地區最早的醫學 。阿拉伯文最早的醫學譯著出現于倭馬亞王朝的哈里發麥爾旺一世統治時期,當時巴士拉的一位猶太醫生將《學說匯纂》譯成阿拉伯文。到8世紀,巴格達開始出現眾多的醫生,自此它便取代了塞密斯圖而成為帝國的醫學中心。
早期醫學史上較著名的醫生有馬薩維伊(Masawayh)、胡納因(Hunayn)、塔巴里(Tabari)等人,他們都是在色格達成名的。馬薩維伊是8世紀后半葉巴格達的一位名醫,他專長眼科。9世紀初的胡納因是他的弟子,他是位阿拉伯的基督徒,精通阿拉伯語、希臘語和古敘利亞語。他曾將很多重要的希臘醫學典籍,特別是希波克拉底(古希臘醫師,素稱“醫學之父”)和蓋侖的著作翻譯成阿拉伯文。此外,他還撰寫過兩部眼科專著,被認為是最早的系統論述眼科的著作。胡納因的譯著對的醫學實踐、理論研究和教學,都有著直接的影響。
9世紀初的塔巴里是波斯人,后隨家遷至巴格達,并改奉教。所著《智慧的天園》是第一部系統的醫學專著。本書不僅論及一般的宇宙學原理,還介紹了醫學的各個學科,尤以解剖學和印度醫學更為重要。塔巴里和胡納因是醫學的開拓者,為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拉齊(865一925)被公認為最偉大的醫生,特別是在醫學實驗與臨床醫學方面,他都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他曾主持過巴格達總醫院的工作,不僅有豐富的實踐經驗,而且知識淵博,一生著述頗多。據科學史學家比魯尼所記,拉齊共撰寫過184部著作,包括56部醫學或相關學科著作。其中最重要的是他的百科全書式的著作《哈威》(al-Hdwi)。他的另一部名著是《論天花和麻疹》,被譯成拉丁文后在歐洲受到普遍重視。拉齊的醫學成就堪稱醫學史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其影響在整個世界乃至西方都是難以估量的。
10至11世紀,世界曾出現幾位著名的醫學權威,其中有東部的麥朱西和西部的扎赫拉維。麥朱西是波斯人,曾任巴格達一所著名醫院的院長,長于內科研究。而安達盧西亞的扎赫拉維是位著名的外科醫生,他曾系統地論述過外科學。然而,這一時期最杰出的醫學大師當首推伊本.西那(拉丁名阿維森納,980—1037)。他出生于中亞布哈拉城附近的阿夫沙納鎮(今烏茲別克斯坦境內)一小官吏家庭,在老師和父親的指點下,他18歲便成為有名的醫生,后潛心行醫和著述,足跡遍及波斯和中亞各地。
伊本.西那的醫學巨作是《醫典》,它堪稱中世紀的一部醫學寶典,代表了當時阿拉伯醫學的最高成就,伊本.西那因此被譽為“醫圣”。這部百萬字巨著共分為5卷37章,內容涉及醫學概論、生理學、病理學、診斷治療方法、處方學等,曾對東方醫學產生廣泛的影響。該書原文是阿拉伯文,后被譯成波斯文、土耳其文、烏爾都文,以后又相繼譯成希伯來文、西班牙文和拉丁文。伊本.西那還充分利用他的醫學知識和臨床經驗,成功地進行了很多新的醫學觀察和研究,其中包括腦膜炎的發現、流行病的傳播方式以及肺結核的傳染性等。
繼伊本.西那之后的另一位著名的醫生,是13世紀的敘利亞人伊本.那菲斯(1213一1288),他被譽為“伊本.西那第二”。他最早提出了血液微循環理論,為醫學史上最重要的發現之一。當時許多文化中心雖因蒙古鐵騎入侵而遭到破壞,但醫學事業仍得以發展。伊爾汗王朝統治波斯時期,身居高位的名醫法德勒.阿拉(?一1348)曾以巨大的精力致力于醫學事業的復興,他創建了一所以醫學為主的大學,還鼓勵、贊助醫學著作的撰寫。如《伊爾汗時期中國科學與藝術概覽》便是在他的贊助下編寫的,它也是醫學。文獻中迄今所知唯一一部有關中國醫學的著作。近代以后,傳統醫學在西方醫學的強勁沖擊下日漸衰弱。
