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工藝設計、醫院工藝流程圖
醫學實驗室的工藝流程設計,附實例圖
醫學實驗室的工藝流程設計
實驗室的工藝流程通常包括樣品采集、樣品前處理、儀器分析或實驗操作、數據分析與處理,結果報告等。根據實驗需要,選擇適當的樣品來源,并采集所需樣品;然后對樣品進行預處理,如去除雜質、粉碎、分離、濃縮等;利用儀器對樣品進行分析或進行實驗操作。將采集到的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得出實驗結論,最后將實驗結果記錄并撰寫實驗報告。依據此,在實驗室設計與建設時也應按此流程進行功能分區和流線設計,以達到各空間的自然過渡和有效連接。
醫學實驗室工藝流程包括但不限于醫生流線、患者流線、樣本流線、潔凈物品流線和廢棄物品流線。工作要求是要實現醫患分流、潔污分流、人物分流、分區明確, 設計流線無交叉。
一流線規劃
實驗室應當合理規劃醫療流程,包括人員流線和物品流線,實現醫生、患者、醫療潔凈物品和廢棄物的進出路徑,且符合醫院感染控制要求。有條件時,建議設置潔凈物品供應通道,設置或預留自動化物流傳輸通道。
01醫生流線
醫生應通過門禁系統進入實驗室區域,所有檢驗檢測活動均在實驗區開展。醫生從清潔區經換鞋、更衣室進入半污染區,從半污染區經緩沖間進入實驗區。醫生在更衣室按防護要求穿戴防護用品如工作服、防護服、口罩、帽子、鞋套后進入實驗區。
某醫院醫學實驗室流線規劃示意圖
02患者流線
患者一般僅可在等候區和采樣區進行活動, 未經許可不得進入醫生工作區域。實驗室應設置對外傳遞窗口和 (或) 患者咨詢窗口,患者流線在患者與醫生完成樣本采集后結束。一般情況下,檢驗科實驗室要合理規劃設置患者流線;病理科實驗室可不設置患者流線;輸血科因涉及患者輸血相關治療評估,可設置患者流線。
03樣本流線
樣本流線按樣本處理步驟,大致可分為前處理、分析、后處理三步,簡述如下。
1. 前處理
樣本分析前處理流程一般包括:分類編號、切片處理、分揀上機、樣本暫存等,本受理時應核對樣本采集是否合格。
2. 分析
樣本分析處理流程一般包括:臨床血液學、體液學、生物化學、免疫學、微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病理組織切片分析、數學相關實驗檢查、輸血相關治療 、血液成分合理使用的監測等專業的分析。
3. 后處理
樣本分析后處理流程一般包括:結果確認、報告、樣本保存、廢棄物處理。
04潔凈物品流線
一般情況下,醫療機構醫學實驗室潔凈物品 (包括但不限于未使用的防護用品、試劑耗材、實驗用器具及藥品等) 可通過潔物電梯運送至實驗室區域,經驗收后存放在防護用品庫、試劑耗材庫、藥品庫、無菌庫等。
圖:某醫院檢驗科樣品流線示意圖
05廢棄物流線
實驗室醫療垃圾應與生活垃圾分開處理,經分類打包、消毒滅菌后再由污物電梯運出。臨床實驗室廢棄的樣本、培養基、污染物、要儲存于專用的“生物危害”標識的儲存桶或黃色專用袋內。離開實驗室前要進行高溫高壓或化學法消毒滅菌,在規定時間內交給當地有資質的醫療廢物處理機構。
二流線組織
01檢驗科實驗室
某醫院檢驗科實驗室流線組織示意圖,從中可以看出人員流線、物品流線。人員流線包括工作人員流線、患者流線;物品流線包括潔凈物品流線、廢棄物品流線、樣本流線。簡述如下。
圖 某醫院檢驗科流線組織示意圖
