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設備 醫療設備的種類
醫療設備行業將要走出低谷了嗎
經濟觀察網 記者 張英 9月24日至10月10日,多家醫療設備企業股價拉升。邁瑞醫療(300760.SZ)、聯影醫療(688271.SH)兩大龍頭的股價在8個交易日內均累計上漲了34%,邁瑞醫療的市值一度接近4000億元。
與資本市場的熱鬧相比,行業經營氛圍卻顯得有些冷清。
某醫療機器人企業高管直接用“不景氣”來形容行業現狀,他希望這種現狀在年底可以得到改善。多位醫療設備行業從業者都有類似感受,其中又以跨國企業銷售人員的感受最為明顯。
自2024年以來,醫療機構的招采數據和上市公司的業績都顯示,醫療設備行業進入了低谷。此前多家券商預計,在醫療設備更新等政策的帶動下,行業在今年四季度有望復蘇。
“希望四季度會改善,但目前形勢還不明朗。”10月10日,某醫療影像設備龍頭企業一位中層管理者告訴經濟觀察報,在銷售層面,企業更關注有關部門的醫療反腐動作,相比于設備更新政策,反腐對醫院的采購意愿影響更為直接。
低谷已持續大半年
據國投證券統計,2024上半年,醫療設備行業招投標規模約550億元,同比下滑35%左右。其中,醫用超聲同比下滑20%左右,醫學影像同比下滑45%左右,生命信息領域同比下滑50%—60%。
招投標規模的萎縮直接反映在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上。邁瑞醫療上半年國內設備類業務營收同比下滑了12%。聯影醫療上半年總營收53.33億元,同比增長1.18%,是近五年最小增幅。如果剔除增幅較大的國際市場,其國內市場營收為44億元,同比下滑了3.5%。
到了下半年,趨勢并未得到改善。已公布的7月、8月招投標數據顯示,醫療設備總招投標金額分別為95億元和97億元,8月招投標金額同比下降了29%。
某跨國企業市場部中層管理者介紹,在低迷的行情下,幾家醫療設備頭部外企都在裁員,“從去年到現在已經裁了好幾輪了,形勢很嚴峻,從來沒有過”。他稱,留下的人員雖然未降薪,但大部分人都沒法完成任務量,已經好幾個月拿不到獎金了。
對于國內設備類業務的下滑,邁瑞醫療的解釋是,主要受到國內醫療行業整頓及設備更新政策兩大因素的影響,今年醫療設備招采活動因普遍處于觀望狀態而有所延遲。
醫療行業整頓指的是醫療反腐。2023年7月底,全國醫藥領域腐敗問題集中整治工作視頻會議召開,反腐風暴推向醫藥行業全領域、全鏈條。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通報的一臺3520萬元的直線加速器,院長吃掉1600余萬元的回扣,就接連霸占多個網絡平臺熱搜第一,讓醫療器械這一以往較為隱秘的領域走進公眾視野。
一位醫療器械經銷商當時告訴經濟觀察報,受醫療反腐影響,正在接洽的采購項目都已暫停,已經掛網公示的項目不會延期,被暫停的是還未掛網的項目,對于可買可不買的設備,醫院都不再購買。
2024年上半年,醫療反腐持續。5月,國家衛健委等14部門聯合發布的《2024年糾正醫藥購銷領域和醫療服務中不正之風工作要點》提出,聚焦“名院”“名醫”等醫療機構的“關鍵少數”和關鍵崗位人員管理,重點懲治本人或指使親友,利用經商辦企業“靠醫吃醫”、收受供應商回扣等問題。上半年,全國醫療領域已有超160名“關鍵少數”被查,包括多名廳級干部。
除醫療反腐外,長期國債支持的設備更新政策也使得部分醫療機構延緩了采購。
5月底,國家發改委、國家衛健委等部門印發的《推動醫療衛生領域設備更新實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到2027年時,醫療衛生領域設備投資規模要較2023年增長25%以上,主要大型醫療設備百萬人口擁有量基本達到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
上述文件提到,鼓勵國家醫學中心等拔尖醫院適度超前配置一批重大醫療和科研設備。同時,支持服務人口多、基本醫療服務能力強的鄉鎮衛生院,配置CT、彩超、呼吸機設備。設備更新項目的資金來源包括超長期國債、地方財政資金、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等。