古巴比倫時代的醫學是和巫術同行的,當時醫學主要分為兩大派:實踐派和學術派。早在烏爾第三王朝時期就已出現了“藥典”,記錄了用各種生物和礦物制作的各種嗅劑、熏劑、滴劑、膏劑、灌腸劑、栓劑等,并有一些治病的處方。
五、印度傳統醫學
人類歷史上先后產生過五大傳統醫學體系,分別是古希臘羅馬醫藥學、印度醫藥學、古埃及醫藥學、亞述巴比倫醫藥學和中醫藥學。印度阿育吠陀學被視為尊重生命的醫學。2016年里約奧運會上,“飛魚”菲爾普斯代表美國隊拿下了4×100米的接力賽冠軍,但他身上拔火罐的圓圈痕跡卻讓媒體更加關注。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許多國家的運動員都熱衷于用拔火罐來緩解疼痛,他們還喜歡推拿、針灸這些中醫理療方法,甚至有馬拉松運動員自學針灸療傷,他們認為這是訓練后的良好休息。
印度傳統醫學由四類組成,分別是阿育吠陀學、尤納尼醫學、西達醫學、瑜伽功。其中,阿育吠陀學是古代印度對其傳統醫學的統稱,如今在斯里蘭卡、緬甸等東南亞各國的醫療保健事業中仍然至關重要。
阿育吠陀學由兩個詞組成,“阿育”有生命之意,“吠陀”是知識和科學,所以阿育吠陀學被印度人看成是一種尊重生命科學的醫學。
《遮羅迦集》是阿育吠陀學中內科學的權威論著,這本醫學經典著于公元前1世紀上半葉,由印度藝祖遮羅迦所著。阿育吠陀的診治傾向于人的特性,而不是疾病的特性。比如,患者的年齡、居住環境、文化背景都是需要考慮的因素,通過了解,醫生會通過調節飲食來化解問題,并用草藥去盈補虧,這樣不會有副作用。與阿育吠陀學原理相似的是西達醫學,只不過西達醫學用的是藥物調節,且藥物中有大量的有毒物質,如汞、硫磺、砷等礦物藥以及植物毒素。
尤納尼醫學使用的主要是草藥,以及動物、礦物和海產藥物。在治療中,尤納尼醫學強調幫助人體發展自愈能力,并用這種能力克服機體的失調狀態,因為尤納尼醫學認為,人體內有血、痰、黃膽汁、黑膽汁這四種體液,疾病是體液平衡的失調,或者是由于機體的某部分不能排除致病廢物。因此,尤納尼醫生會推薦預防接種和免疫,來防止某種疾病。在印度,還有專門教育和培訓尤納尼醫生的醫學院,學習期是四年,既教授尤納尼醫學知識,也有現代醫學知識的課程。
瑜伽功在印度非常流行,不僅有瑜伽學校,還有瑜伽研究所。瑜伽功強調保持和恢復人體健康,以更好地防止疾病,例如正確的呼吸、合理的飲食、保持體內外衛生、維持生活的節律以及自我控制。印度人相信,通過思維和意念的力量,加上瑜伽功所創造的功法,可以有效改善人體各器官或系統的功能,以此延長壽命,防止衰老和疾病。
六、阿拉伯醫藥學
阿拉伯帝國的醫學成就對人類社會的發展產生不可磨滅的印記,它在人類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篇章。
阿拉伯早期醫學在病理上繼承古希臘醫學理論。教興起后,遵循《古蘭經》和《圣訓》的醫學原則,積極推廣醫學。阿拉伯醫學允許在治療方面依靠醫生(含非的醫生)。在國家,眾多的徒(包括教職人員)以醫為業或從事醫學研究,他們得到政府和老百姓的尊重。9世紀中葉,巴格達哈里發政府,曾對860個未獲得醫務執照的醫生進行考試,通過考試者才能開業行醫。在良好的社會環境下,一批從事眼科、外科、婦科等專業醫生迅速成長,還出現了一些女醫生。
Universidad de Cordoba(科爾多瓦大學)醫院建設方面,707年,倭馬亞王朝瓦利德一世建立了收容盲人和麻瘋病人的處所,還建立了一座醫院。9世紀初,巴格達建立了第一所醫院,以后各地先后建立了34所醫院(還有一些流動醫院)。到1109年僅巴格達的醫院就達60座。此外,大馬士革、開羅、亞歷山大、科爾多瓦等各大城市的醫院,都非常著名。醫院建筑恢弘,內分婦女病室、專科病室、傳染病室等,實行免費治療。在藥物逐漸增多后,藥學自醫學中分離出來,藥師成為一種專業。法規與政令中明確規定了藥師的地位,而這種規定很快就經西班牙傳遍歐洲與阿拉伯其他領地。