1. 工作人員流線
工作人員平時在辦公生活區,需進入實驗區操作時,先在更衣室按防護要求穿戴防護用品 (工作服、防護服、口罩、帽子、鞋套等),然后進入實驗區。
辦公生活區包括但不限于資料室、會議室、辦公室、茶歇室、休息室、值班室、衛生間;輔助區包括UPS機房、配電室、弱電室、洗消間、制水室、試劑耗材庫等;實驗區包括樣本采集區、樣本接收區、樣本準備區、樣本暫存區、樣本檢測區、樣本冷庫、結果審核區等。從生物安全管理的要求出發,辦公生活區和輔助區均屬于清潔區,實驗區屬于污染區。
2. 患者流線
對于檢驗科實驗室而言,患者流線相對簡單。患者在等候區等待,在樣本采集區完成樣本采集后離開。
3. 潔凈物品流線
潔凈物品通過潔凈物流通道存放在輔助區(如試劑耗材庫、防護用品庫、藥品庫等)。需要時,經物流緩沖進入實驗區。
4. 廢棄物品流線
實驗區的醫療廢棄物在醫療廢物處理區經分類打包、消毒滅菌后再由污物電梯、污物出口運出。
5. 樣本流線
樣本從樣本采集區,轉至樣本接收區 , 再流轉至樣本準備區,在樣本準備區預處理后,一部分放入樣本暫存區、樣本冷庫,另一部分運送至樣本檢測區進行檢測,樣本暫存區與樣本檢測區之間可以互相傳送樣本。
02病理科實驗室
某醫院病理科實驗室流線組織示意圖,從中可以看出人員流線、物品流線。人員流線主要為工作人員流線;物品流線包括潔凈物品流線和廢棄物品流線、樣本流線。簡述如下:
圖 某醫院病理科實驗室流線組織示意圖
1. 工作人員流線
工作人員在辦公生活區 (資料室、會議室、辦公室、休息區、人員通道等),需進入實驗區操作時,先在更衣區穿戴防護用品后再進入實驗區。從生物安全管理的要求出發,辦公生活區屬于清潔區。
2. 潔凈物品流線
潔凈物品經物流通道運送至實驗室耗材庫,根據工作需要,運送至實驗區功能用房 (如試劑準備區、分子樣本分析前處理區、制片染色區 取材編號區、包埋區、切片染色區、組織學樣本分析處理區、細胞學樣本分析處理區) 。
3. 廢棄物品流線
病理科實驗室產生醫療廢棄物的主要場所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區域。
(1) 分子實驗室區域
樣本分析處理區產生的醫療廢棄物,經消毒滅菌處理區、廢棄物出口運出;樣本暫存區內的醫療廢棄物,經廢棄物出口運出。
(2) 細胞學實驗室區域
樣本暫存區內的醫療廢棄物,經廢棄物出口運出。
(3) 組織學實驗室區域
樣本暫存區內的醫療廢棄物,經廢棄物出口運出。
4. 樣本流線
樣本采集區的樣本,經樣本通道,被分別運送至分子樣本接收區、細胞學及組織學樣本接收區。其中分子樣本接收區的樣本,被運送至分子樣本分析前處理區;細胞學、組織學樣本接收區的樣本,被分別運送至細胞學樣本暫存區、組織學樣本暫存區。細胞學樣本暫存區的樣本再流轉至制片染色區,組織學樣本暫存區的樣本再流轉至取材編號區。
03輸血科實驗室
某醫院輸血科實驗室流線組織示意圖,從中可以看出輸血科實驗室與周圍區域之間通過人物流通道相連,人流通道主要是醫護工作者通道,物流通道包括潔物通道、污物通道 (醫療廢物處理區、污物出口) 。
圖 某醫院輸血科實驗室流線組織示意圖
從圖還可以看出輸血科實驗室可分為辦公生活區、輔助區、實驗區。實驗區包括配血室區域、實驗操作區、血液治療區。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醫學實驗室設計與建設指南》
*關注“潔凈園”,獲取更多價值干貨!