7月25日,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印發《關于加力支持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的若干措施》,提出由國家發改委牽頭安排1480億元左右超長期特別國債大規模設備更新專項資金。西南證券預計,涉及醫療類的項目規模估計在300億—400億元。
8月下旬,國家發改委已審批通過了第一批醫療設備更新項目。9月中旬,邁瑞醫療表示,配套的超長期國債資金一旦到位,醫院接下來便會逐步啟動招標程序,但最終業績的確認要取決于這些項目的執行節奏。
據了解,長期國債支持的醫療設備更新項目落地需要經過多個環節,包括醫院申報、省政府批復、國家發改委批復、醫院招標、簽署合同等。
四季度會反彈嗎
東部某三甲醫院負責人介紹,已經提交了申請,但目前還未獲批。從刺激需求的角度,他認為,長期國債項目對于本身有需求的醫院是個利好,但由于各區域自費的比例不同,預計刺激效果會有所區別,“估計西部地區意愿會大點,東部會比較理性,畢竟自付比例高”。
根據政策,對于地方的醫療衛生領域設備更新項目,國債資金的安排標準是,原則上按照東、中、西、東北部地區分別不超過項目總投資的40%、60%、80%、80%的比例進行支持。即東部地區地方政府與醫療機構需要自行籌集不低于60%的費用。
東部地區一家社區醫療衛生機構負責人也表示,主要根據自身需求出發,不會超前配置,“今年申請的不多,該配的前幾年都配好了”。他介紹,其機構已經配置了胃腸鏡、移動CT等設備,以往這些設備只存在于縣級及以上醫院。
國信證券的研報顯示,從招投標以及對上市公司業績影響的節奏看,預計首批醫療設備更新項目的招投標需求有望在2024年三季度起落地,對上市公司業績的提升有望從2024年四季度開始,并延續到2025年整年。
上述醫療機器人企業高管表示,設備更新項目肯定會帶動行業需求,但對具體企業的影響不同。以腔鏡手術機器人為例,市面上一大批達芬奇腔鏡手術機器人的使用年限已經七八年了,正好處于更新的窗口,而微創機器人(02252.HK)等國產企業的產品剛上市不久,不涉及更新。“手術機器人等高端設備還涉及到配置證問題,原本沒有配置證的醫院,設備更新政策也難以刺激出他們的需求”。
在上述醫療影像設備龍頭企業中層管理者看來,相比于設備更新項目,當前行業最關心的仍然是反腐問題。最近他了解到某南方大省仍在大力抓捕醫療腐敗官員,導致很多醫院在設備采購項目采購上非常謹慎,“也許是要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
除該省外,浙江、上海等省市近期也在持續進行醫療行業整頓。
9月,浙江省審計廳發布《關于專項審計調查公立醫院和藥品醫療器械生產經銷使用情況的通知》。計劃對公立醫院和藥品醫療器械生產經銷使用情況進行專項審計調查,必要時將追溯到相關年度或者延伸審計有關單位。
10月9日,上海市公布了《上海市2024年糾正醫藥購銷領域和醫療服務中不正之風工作要點》。在國家衛健委等14部門的工作要點基礎上,上海新增了開展大型醫院巡查工作、落實《上海市醫療機構工作人員廉潔從業九項準則實施細則》等內容。
10月10日,北京大健康法商團隊負責人鄧勇對經濟觀察報表示,他預計2024年下半年醫療反腐力度不會減弱,而是會繼續保持高壓態勢,以進一步凈化醫療行業生態,維護人民群眾的健康權益。
他的判斷基于三方面原因:一是,政策導向持續加強,多次發文強調醫藥反腐的重要性,明確將醫藥領域列為權力集中、資金密集、資源富集的易滋生腐敗的重點領域之一,同時國家衛健委等部門印發的《2024年糾正醫藥購銷領域和醫療服務中不正之風工作要點》等,對醫療反腐工作進行了具體的部署和安排,將推動醫療反腐工作在下半年繼續深入開展;二是監管力度不斷加大,例如醫保飛行檢更加全面、深入,將有力地打擊醫療領域的腐敗行為,維護醫保基金的安全;三是醫療領域的腐敗問題具有復雜性和隱蔽性,藥品和醫療器械的定價虛高、采購過程中的利益輸送、醫生收受回扣等問題尚未完全杜絕。
國內90%的大型醫療設備,全部依賴進口,為何不用國產的?