8~10世紀以巴格達為中心的"翻譯運動"中,大量古希臘、印度、迦勒底(巴比倫)、埃及和波斯的醫學典籍被翻譯為阿拉伯文,為醫學研究創造了良好條件。出現了一批有影響的醫學家。尤以拉齊、伊本·西那、宰赫拉威和伊本·左胡爾最為著名。
阿拉伯醫學對世界醫學的影響很大,重要的阿拉伯醫學典籍都譯成了西方文字。因《醫典》等阿拉伯醫學著作在歐洲流傳較較久,一些英語藥名還保留阿拉伯語音譯,許多醫學術語出自阿拉伯語。阿拉伯與中國很早就有藥物交流。晉人張華《博物志》載:"張騫使西域還,乃得胡桃種。"據統計漢代張騫及其隨員出使西域,帶回的植物種子除胡桃外,還有葡萄、安石榴、胡瓜、胡豆、苜蓿、蒜葫、胡荽、西瓜、無花果等藥用植物。
歷史上,自公元7世紀起至其后的一,二百年間,阿拉伯人初步建立起一個西起西班牙比利牛斯山脈,東至大唐西部邊境與印度信德地區的橫跨亞、非、歐的世界性帝國--阿拉伯帝國。這一帝國的文明達到很高的水平,其包括醫學在內的科學、技術及文化成就,即使在帝國之后相當長一段時期內,仍然保持領先地位,直至文藝復興,世界科學中心才由那里轉往歐洲。
著名的扎哈拉維的《醫學手冊》是一部集其數十年醫學知識與經驗的著作,包括30篇的內容,涵蓋大量臨床問題,適用于執業醫生與醫學生。這部著作附有歷史上最早的外科器械插圖與文字說明,而且數量相當豐富(200幅左右)。這些精致的插圖(與文字說明)使其極具學術價值。他還把外科治療劃分成幾個部分,例如燒灼術、手術切除、放血療法與接骨術。12世紀,《醫學手冊》的外科部分(第30篇)在托萊多被來自意大利克雷默那的翻譯家杰拉德(Gerard,1114~1187年)翻譯成拉丁語,并且在1497~1544年之間至少再版10次之多。從12~15或16世紀,幾乎歐洲所有的醫學家編撰的外科教科書無不參考或引用扎哈拉維原書的譯本。
是研究精神疾病的開拓者,而且在這一領域發揮了早期的作用。事實上這歸功于拉齊的直接貢獻,是他在巴格達為精神疾病患者建立了特別的病房。
在藥物學方面,阿拉伯帝國的醫生與藥物學家做出了有益的嘗試與大量的創新。他們善于使用復方制劑,主藥、佐藥與替代藥巧妙搭配,首先開始將樟腦、氯化氨與番瀉葉等作為藥物加以使用;在他們的處方里,還出現了來自中國、東南亞、喜馬拉雅山脈以及非洲的藥物;而糖漿、軟膏、搽劑、油劑、乳劑或脂等劑型,以及丸藥的金、銀箔外衣則是他們首創的,甚至今天西方醫學界使用的"Syrup"(糖漿)、"Soda"(蘇打水)等詞匯,都是從阿拉伯語音譯的。
阿拉伯帝國早在倭馬亞王朝時期(中國史書稱為"白衣大食",公元661~750年)就在大馬士革建立醫院提供醫療方面的服務,但是有文獻可靠的世界上第一所正規醫院是公元9世紀在阿拔斯王朝的巴格達建立的;大約經過一個世紀的時間,又有五所醫院在巴格達開業。而歐洲世界的初期醫院,則是東征的十字軍在世界開闊眼界之后,返回歐洲13世紀在巴黎建立的,與巴格達的醫院相差約有400年的時間,公元931年,帝國還規定城市或醫院的醫生必須通過考試才可以開業行醫(據說先前的羅馬帝國也有城市醫生需要通過考試的規定)。根據記述,公元10世紀初期那里已經建立起流動醫院,日常在帝國的村莊提供醫療服務。
巴格達最具規模的一所醫院建立于公元982年,該院建院之初就擁有包括眼科醫生與外科醫生(含正骨醫師)在內的25名醫生,而到1184年,一位旅行家描述說,那所醫院的規模就像是一個巨型的宮殿。另外,努里醫院是12世紀在大馬士革建立的。