檢驗科不同類型實驗室如何進行醫療工藝設計?(上)
檢驗科作為綜合醫院中醫療工藝流程和操作規程中最為精細、嚴格的功能單元之一,其不同實驗用房的醫療工藝條件往往相差甚遠。
一.開放實驗室
開放實驗室操作區分為三個部分:臨床檢驗區、免疫檢驗區和生化檢驗區。
1.區域之間通過工作臺組進行劃分;
2.每個區域分別配置操作臺和落地儀器區;
3.標本儲存及處理區設置在開放實驗室內,與采樣、接收窗口結合布置;
4.圍繞操作區布置冷庫、純水制備間、精密儀器室等。
5.寄生蟲檢驗和帶有污染性氣味的尿液、糞便檢驗需要在封閉空間內進行
6.主要依靠自動化分析設備,開放實驗室對檢驗流程的特殊需求很少,可以在一個大空間內進行,要求各區域間流線通暢、空間開敞靈活,能夠滿足各種儀器、設備的擺放和資源共享。
7.布置細節與注意事項
7.1免疫檢驗區血液、血清樣本忌陽光直射,臨床檢驗區宜設置在北面;
7.2臨床檢驗區標本數量較多,臨床檢驗區宜與標本處理區就近布置;
7.3生化檢驗區儀器種類繁多,且體積較大,所占面積比重較大;
7.4生化實驗室應結合純水制備間布置,便于對實驗水進行處理;
7.5精密儀器室應防潮、防震、防塵、遮陽。
二.微生物實驗室
微生物實驗室對于醫療工藝流程要求相對嚴格,微生物檢驗工作的操作步驟有明確的次序限制,操作對象主要針對細菌和病毒,面積不宜小于35㎡。基本操作流程沿單一方向布局:
1.接受樣本、無菌接種、涂片鏡檢:將標本及時接種、移植培養基從而保持微生物活性,對有需要的樣本染色和顯微鏡觀察,進行菌種分類。
2.無菌接種室通過設置一級緩沖間、二級緩沖間來控制不同潔凈程度區域之間的壓力差。
3.菌種培養、純化分離:通過溫箱、培養瓶等提供適宜的生長溫度和氣體環境孵化培養微生物,分離致病菌、對陽性菌落進行純化處理。
4.鑒定檢測、藥敏分析:通過生物、化學手段對菌落進行鑒定,或使用抗生素對微生物耐藥性進行抑菌敏感實驗。
5.實驗開始前的培養基、營養液制作等工作可以由內部工作人員自行提前制作,也可以直接采購成品;
6.試驗結束后的器皿消毒洗滌、實驗結果報告可以在微生物實驗室內部布置,也可以結合其他實驗用房共用。
7.根據不同潔凈程度需求可劃分為清潔區、污染區和無菌區。
7.1清潔區包括辦公休息以及前期的培養基制備和營養液儲藏等;
7.2無菌區:無菌接種(培養基傾注、接種移植)、菌種純化等無菌操作用房
7.3其他實驗操作用房(如分離、鑒定、藥敏試驗等)屬于污染區。
7.4不同潔凈程度的區域之間需要設置緩沖間控制室內環境。
做好醫院門診醫療工藝設計和醫院軟裝設計,這7大方面不能忽略
匠森醫療倡導醫療工藝設計先行,醫院軟裝全案設計+定制一體化,秉承“匠心筑醫 健康所系”的核心價值,將醫療的語言轉變為建筑的語言,規劃醫療流程、規范醫療行為、建設有情感和溫度的人文醫院,讓美好醫院設計予以真實呈現。
門診是醫院人流最為集中的地方,且伴隨著科室細分專業化,門診功能越來越復雜,工作流程越來越快捷,每天來醫院就診的患者也越來越多。如何組織人流和相應空間的門診設計、提升候診空間環境,完善院內導航標識等都是門診科室在設計上的難點。
01梳理流線
門診樓就診患者主要的交通流線:進入大廳→問訊→掛號/自助掛號→候診→ 各科診療→化驗拍片→核價→付費→取藥→離開。