北京同仁醫院前院長王寧利曾在采訪中說過:放眼國內醫療機構,且不說200萬元以上的大型醫療設備幾乎全是進口,10萬元以上的醫療設備中國產品牌也是屈指可數,真正擁有核心技術的更是鳳毛麟角。
而這句話一出,頓時激起千層浪,很多網友不禁疑惑道,我們國家的高端醫療設備真的如此依賴進口嗎?而我們又該如何打破這種局面呢?
?
很多人肯定覺得這位專家言過其實了,然而根據相關數據顯示,在國內醫療器械市場中,高端產品市場的比重約為25%,但是實際上我國超過90%的高端醫療器械都依賴進口,比如高端X光CT、手術機器人、磁共振診斷儀等等。
每年單是進口這些高端器械就需要花費3380億元,而這其中由于美國通用電氣、荷蘭飛利浦以及德國西門子大型醫療設備三巨頭,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以獨資或合資公司的形式在中國生產、銷售醫療器械。
所以到了如今,他們在我國的高端醫療器械進口總額的占比高達70%,也正因如此,這些外國企業在我國醫療設備的定價上占有著絕對的話語權。
就拿CT機來舉個例子,目前市面上最常見的CT機價格都在幾十萬以上,而高端一些的PET-CT機價格甚至高達上千萬。
而為了盡快收回購買儀器的成本,醫院不得不提高做CT時的檢查費用,于是單個部位的檢查基本都在500元以上,至于全身平掃的費用更是高達7000元以上。
那么為何外國的高端醫療設備在我國會如此受歡迎呢?
?
首先需要知道,醫療器械行業是一個多學科、跨領域且資金密集的高技術產業,它涉及到醫藥、物理、電子、軟件等多個行業。
因此想要在這個產業有所建樹,自然需要積累多年的經驗,而翻看國外知名的醫療器械公司的信息,我們不難發現,它們成立的時間幾乎都在百年以上。
比如強生集團成立于1886年,距今已經有136年的歷史,這也就是說這些公司在醫療器械產業基本都摸爬滾打了上百年。
而我們國家最早是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發展醫療器械的,滿打滿算也就40多年的歷史,少了幾十年到幾百年的沉淀,我們生產出來的醫療器械自然不能和國外相提并論。
其次,病人在看病的時候更傾向于選擇進口醫療設備,雖然進口設備會導致整體的治療費用走高,但是在病人心中沒有什么要比自己的健康更重要。
而對醫生而言,隨著人們經濟水平的提高,患者對于治病的各方面要求都很高,而醫療設備在治病的過程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所以對醫院來說,選擇進口設備才是最明智的選擇。
最后一點就是售后服務跟不上,由于國產醫療設備在醫院中的占比只有10%,這就導致生產商一旦將售后服務的成本攤到利潤中,就會出現虧本的現象,所以很多設備生產商根本就沒有把心思放在做好售后服務上。
比如原陽縣18家醫療機構并沒有負責維修醫療器械的工人,而3家縣級醫院的維護人員總共也才4個人,而當機器一旦出現嚴重故障時,院方就只能讓機器停機“冬眠”,那么我們又該如何改變這種過度依賴進口醫療器械的局面呢?
?
實際上,為了盡快提高國產醫療器械在國內市場的份額,2021年國家財政部及工信部聯合發布了一份名叫《政府采購進口產品審核指導標準》文件。
其中明確規定了政府機構(事業單位)采購,國產醫療器械及儀器的比例要求。其中137種醫療器械全部要求100%采購國產。
12種醫療器械要求75%采購國產,24種醫療器械要求50%采購國產,5種醫療器械要求25%采購國產。
采購范圍覆蓋監護儀、影像設備、體外診斷、高值耗材等多個品類。在眾多利好政策的支持下,我國的醫療器械產業進入飛速發展階段。
截至2020年底,我國醫療器械生產企業數量已經高達25440家,市場規模預計超過8000億元。
更重要的是,我國醫療器械行業還實現了難得的貿易順差,2019年我國醫療器械進出口總額達到554.87億美元,其中出口額為287億美元,比進口額高出19億美元左右,相信這個趨勢發展下去,若干年后我們就不必在醫療器械方面受制于人了。
國內95%的大型醫療設備靠進口?為什么醫院不愿意用國產的?