公元872年帝國在開羅建立的一所醫院,它是迄今最早的為精神病患者提供醫療的醫院;12世紀與13世紀,納斯里醫院和曼蘇里醫院先后在開羅建立。
七、越南南藥體系
歷史上,中、日、朝、越形成了“儒文化圈”,中醫藥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對外傳播時傳到了越南,并與越南的傳統醫學相結合,形成了東醫。事實上,越南的古典醫學創立于14世紀后,那時出現了以越南文字著述的醫術,當時所確立的醫療教育與實踐一直延續至今。加上越南長期的戰爭導致醫藥品嚴重不足,政府號召人民利用地方藥和地方醫生,使得傳統醫療從政策上得到保護,從而蓬勃發展。
東醫重視陰陽之氣和人體的平衡,任何臟器的功能相對太強或太弱都對人體不利,為了恢復平衡,可以抑制或增強各部分的能量。東醫包括北醫和南醫,因為越南人稱中國為北,稱自身為南,所以越南傳統醫藥就有北藥和南藥。北藥是指從中國引進的植物藥,南藥則是中國傳統醫學和越南當地傳統醫學融合的結果,是生長在越南的藥物,如本地植物和引種的植物。
越南首都河內市中心有個著名的藥材市場,幾十家藥店聚集在一條百米的街道。店鋪的鋪面很小,但縱深很長,因為越南政府收稅是按照鋪面房間大小來計算的。這些店鋪都沿襲著傳統藥店百子柜的陳列方式,部分藥店還有醫師坐堂。店鋪內的暢銷藥品會被店主懸掛于庭前,比如豆蔻、肉桂、桂圓、雞血藤、砂仁、香茅、芭樂葉等都是當地產的草藥,屬于南藥。而那些有中文標識的藥品,則是北藥。
在越南,普通家庭的治療主要使用南藥,鄉村的傳統醫生用的也是南藥。而在古典醫學醫院使用的藥品中,南藥和北藥共占80%至90%,西藥僅占10%至20%,還有針灸、按摩、體育療法等治療方法。所以,越南的東醫醫生不僅要具有南藥、北藥、針灸、按摩、體療等知識,還需要掌握西醫。
越南的婦女慣用的就是南藥養生法。當她們要同時忙工作和照看家庭時,身體就會出現生病的癥狀,這時,她們會選擇服用南藥,并搭配食物,如生吃蓮子治愈失眠,吃鴨蛋與艾制成的食品可以增強體質,吃用姜黃與豬蹄燉煮后的食物能提高抵抗力。
八、泰國泰傳統醫學及古法按摩
泰國傳統醫學包括六大方面:藥物的使用為煎劑、丸劑、蒸汽浴及藥物推拿,人工療法,傳統的骨損傷治療,采用佛教形式進行精神健康保健,傳統的保健方法和自然療法。在泰國衛生部每年約30億泰銖(約1.2億美元)的預算中,用于發展傳統醫學的經費是1.3億泰銖,占總預算的4.3%。早在1992年,泰國公布了第七個衛生發展規劃,將促進民立技術列在其中,如發展泰醫學、泰藥學、泰醫推拿、藥用植物等。政府支持這些傳統醫學的形式,并將其應用于臨床。當然,患者就醫時可在現代或傳統醫學之間進行選擇。
盡管泰國傳統醫學地位斐然,但也曾遭遇過挑戰。1936年以前,傳統醫藥被泰國人民用于治療常見病和一些慢性病,然而,現代醫學醫生數量的增加導致了現代藥品使用的增加,特別是在國有醫院和健康服務中心,完全取代了傳統醫藥。然而,進口現代藥品和藥物工業原料需求隨之持續上升,這在泰國貿易赤字中占了很大的比例。1977年,泰國政府意識到傳統醫藥在初級衛生保健中可用來治療常見病,不僅價格低廉、功效良好,還能取代進口藥。于是,從那以后,在泰國國民經濟發展計劃中,傳統醫藥一直都被列為初級衛生保健衛生資源,政府還規定國有健康服務中心必須使用傳統藥物。
泰式古法按摩是泰國古代醫學文化的代表,這種按摩有一套獨特的經脈、穴位按壓與伸展的理論,可以幫助人放松筋骨,促進人體血液循環與系統的新陳代謝,讓精神和心靈恢復平衡。因此,泰式按摩也被稱為“被動瑜伽”,按摩師利用兩手、兩臂、兩腳及全身重量,來滾壓、伸展、拉抻體驗者的身體,刺激肌肉和結締組織等部位,放松韌帶,活利關節。
