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十大醫療健康貢獻者;醫療杰出人物
聚焦人體微生物,南醫大深圳醫院周宏偉院長團隊獲廣東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深圳商報·讀創客戶端首席記者 袁靜嫻 邱思艷 通訊員 林奕旋
10月17日,2023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公布,共有218個項目(人)獲獎,其中突出貢獻獎1名、自然科學獎31項、技術發明獎11項、科技進步獎132項、科技合作獎5名、青年科技創新獎20名、科技成果推廣獎18項。記者獲悉,南方醫科大學深圳醫院周宏偉院長以第一完成人申報的“人體微生物組檢驗與分析方法”項目,獲得廣東省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周宏偉院長是廣東省醫學檢驗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珠江醫院檢驗醫學部主任、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國務院特貼專家、國家衛生健康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學者,牽頭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多項科研課題,以通訊或共同通訊作者在《中國科學》、Nature Medicine、Cell Host & Microbe、Cell Metabolism等著名刊物發表100余篇研究論文。
周宏偉院長主要從事人體腸道、口腔、感染、生殖道等不同部位微生物組的研究,探討菌群在疾病發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在人體微生物組診斷方法學及機制研究方向做出了系統的創新工作。本次獲獎的“人體微生物組檢驗與分析方法”項目具有鮮明的系統性和原創性,圍繞“重大疾病關鍵腸道菌挖掘方法”這一領域關鍵科學問題,首次揭示地域差異是疾病關鍵菌譜矛盾的核心影響因素,提出疾病關鍵菌譜的地域性假說,被國際同行評為“菌群研究的里程碑事件”;首次采用準確穩定的新算法,為菌群檢驗和分析奠定方法學基礎,繪制出清晰的代謝性綜合征腸道菌群紊亂圖譜,為解決腸道菌群關鍵菌鑒定及診斷模型的共性瓶頸問題提供了重要新策略。
南方醫科大學深圳醫院整合微生態診療中心是廣東省微生態診治領域示范標桿,2024年掛牌國家消化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深圳分中心。每年開展腸菌移植術超300例,用于難治性炎癥性腸病、腸易激綜合征、艱難梭菌感染、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自閉癥等的治療,建立了集供體篩選與管理、標準化菌液制備、腸道菌株庫、腸屏障功能評估、腸道菌群分析于一體的整合微生態診療中心,致力于為腸菌失衡相關疾病患者提供專業系統的診療服務。
作為深圳市醫療衛生“三名工程”首個落地“名院”,南方醫科大學深圳醫院堅持醫教研協同發展,科研創新基礎牢固,擁有多個國家級、省級和市級科研平臺,包括1個國家級臨研中心分中心(國家消化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深圳分中心),1個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醫用3D打印材料臨床轉化應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個市級重點實驗室(深圳市病毒腫瘤學重點實驗室、數字外科3D打印重點實驗室、深圳市胃腸道微生態與疾病重點實驗室),2個市級工程研究中心(深圳市腸菌移植工程研究中心、深圳市醫用3D打印材料轉化應用工程研究中心);1個市級臨研中心(深圳市消化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建立了兩大院企合作交流平臺,未來醫院將圍繞消化系統疾病基礎與臨床轉化研究等十大重點研究領域,逐步打造學術研究高地,創新服務,創新技術,為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不懈努力。
贊!深圳華僑醫院胡明彥院長獲評“2023年度十大健康科普之星”
深圳商報?讀創客戶端記者 趙鴻飛 通訊員 謝紅/文 深圳商報?讀創客戶端記者 鐘華登/圖
12月26日,由深圳商報?讀創客戶端、讀特客戶端聯合主辦的2023年“第四屆深圳健康科普之星”評選活動揭曉。深圳華僑醫院院長、普外科學科帶頭人胡明彥“榜上有名”,榮獲“2023年度十大健康科普之星”殊榮。
“深圳健康科普之星”評選至今已經舉辦了四屆,已經成為深圳健康科普領域的年度巔峰盛事。此次評選,匯聚了深圳醫療機構的一線醫務人員,他們在忙于日常醫教研工作的同時,還充分利用自己的業務專長,積極向群眾普及健康科普常識,贏得了公眾的廣泛贊譽和喜愛。
科普達人
其中,胡明彥院長就是一位在普外科領域深耕多年,并堅持常年為群眾進行健康科普推廣,積極引導群眾做好“自己健康第一責任人”的“健康科普之星”。
胡明彥院長從事普外科臨床工作30多年。近年來,他專注于微創保膽取石手術、微波消融術等領域,贏得了患者及家屬的一致好評,經常有患者從香港、新疆、黑龍江、西安等地專程來到深圳找胡明彥院長診治膽囊結石(息肉)疾病,希望能獲得他的幫助,進行微創保膽取石手術。
在開展繁忙的臨床工作之余,胡明彥院長積極利用新媒體等多平臺積極開展健康科普工作,以詼諧幽默又干貨滿滿的線上內容,通過視頻、文章、海報等形式倡導膽結石患者科學就醫理念,介紹膽囊癌、息肉、炎癥與結石的關聯等,廣受患者及醫療同仁好評,其中不乏熱傳名句,如“取凈結石、保留膽囊”“做肝膽相照的朋友”等等,以此來豐富科普內容、提升傳播效果,讓更多膽囊結石、息肉患者受益。
同時,他還充分利用醫院優勢,線下舉辦公益義診、科普講座,面對面為群眾的膽囊健康問題提供解答和指導。
受到深圳市健康服務與傳播促進會特別邀請,胡明彥院長作為“健康談—健康深圳大講堂”嘉賓,定期在深圳書城分享以膽囊結石防治為主題的健康科普公益講座。
醫者仁心
