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如何投資養老產業(養老行業有哪些項目能做)
個人養老金如何投資
本報記者 任威 夏欣 上海報道
近日,證監會發布《個人養老金投資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業務管理暫行規定》(以下簡稱“《暫行規定》”),確定了基金管理人開展個人養老金投資基金業務的原則和要求及相關產品標準要求。
華夏基金相關人士對《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在養老金管理方面,公募基金是最契合養老金運營要求的財富管理機構,可以充分發揮養老金的長期資金屬性和權益投資的顯著優勢,也可以為養老金資產配置提供豐富的底層產品和工具。
兼顧長期性和穩定性
對于個人養老金投資公募基金,天相投顧相關人士建議,使用個人養老金投資應當保持長期性、連續性和穩健性。首先,應正確評估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盡量不去購買超過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的產品。其次,在投資中應當深入了解基金產品的管理人、基金經理和歷史業績等情況,去投資符合自身投資理念的產品。最后,應當做到長期投資,不應過度關注短期波動。
對于具體的投資流程,華夏基金相關人士介紹道:第一步,確定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即通過銀行開立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也可以通過個人養老金產品銷售機構,指定已有銀行賬戶作為個人養老金賬戶。
第二步,向該資金賬戶繳費,每年1.2萬元可以稅前扣除,可以一次性繳納或分批繳納。需要注意的是,一旦向該賬戶繳費,除了出國或者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等特殊情況,該賬戶的資金只能封閉運行到退休才能領取。
第三步,個人養老金投資。即個人根據自己的風險偏好自主選擇產品和投資金額。投資有多個渠道,除了銀行本身外,可以通過其他個人養老金產品銷售機構進行。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內未進行投資的資金,按照商業銀行與個人約定的存款利率及計息方式計算利息。
第四步,個人養老金領取與納稅。一是領取條件達到退休年齡,達到領取條件后若不著急領取,個人養老金亦可繼續進行投資。二是領取可以分為一次性和分期領取,既可以固定月數領取,也可以固定額度領取,領完為止。三是領取時必須轉入社保卡,由銀行通過與人社信息平臺對接完成。四是只有實際領取部分才納稅,還在個人養老金賬戶進行投資、不轉入社保卡賬戶的金額不納稅。
通過公募基金“入市”
《暫行規定》明確了三方面內容:一是基金管理人、基金銷售機構等機構開展個人養老金投資公募基金業務的總體原則和基本要求,以及基金行業平臺職責定位;二是明確個人養老金可以投資的基金產品標準,并對基金管理人的投資管理和風險管理職責作出規定;三是明確基金銷售機構的展業條件,并對基金銷售機構信息提示、賬戶服務、宣傳推介、適當性管理、投資者教育等職責作出規定。
《暫行規定》指出,可以根據投資人不同生命周期階段的養老投資需求和資金使用需求,在做好充分信息披露的情況下,在個人養老金基金的贖回機制、基金轉換等方面做出特別安排,包括紅利再投資、定期分紅、定期支付、定額贖回等。
“個人養老金具有長期性,因此相關配套制度的逐步落地,對進一步引導長期資金入市產生積極促進作用。”嘉實基金相關人士表示。
富國鑫旺穩健養老FOF基金經理張子炎表示,個人養老金作為長期資金,通過公募基金入市,促進資本市場的不斷健康發展和養老金保值增值的正向循環。公募基金行業有望借助個人養老金政策落地的風口,發展再上新臺階,并更好地發揮普惠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和促進共同富裕的作用。
一文讀懂個人養老金怎么參加、如何投資、怎樣領取
日前,我國養老保險體系“第三支柱”迎來制度性安排——個人養老金制度。根據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推動個人養老金發展的意見》,要推動發展適合中國國情、政府政策支持、個人自愿參加、市場化運營的個人養老金,與基本養老保險、企業(職業)年金相銜接。記者近日獲悉,關于個人養老金制度的相關配套制度正在緊鑼密鼓地制定中。
除了個人養老金,“第三支柱”的另一重要組成部分“其他個人商業養老金融業務”近年來也取得了快速發展,產品種類日益豐富。在我國人口老齡化日益嚴峻的形勢下,提高自我保障意識、及早謀劃老年生活、合理儲備養老資金已成共識。多位業內人士建議,要根據個人財務狀況統籌規劃三個支柱,即基本養老保險、企業(職業)年金、商業養老金融;對于后者,要根據個人風險偏好,合理配置儲蓄、理財產品、保險產品,有效分散風險。
自愿參加個人養老金
對于不少習慣了透支消費的年輕人來說,儲備養老資金的關鍵,是要把牢資金出口、避免“月光”甚至寅吃卯糧、讓資金穩步沉淀增值。我國正在試點的個人養老金制度就可以有效避免提前支取問題。
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動個人養老金發展的意見》,個人養老金制度正式出臺,這對于我國構建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意義重大。眾所周知,我國養老保險體系包含“三個支柱”。第一支柱是基本養老保險,目前發展相對完善,覆蓋范圍也在持續擴大;第二支柱是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主要發揮補充作用,由用人單位及其職工建立,已有良好發展基礎;第三支柱則稍顯“不足”,此前缺乏相應的制度性安排,主要包括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商業養老保險。