因著泰式古法按摩的獨特與源遠流長,兩百多年前,泰國國王擔心這項傳統按摩技藝失傳,下旨將按摩的各式手法、教理、人身的經絡經脈刻在石板之上,使之保存流傳。現在,這些古傳石碑都保存在泰國的觀光景點臥佛寺內,成為泰國古法按摩承習傳統的最好佐證。
泰式草藥熱敷按摩則是更高端級別的按摩,通常90分鐘的按摩價格在2000至3000泰銖。一般,經濟寬裕的泰國產后婦女會邀請按摩師來家中,做一個療程的泰式草藥熱敷按摩,以此祛風、祛濕、活血,并幫助肌體恢復正常,增強身體免疫力。按摩師會加熱特制的熱敷袋,并以固定節奏沿著身體“按壓和釋放”,按壓點會幫助緩解肌肉的酸痛。之所以加熱,是為了讓草藥包中的有效成分變成熱氣體進入身體,促進血液循環,加速身體排毒。通常,熱敷袋由泰國特有的天然草藥精細混合而成,每一種草藥都有不一樣的自然屬性,如香茅、檸檬葉、姜黃、羅望子等草本植物和香料。
九、緬甸傳統醫學及獨特療法
緬甸的傳統醫學有四類,分別是德沙那醫學、貝西加醫學、內卡塔醫學和維加達拉醫學。德沙那醫學的理論基礎是佛教教義和自然現象,如熱和寒。貝西加醫學源自印度草藥醫學。內卡塔醫學的理論基礎則是黃道十二宮、星辰、生辰八字。維加達拉醫學注重打坐和煉丹術。緬甸傳統醫學使用草藥、占卜、宗教醫師療法,使用的藥物來自植物的根、塊莖、鱗莖以及動物產品等。
1978年,根據世界衛生組織“阿拉木圖宣言”,緬甸政府將傳統醫學納入了初級衛生保健的規劃之中。隨后,緬甸特別設立相關部門,例如在衛生部設置了包括傳統醫學司等在內的七個司,在州、區、鄉鎮等各個級別的醫藥管理部門也設有傳統醫學主管部門。
緬甸政府為了更好地發展傳統藥物,提高民眾對傳統醫藥的認可度,還在新首都內比都建立了第一個全國草本公園,占地81公頃,里面種植著能治療霍亂、腹瀉、痢疾、高血壓、糖尿病、瘧疾、結核病等疾病的700多種傳統草藥。
緬甸傳統醫學醫師診治疾病要按照官方頒布的標準要求來醫治,其中57項要求用于治療常見病,27項補充要求用于治療特殊病癥。但是,一些開業醫師也會根據自己的經驗以及病人的情況靈活變通。有的開業醫師會用祖傳的獨特療法來治療特殊疾病,如用蘆薈和丁香治療高血壓,而一般醫師用蘿芙木、積雪草來治高血壓。開業醫師還會把檀香當作滋補藥,治療心臟病,或用穿心蓮治療糖尿病,用旱蓮草治療病毒性肝炎,用姜科植物治療消化不良等等。
西方醫學史書寫的演變歷程及特征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不同歷史時期的醫學史,因記錄方式、研究材料、地域環境以及思維文化的差異而呈現出不同的表現形式和書寫主題。西方醫學史書寫的演變歷程既體現了西方醫學史研究的學術脈絡、特征及意涵,也為未來中西醫學史研究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思考方向。
開端:從神話傳說到理性哲學
古希臘神話中,人類醫術源自“治療之神和醫生守護神”阿斯克來庇烏斯(Aesculapius),人們相信醫療技藝和治病處方出自醫神之手。被譽為“西方醫學之父”的古希臘醫生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將希臘醫學從神話傳說的超自然原始神秘主義中分離出來,他強調用觀察和經驗思考疾病、健康和人體之間的關系。由七十多篇醫學文章組成的《希波克拉底文集》被認為是第一部西方醫學史,其內容大部分是對疾病反復觀察與治療經驗的記述、對患者病癥和病程的描述,以及對控制飲食和預后重要性的強調。它們的共同點是呈現出與自然哲學相融合的思維方式,表現出不依賴于魔法、神學或神話形式的理性醫學書寫范式的雛形,為之后西方醫學發展奠定了基礎。繼希波克拉底后,另一位西方古典醫學史書寫的關鍵人物蓋倫(Galen),再一次極大地推動了希臘醫學的發展,他的著作保留了大量希臘羅馬時期哲學、學與宗教等幾乎所有領域的希臘醫學遺產。蓋倫的醫學文本和思想理論是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相結合的探索結果,這種詮釋和書寫模式深受古典哲學思維的影響。