贏得了口碑,收獲了贊譽,這一切的背后,是胡明彥院長從醫者角度出發,始終踐行“把病人當親人”的理念,他為許多慕名而來的膽石病患者爭取保膽機會,送去安康。
胡明彥院長表示,健康科普永遠在“奔跑“。“身兼醫生和科普人的雙重身份,我更應該用自己的專業技術造福一方,為人民群眾減輕疾病痛苦,為深圳的醫療衛生事業作出更大貢獻!”他說。
專家介紹
胡明彥
深圳華僑醫院院長,華南地區知名肝膽外專家,碩士、主任醫師。
畢業于武漢大學醫學院醫療系,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碩士,從事普外科臨床工作多年。1989年在當地率先開展肝內外膽管結石的各種手術治療,1994年開展腹腔鏡手術,實施各種腹腔鏡手術數千例,改進和創新多種手術方式,曾多次在國內大型學術會上做學術報告、手術演示,也曾在多省指導、演示和推廣各種腹腔鏡手術。在癌、胃癌、結腸癌、乳腺癌、甲狀腺癌等惡性腫瘤的手術治療上有豐富的臨床經驗。能采用腹腔鏡技術開展各種普外科手術,如微創保膽取石、膽囊切除、膽管切開取石、靜脈曲張微波消融、腹股溝疝修補、小兒疝囊高位結扎、脾切除、結腸癌根治、胃間質瘤切除、闌尾切除、肝腫瘤的局部切除、肝囊腫去頂融合術、胃腸穿孔的修補術。
現任深圳華僑醫院院長,深圳市醫師協會副會長,深圳市非公立醫療機構行業協會膽石病專委會主委,深圳市醫師協會保膽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深圳市醫學會第七屆外科專業委員會委員,深圳市醫院管理者協會政策研究與規劃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非公協會膽石病專業委員會常委,深圳市醫師協會肝膽胰專業委員會委員,廣東省老年保健協會醫養專業委員會第一屆副主任委員。在國家醫學期刊發表科研論文四十多篇,出版專著四部,獲得省市局科技成果獎三十余項。
南醫大深圳醫院院長周宏偉團隊獲廣東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南都訊10月17日,全省科技大會在廣州召開,會上頒發了2023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共有218個項目(人)獲獎,其中突出貢獻獎1名、自然科學獎31項、技術發明獎11項、科技進步獎132項、科技合作獎5名、青年科技創新獎20名、科技成果推廣獎18項。南方醫科大學深圳醫院院長周宏偉以第一完成人申報的“人體微生物組檢驗與分析方法”項目榮獲廣東省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周宏偉是廣東省醫學檢驗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珠江醫院檢驗醫學部主任、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國務院特貼專家、國家衛生健康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學者,牽頭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多項科研課題,以通訊或共同通訊作者在《中國科學》、Nature Medicine、Cell Host & Microbe、Cell Metabolism等著名刊物發表100余篇研究論文。
周宏偉主要從事人體腸道、口腔、感染、生殖道等不同部位微生物組的研究,探討菌群在疾病發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在人體微生物組診斷方法學及機制研究方向做出了系統的創新工作。本次獲獎的“人體微生物組檢驗與分析方法”項目具有鮮明的系統性和原創性,圍繞“重大疾病關鍵腸道菌挖掘方法”這一領域關鍵科學問題,首次揭示地域差異是疾病關鍵菌譜矛盾的核心影響因素,提出疾病關鍵菌譜的地域性假說,被國際同行評為“菌群研究的里程碑事件”;首次采用準確穩定的新算法,為菌群檢驗和分析奠定方法學基礎,繪制出清晰的代謝性綜合征腸道菌群紊亂圖譜,為解決腸道菌群關鍵菌鑒定及診斷模型的共性瓶頸問題提供了重要新策略。
團隊發表的論文封面。
南方醫科大學深圳醫院整合微生態診療中心是廣東省微生態診治領域示范標桿,2024年掛牌國家消化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深圳分中心。每年開展腸菌移植術超300例,用于難治性炎癥性腸病、腸易激綜合征、艱難梭菌感染、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自閉癥等的治療,建立了集供體篩選與管理、標準化菌液制備、腸道菌株庫、腸屏障功能評估、腸道菌群分析于一體的整合微生態診療中心,致力于為腸菌失衡相關疾病患者提供專業系統的診療服務。
作為深圳市醫療衛生“三名工程”首個落地“名院”,南方醫科大學深圳醫院堅持醫教研協同發展,科研創新基礎牢固,擁有多個國家級、省級和市級科研平臺,包括1個國家級臨研中心分中心(國家消化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深圳分中心),1個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醫用3D打印材料臨床轉化應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個市級重點實驗室(深圳市病毒腫瘤學重點實驗室、數字外科3D打印重點實驗室、深圳市胃腸道微生態與疾病重點實驗室),2個市級工程研究中心(深圳市腸菌移植工程研究中心、深圳市醫用3D打印材料轉化應用工程研究中心);1個市級臨研中心(深圳市消化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建立了兩大院企合作交流平臺,未來醫院將圍繞消化系統疾病基礎與臨床轉化研究等十大重點研究領域,逐步打造學術研究高地,創新服務,創新技術,為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不懈努力。
采寫:南都記者謝萌 通訊員林奕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