有些醫院在設計上未充分意識到垂直交通、水平交通的整體性,只考慮人流動線,未充分考慮物流規劃,最終致使物流與人流混雜。同時門診大廳作為主要活動集中場所,若掛號、劃價、收費、取藥、化驗等功能流程不明、路線不暢,很容易致使患者就診路線迂回,延長就診時間,增加交叉感染的風險。
針對設計難點,提出以下設計策略:
- 就診流程應該合理,盡可能避免流線交叉與往返。
- 垂直交通可結合大廳空間進行設計,自動扶梯可迅速在門診大廳將人流分流,避免人員的擁擠聚集。
- 自動扶梯建議采用交叉式,將上下兩種流線交通設置在自動扶梯兩側,使上下人流互相交替、互不干擾,避免人們在同一方向上下并減少繞行路線,提升垂直交通效率。
- 水平交通聯系組織人流,宜盡量縮短水平交通長度,增加人們步行可達性和行動效率。通過水平交通串聯門診各個空間,保證使用者行走順暢。注意空間對于人流的導向作用,合理分配駐留空間,對交通進行引導。
- 因往來門診與醫技樓的人員流動性較大,若門診樓與醫技樓分離,則對聯系兩者的通道的通達性和可達性有較高要求。
02明確功能分區
門診功能分區不明確、平面布局不合理、穿套的分區會降低患者在門診診療中的便捷性,導致就診流程復雜,人流頻繁往返、迂回。各樓層及主次樓梯、通道的人流量不均衡,造成秩序混亂,聲音嘈雜,患者就診時間長,交叉感染機會增多。
針對存在問題,提出以下設計策略。
- 掛號、收費、取藥等空間人流量較為集中,可采用均勻功能布置原則將其分散到門診各層、各科室以緩解集中布置引起的交通壓力,將人流均勻分布到門診各個空間中。
- 可將不同功能科室分區布置在不同空間盲端,防止科室穿套并減少不同科室的交叉感染。同時,盲端式的科室設計使不同門診單元科室自成一區,方便管理,也便于人們尋找,有利于創造安靜、高質量的科室空間。
- 應根據相近集中、功能互有聯系的功能科室應就近布置原則,盡量讓人們的就診、檢查等流程在同一層完成,避免科室過于分散從而增加人們的就診路線。
- 科室布置應考慮科室特殊性和人員特殊性,綜合考慮各科室主要使用者、疾病類型、日門診量、私密性等因素,將行動不便患者較多或門診量大的科室布置于低樓層;將公共服務功能(包括問詢、掛號、收費等)布置在明顯位置,縮短患者就診時間;將需要保護隱私和照顧心理的科室如婦科設置在相對隱蔽的位置;將私密性較強的科室如生殖科等設置在較高樓層。
03優化就診流程
由于醫療資源分布不均衡以及患者的就診習慣,大型醫院常常是門庭若市,出現了掛號時間長、排隊時間長、候診時間長、看病時間短的“三長一短”現象。
針對存在問題,提出以下設計策略:
- 完善預約掛號體系。加強分時段就診引導,逐步提高預約掛號比例和專家門診號數量,緩解“一號難求”的局面;加強分時段預約的告知和引導,盡可能減少現場無效等待時間,等候區面積適當,座椅數量充足。構建就醫誠信平臺, 減少爽約率,保證門診預約服務有序推進,避免醫療資源浪費。
- 提升門診管理效率,合理配置醫療服務資源。如根據門診各時段人流量、季節變化趨勢的時間規律,合理調整人力、物力等醫療資源并完善一站式服務,建立分層掛號與繳費窗口、雙休日門診、增加導醫服務力量等各種門診便民惠民服務措施,保證患者就診需求得到滿足。
- 就診環節聯系緊密,相關功能區相互聯系便捷,提高患者診斷效率。
04人流分流,避免集中
往來醫院人群除患病就醫人群外,還有進行醫療保健的健康人群,這兩類人群流線不應交叉。患者大部分選擇早上過來,因此醫院上午患者較多,現場預約取號往往需要等待時間更久,各科診室門口也有大量患者在長時間等候的情景。有的科室患者人數超出規劃診療人數,醫生不得不縮短每位患者的診療時間,加班加點把等候患者診治完成。