古典時期,醫學和哲學關系密切。醫學借助哲學思想尋找健康和疾病的真正原因,醫學作品普遍使用“辯證論證法”(doxography)的哲學式書寫方式,即引用和分析前人的觀點,再通過對此表示支持或反駁來闡明自己的立場。醫生們引用、論爭、批評和分析前人的醫學著作、學說和思想,從而為自己的論說和職業樹立正當性和權威性。因此,西方古典時期的醫學史書寫一方面忙于給偉大的醫生立傳記,另一方面反復闡釋、引用、研究和傳播他們的醫學著作及思想理念。
發展:百科全書與實用主義
中世紀早期,西方醫學進入阿拉伯醫學時代。阿拉伯醫學文本集古希臘醫學、哲學與拜占庭帝國和教醫學之大成,并加以詮釋、發展,于是大型百科全書式的醫學作品成為阿拉伯醫學文本書寫的主要形式,如阿巴斯(Haly Abbas)的《醫學技術大全》(The Perfect Book of the Art of Medicine)和阿維森納(Avicenna)的《醫典》(Canon),都是卷帙浩繁的百科全書式醫學著作,它們在編排和內容上都力求呈現賅博完整的特點。12世紀,歐洲醫療實踐和醫學研究的發展推動了對更廣泛、更復雜的醫學文獻的需求,大量阿拉伯醫學文獻又傳回歐洲,被翻譯、印刷和傳閱,極大豐富了歐洲本土的醫學文獻和醫學理論。文藝復興時期,醫學界掀起對古希臘醫學的全方位研究,尤其關注偉大醫生及其學說成果,新的醫學發現和技術也不斷出現,如維薩里(Vesalius)直接推動了解剖學革命,哈維(Harvey)發現了血液循環規律。但這些變化是對以往醫學知識體系的改進,而非徹底顛覆。因此,盡管新醫學技術帶來了新的醫學書寫主題,但希波克拉底和蓋倫等醫學經典在醫學史書寫中的重要性仍無可比擬。從古典晚期到16世紀,幾乎所有留下的西歐醫學文本,包括大量民間流行的醫學小手冊在內,在醫學概念和治療方法上都帶有古典希臘化時期的醫學烙印。
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醫學史書寫更像是對古典希臘醫學遺產一系列不同程度上的選擇、接受、增補、闡釋、重寫與創新。追求醫學上新的發明發現,不過是為一直以來輝格式(whiggish)醫學史的進步主義書寫傳統添上了更加強有力的注腳。直到18世紀,西方醫學史大體上仍遵循著記述偉大醫生及其思想學說的進步主義書寫范式。與此同時,醫學專業化趨勢不斷加強,醫學史書寫由專業醫生主導,他們秉持實用主義,提倡醫學史書寫要為實際的醫療活動提供知識資源,為醫學理論提供權威觀點,為醫學教育提供有效工具。
轉折:科學主義的全面統領
19世紀是西方現代醫學誕生的時代。隨著病理解剖學、實驗生理學和細菌學的接連出現,科學為醫學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技術增長,在醫學實踐中的重要性愈加凸顯。19世紀末,醫學被定義為以現代實驗科學的科學知識和研究方法為基礎的新科學醫學(new scientific medicine),實驗室醫學的擴張加劇了醫學向專業化和商業化深入的實用主義趨勢。醫學史書寫因愈來愈難以滿足實際醫療活動的需求,其效用問題引起醫學界激烈爭議,逐漸落入被醫學界拋棄的危險境地。