"目前我們國內醫院95% 的設備都是外國進口的,而且那些設備用的都是物理學的基本原理,檢查的手段用的也是物理學的手段。中國培養了很多物理學家,那他們這么多年干什么了?"
句句振聾發聵對吧!
說這話的人可不是一般人,他們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何祚庥院士夫婦。
何祚庥院士何許人也?
何祚庥,1927年8月24日出生于上海,原籍安徽望江 ,祖籍江蘇省揚州市,粒子物理、理論物理學家,馬列理論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研究生導師。
可以說是物理領域絕對的專家。
那么醫院的設備我們是真的制造不出來,還是不想制造?
為什么醫院不愿意用國產的?
我們經常聽到的CT、超聲影像、血管造影機、磁共振等設備,這些都被“GPS”也就是通用電氣、飛利浦、西門子等跨國公司壟斷。
從高端醫療機構、三甲醫院到縣級醫療機構,國產品牌鮮有應用,大中型、中高端醫療裝備、高價值醫療材料、高端植介入體,更是全部依賴進口。
而且越好的醫院,越是喜歡進口國外的設備。
就拿CT來說吧,它的全稱叫做"電子計算機X射線斷層掃描技術",主要是利用X光穿透身體不同密度組織產生的斷層影像,再用電腦重組出影像。主要應用于腦部、心臟與胸腔與腹腔,以及四肢的檢查。
這玩意可是一種高精密儀器,上萬枚零件涉及十幾萬項專利,且學科交叉度高。因此,像CT這樣的大型醫療裝備的研發、制造以及各種技術轉化的過程,極其繁復,一家機構或者企業其實幾乎不可能做到全部技術自研自產。
目前我國的CT絕大部分依賴進口,尤其是高端CT,基本被外國品牌壟斷。這樣一來,就導致了外國企業就有絕對的定價權,價格也貴得離譜。
一臺進口PET-CT就要幾千萬,設備檢查費用在7000元左右,甚至同樣一臺設備,在中國的售價是美國售價的兩倍。
如果壞了怎么辦?不好意思,要聯系外國公司派工程師過來進行維修,高昂的維修錢也是我們來掏的。
我們自己修行不行?
還真不行,后臺有檢測程序,會給你遠程鎖機,讓設備徹底芭比Q了 ~
所以高昂醫療設備的采購費,不僅對醫院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壓力,對患者來說更是用不起,也就造成了檢查費用為何居高不下,看病為何貴的問題。
難道就沒有國產制造的醫療設備?
有,相關設備國內企業也有能造出來的,著名企業有聯影、邁瑞、微創等等。
比如聯影的主要產品是CT和MR(核磁共振)。
邁瑞的主要產品線是B超、生命監護儀(ICU常用)、體外檢測(化驗血液等體液的),以及一些其它規模較小的產品線(包括疫情時崛起的專業呼吸機)。
微創產品線包括:心臟冠脈支架、心臟瓣膜、手術機器人、電生理、心臟起搏器、外周血管支架、腦血管支架和覆膜、骨關節等。
盡管部分國產醫療器械與外國公司產品無顯著差異,在性價比上還處在領先,但對于三甲醫院來說(三甲醫院就是三級甲等醫院,是國內最高水平的醫院),他們更信賴傳統國際巨頭產品,所以國產醫療器械在三甲醫院關鍵科室的市場份額仍然較小。
這里面有很多原因導致的,不單單只有技術質量因素,也有人為習慣利益關系等等因素。
先說質量吧。
現在大量進口設備都是是非原產國代工的,有些銷量好的進口品牌會在國內設工廠,或者選擇澳大利亞等其他地區,所以雖然國產設備固然有一部分質量存在差距,但總體還沒差到一用就壞的地步。
做一樣的活兒,國產的東西就是干得糙一點,不是不能用,但是作為行業頂尖的單位,是不能允許這樣的糙存在的,不光是對掏了自己畢生積蓄的患者不負責任,在業內也會淪為笑柄。
畢竟醫療設備哪怕出現一次故障,可能就是一次醫療事故。
因此在這方面,關鍵科室的主力設備追求更穩定更先進的進口設備,是無可厚非的。而非關鍵檢查項目的非主力機器,完全可以容錯,比如監護、內鏡以及部分手術器械。
再說技術。
目前高端設備比如大放和普放領域內,的確是存在技術壁壘,具體可參照為什么沒有國產相機,為什么中國造不出好的圓珠筆頭,為什么中國沒有自己的CPU等問題。