針對存在問題,提出以下設計策略:
- 人流分流,設置不同入口和交通,將健康人和患者分流。
- 采取預約看診方法。通過互聯網醫院、遠程預約平臺在線掛號、到院就診的智能引導,形成智能化的全閉環過程。患者通過線上咨詢獲得信息,遠程掛號完成預約,來醫院后通過智能導航導診精準指引抵達門診科室,再通過在線報 到系統,避免在診室門口長時間等待。
05打造良好就診環境
在門診的等候空間中,人流量相對較大,人與人之間容易因插隊、擁擠等引起糾紛,造成隊伍散亂、失去組織,引起空間秩序的混亂,嘈雜的環境往往會給患者帶來更多的不安和焦慮。人的等候行為方式分為線性等候與集中等候兩種方式,線性等候是人們以排隊的方式形成秩序,在空間中呈縱向線型排列;集中等候是從空間中劃分出相應的區域,引導人們集中在一起,提供人們可以坐著等候的場地。
針對存在情況,提出以下設計策略:
- 線性等候空間中可以布置護欄、扶手等設施來維持空間秩序。根據線性等候人們的行為特點,可利用地面裝飾將隊列進行區分,還可在等候窗口位置畫等候“一米線”以防止大量人流在窗口位置堆積。集中等候場地內可布置座椅或利用空間圍合等設計手法。可將線性等候與集中等候兩種方式結合布置,各取其優,等候方式應靈活多變,使人們選擇的余地更大,提高空間中排隊等候的效率。
- 科室等候空間分為一次候診和二次候診等候空間。一次候診空間設計時可以多考慮利用廳室候診;二次候診空間可利用走廊兩側或中央形成廊式候診,減少交通人群與候診人群之間的相互打擾,二次候診空間也可以作為患者就診時的休息空間。
- 一次候診的等待時間相對較長,可單科或多科共用一個候診區;二次候診的等待時間較短,與診室直接聯系,可將生命體征初步篩查置于二次候診空間內。
- 候診區宜自然采光。候診空間多在日間使用,打造候診空間時可以利用采光中廳布置一次候診空間,打造自然舒適的候診環境。
06人性化關懷及無障礙設計
在設計時,應考慮殘疾人和老年人需求,公共空間中的無障礙設計可以為他們提供生理和心理的安全保障,幫助他們完成各種目的行為。
針對存在情況,提出以下設計策略:
- 門診空間中掛號、收費、取藥等窗口部分設置“低位掛號窗口”,高度比一般的窗口低 20cm,方便輪椅使用者。
- 等候空間中適當設置為殘障人士專用座椅或者等候空間,預留輪椅位置,避免輪椅停在座椅一側,與來往人員互相干擾,造成心理上的不適。
07完善院內導航
醫院規模越來越大,院內建筑物越來越多,科室設置越來越復雜,初次進入一家醫院往往難以找到目的地。雖然門診大廳等位置設有樓層指示牌,地上貼著引導線,但仍有大量患者不清楚。
針對存在問題,提出以下設計策略:
- 智能化導航。大多數醫院都有微信公眾號,解決一些醫院的功能服務,可將導航信息端口置于此處,步驟不宜過多,流程不應復雜,應考慮對手機操作不太流暢用戶。
- 線下加線上導航模式。在醫院的處方簽、預約單、取藥單、檢查單上可以印上相應的具體位置,讓患者明確自己應該到哪個位置操作。各建筑樓棟標識明顯清晰,建筑內部墻面、吊頂留有標識懸掛點位。
- 門診大廳問詢處設置明顯,方便患者問詢。
來源:《新建綜合醫院設計的重點與難點》
匠森醫療
醫療工藝|人文醫院|醫院軟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