為了扭轉醫學過于側重科學主義和實用主義的趨勢,1890年,奧斯勒(William Osler)和比林斯(John Shaw Billings)等醫生在英國成立了第一個醫學史協會——約翰·霍普金斯醫院歷史俱樂部(the Johns Hopkins Medical History Club)。隨后,德國、法國和意大利等地也紛紛出現醫學史研究機構。這些機構呼吁醫學界重視醫學史,醫學史能夠幫助醫生成為一名精通古典醫學和現代醫學、兼具出色技藝和高尚品德的“紳士醫生”(gentleman-physician)。奧斯勒等人意圖利用醫學史對抗醫學的過度科學化和商業化,重新影響和塑造醫學界的行業發展和醫生的價值理念。盡管此時投入醫學史研究的人數不多,但他們多是受過專業醫學和人文學科雙重訓練的醫生,兼備醫學專業知識、外語能力和歷史人文素養。他們書寫的醫學史既具備醫學研究的價值,也有著人文關懷和歷史底蘊。從這點上說,他們撰寫的醫學史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現代醫學科學化帶來的負面影響。
突破:“社會”和“文化”轉向
1931年,西格里斯(Henry Sigerist)出版了《人與醫學:西醫文化史》(Man and Medicine: an Introduction to Medical Knowledge)一書,此書拋棄傳統的編年史模式,改為按主題編排章節,全書共設置“人”“病人”“病的征象”“疾病”“病因”“醫治”和“醫生”七個章節主題,首次將“人”作為核心議題。此種轉變延展了醫學史的研究范疇,醫學史書寫的目的從培養“紳士醫生”轉為關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位公民。西格里斯呼吁從更廣闊的社會角度研究醫學史,而非局限于醫生的理想典范和英雄職業的成就,科學和經濟、政治、宗教等其他社會結構因素一樣,只是醫學史書寫的面向之一。20世紀六七十年代,在諸如反戰、民權、婦女權益等社會政治運動以及后現代和后結構主義等文化思潮的影響下,醫學史吸納了身體、性別、種族和階級等話語,開拓了許多新的書寫領域,如社會保健、替代醫學、職業疾病。越來越多沒有受過專業醫學訓練的社會學家和歷史學家成為醫學史的主要書寫者,他們將書寫重心從對醫學知識技術的內在認知轉移到醫學對社會進程和文化觀念的影響和意義上,解讀醫學作為一種意識形態、文化權威的來源以及政治工具的可能,重新定義和擴展了醫學史書寫的標準及邊界。
“社會”和“文化”視角彌合了醫學在科學主義和歷史社會之間的鴻溝,但同時也帶來了它將導致醫學喪失主體性和話語權的批評。若是性別、種族、階級、政治、制度、人口和文化等一系列社會文化范疇都能被納入醫學史中,醫學自身的定義和學科核心的立足之處就會變得模糊。盡管如此,醫學史這股轉向趨勢仍勢如破竹,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醫學史研究成果顯示,科學在醫學中的作用并沒有被忽視,而是以意識形態和文化資源的角色重新配制其在社會中的作用。相對而言,史學家則更多關注醫學在塑造文化價值觀和社會秩序方面的作用與意義,于更廣闊的社會、經濟和文化歷史脈絡中書寫醫學史。
西方醫學史的書寫內容從關于偉大醫生及其對醫學知識進步所作貢獻的英雄敘事,轉移到更廣闊的社會背景中講述醫學專業化和圍繞日常醫療實踐而展開的多元故事,書寫方法也從羅列式的編年史體裁發展到多學科方法論的互鑒。相信未來醫學史的書寫將隨著醫學史研究的不斷豐富而得到更廣闊深入的發展。
(作者系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本文來自【中國社會科學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