畢竟我們建國才其實70多年,改革開放才40年,國外的企業動不動就是百年企業,國產設備起步早的也不過二十年,技術上想趕超進口企業,還需要時間跟技術水平不斷磨練才行。
最后說人。
明面上很多醫生的確都是用著進口設備學習成長起來的,這些進口設備用了一輩子,自然是有感情有依賴的。
作為一個做設備的,按鍵上的英文都認識,換成中文反而不知道這是什么功能了,何況一輩子可能就接觸過一兩個進口品牌的醫生們。
再者嘛,背地里高低值耗材,各種設備跟各科主任之間都存在利益捆綁的關系,說多了也不好,點到為止,點到為止~
國產設備想要追趕國外,除了技術積累以外,還要繞開前面人的專利才行。
提到專利問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19年全球專利申請數據,申請總量達322萬件,其中我國為140萬件,占全球第一,美國、日本、韓國、德國,分別占2-5名。
乍看下來,我們專利數量最高是好事,但是如果深挖下去,國外專利數量雖然不多,但是專利質量是非常高的。
就拿醫療設備里面的助聽器舉個例子吧。
何祚庥院士戴的助聽器五萬一個,十萬一套,丹麥產的,這東西里面就一個芯,一個擴音器,結構夠簡單吧!
可是準入門檻很高,現在有專利了,更進不去,只有幾家國外企業能生產,比如瑞士的峰力、美國斯達克、丹麥瑞聲達、丹麥唯聽、丹麥奧迪康、西門子助聽器等等。
現在被國外壟斷了,想買的話,我們不得不要花高價,并且這玩意還容易掉,沒辦法誰叫我們技不如人呢!
再聯想到之前華為芯片事件,美國之所以能通過芯片制裁華為,其實就是因為它掌握著大多數科技產業鏈的核心技術,而這些專利是其他公司繞不開的。
雖然如今就連小學生都可以申請專利,機箱的外形也可以,但是數量再多也沒有用,關鍵還是要質量過不過硬,含金量大不大,能不能讓別人不可替代。
中國被稱為"世界工廠",但在醫療器械領域,我們只能算是剛剛開始學步的孩童。
特別是在高端精密制造業,醫療器械是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發達國家企業一直保持著行業領先的局面。
2018年全球醫療器械公司前十強中,美國公司獨占7席,德國2席,荷蘭1席。
醫療器械行業,涉及醫藥、機械、電子等多個技術領域,其核心技術涵蓋醫用高分子材料、檢驗醫學、血液學、生命科學等,是多學科交叉、資金密集型的高技術產業,既是全球各大企業競相爭奪的焦點,也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實力與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
事實上,國產醫療器械近年來也取得了較大進步,比如我國首臺自主研發的醫用重離子加速器成功出束,達到設計指標,結束了我國針對腫瘤的重離子放射治療依賴國外技術設備的歷史,也標志著我國實現了世界最大型醫療器械的國產化。
非晶硅平板X線探測器成套技術成功突破,意味著我國已在數字化X線機領域形成完整產業鏈,實現從組裝到核心技術的重點跨越,使我國X線機裝機成本降低一半。
64排CT成功上市,達到亞毫米級分辨力,國產CT邁入高端行列;自主研制的腦起搏器成功上市,使我國在有源植入式神經調控器械領域走到國際前沿……
這些高技術醫療器械設備,集中了醫療領域最新的科技進展,也為老百姓的健康提供著有力支撐。
雖然如今在醫療器械領域,中國已經不是弱國,但高端醫療器械的國產化程度較低,仍然大量依賴進口,關鍵部件缺乏核心技術,卻是不爭的事實。
如果國外技術封鎖我們的話,醫院是不是都得關門了?細思極恐啊!
所以要想改變這個局面,必須打造自己的品牌。
而國產設備想要有突破,質量要不斷跟上才行,這樣醫院里面的醫生才會重視國產醫療器械的使用,繼而加快推動進口產品國產化替代進程。
不然,直接一步到位買進口省時省力省腦,誰又會操心醫療設備國產化的將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