“個人養老金是國家關于第三支柱的制度性安排,有利于在基本養老保險和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基礎上再增加一份積累。”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李忠說,退休后能夠再多一份收入,進一步提高退休后的生活水平,讓老年生活更有保障、更有質量。
如何參加?如果已經參加了基本養老保險,就可以選擇參加個人養老金,該制度堅持自愿原則,并不強制。此后,個人需要開設兩個賬戶:個人養老金賬戶、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前者用于信息記錄、查詢和服務,后者用于繳費、購買產品、歸集收益。“這兩個賬戶是相互唯一對應的,參加人可分別在國家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臺、全國人社政務服務平臺、電子社保卡、商業銀行等多個渠道開設。”人社部養老保險司司長聶明雋介紹,通過商業銀行渠道可一次性開設以上兩個賬戶。
如何投資?個人養老金由個人繳費,參加人可自主決定全程參加或部分年度參加。起步階段的年度繳費上限是1.2萬元,參加人可自主決定繳納多少。“接下來,隨著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繳費上限再適時逐步提高。”聶明雋說。繳費后,個人養老金采取市場化運營,由參加人自主購買銀行理財、儲蓄存款、商業養老保險、公募基金等,還可進行長中短期組合,以上操作全部在資金賬戶中完成,不需要跑多個金融機構。“從境外成熟經驗看,參與人能夠通過個人養老金參與資本市場、分享實體經濟發展紅利。”中國證監會證券基金機構監管部負責人林曉征說。
如何領取?避免提前支取是個人養老金的顯著特點,有助于理性規劃個人養老儲備、切實起到補充養老的作用。具體來看,賬戶資金封閉運行,在繳費階段只進不出,繳費、投資收益都在賬戶里滾存,只有達到相應年齡條件時才可領取。
理性選購養老理財
除了個人養老金,以養老理財、專屬商業養老保險為代表的商業養老金融也是“第三支柱”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在近年來取得了快速發展。
其中,養老理財得到了投資者的踴躍認購。記者從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獲悉,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4家試點機構共發售16只養老理財產品,超過16.5萬投資者累計認購約420億元,募集金額遠超預期,有些產品“供不應求”,首批產品中有多只產品多次上調了計劃募集規模。此外,6月20日又有兩只新發行的養老理財產品正式結束募集,截至目前,養老理財發行數量已擴充至24只。
青睞養老理財的中年人不在少數。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數據顯示,40歲至50歲投資者占比達27%,30歲至40歲投資者占比近20%,二者合計約47%,在總投資者中占比近一半;50歲至60歲投資者占比最高,達28%。“這體現出投資者對養老理財需求的廣泛性和迫切性,也表明養老財富的市場空間廣闊。”工銀理財董事長王海璐說。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養老理財普遍期限較長,投資者需理性衡量中長期收益,不可將養老理財當做“賺快錢”的渠道。從試點情況看,首批養老理財封閉式產品的期限為5年,部分產品特別設定了分紅條款,可滿足持有期間投資者的部分流動性需求。
“養老理財旨在引導投資者形成健康可持續的養老理財理念,對養老進行科學合理規劃,根據自身實際將手中的長期資金轉化為養老金融產品。”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說。
為此,投資者在購買養老理財時應重點考慮三大因素。一是考慮自身養老需求,判斷是否需要進行長期養老投資;二是考慮自身的資金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投資方式;三是結合自身風險偏好關注養老理財產品的風險收益特征,選擇風險情況相匹配的養老理財產品。
養老儲蓄業務將推出
由于養老儲備的需求多元化,相應的,金融產品覆蓋的風險偏好也應多元化,不可全部集中在中、高風險偏好。“我國是一個儲蓄大國,儲蓄率較高,應契合公眾的儲蓄習慣,進一步豐富養老金融產品供給,與養老理財產品等形成補充。”董希淼說。
記者走訪北京地區多家銀行網點發現,當前投資者對于存款這一低風險產品仍有較高需求。以大額存單為例,盡管其年利率持續走低,1年期利率僅為2.1%,但投資者想要成功買到卻并非易事。截至6月20日,中國工商銀行顯示在售的4款3年期大額存單中已有3款售罄,其余1款僅面向新客戶銷售。
推出“特定養老儲蓄業務試點”,正是為了滿足低風險偏好人群的養老金融需求。“正在加快研究特定養老儲蓄業務試點,初步考慮由工、農、中、建四家國有大型銀行在部分城市開展試點。”中國銀大型銀行部負責人在日前召開的新聞通氣會上透露,該業務兼顧普惠性和養老性,產品期限比較長、收益穩定、本息有保障,可滿足低風險偏好居民的養老需求。具體來看,特定養老儲蓄產品包括整存整取、零存整取和整存零取三種類型,產品期限分為5年、10年、15年和20年四檔,初步考慮單家銀行的試點規模為100億元,試點期限暫定一年。
可以預期的是,未來養老金融業務將逐步形成多元主體參與、多類產品供給、滿足多樣化需求的發展格局。中國銀日前在《關于規范和促進商業養老金融業務發展的通知》中也明確提出,接下來,將支持和鼓勵銀行保險機構依法合規發展商業養老儲蓄、商業養老理財、商業養老保險、商業養老金等養老金融業務。“但有一個底線,商業養老金融業務必須體現養老屬性,產品期限符合投資者的長期養老需求和生命周期特點,同時,還要對資金領取設置相應的約束性要求,避免短期‘快進快出’。”銀上述負責人同時表示。
記者:郭子源
監制:喬申穎
審核:張倩
編輯:張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