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醫保研究院-國家醫保研究院是干什么的
首都醫科大學國家醫保研究院蔣昌松:胰島素集采政策趨穩,讓企業拿該拿的利潤
本文來源:時代財經 作者:張羽岐
全國藥品集中采購胰島素專項接續申報信息公開大會現場。時代財經/攝
4月23日下午四時左右,上海陽光醫藥采購網正式公布全國藥品集中采購(胰島素專項接續)擬中選結果。結果顯示,在場的合肥億帆生物、禮來蘇州制藥、甘李藥業、合肥天麥生物、江蘇萬邦、諾和諾德等13家藥企均中標,其中,宜昌東陽光長江藥業、合肥天麥生物、合肥億帆生物、通化東寶等藥企的部分產品為A1中選產品。
根據全國藥品集中采購文件(胰島素專項接續),本輪接續采購中選產品按申報價格由低到高分為 A、B、C三組(類)。其中,A類中選產品獲得基礎量占相應產品首年采購需求量的比例為80%~100%,確定的A1中選產品的比例為100%,其余A類中選產品的比例為80%。
本輪胰島素接續采購的品種范圍為餐時人胰島素、基礎人胰島素、預混人胰島素、餐時胰島素類似物、基礎胰島素類似物、預混胰島素類似物,共6個采購組。全國共報量約2.41億支,采購周期為中選執行日起至2027年12月31日,預計周期將達到3.5年。
據國家醫保局官方微信平臺指出,本次共13家企業的53個產品參與本次接續采購,49個產品獲得中選資格,中選率92%,中選價格穩中有降,在首輪集采降價基礎上又降低了3.8個百分點。同時,首輪集采中價差最大的三代預混組,價差從2.3倍縮小至1.6倍,報價較低的A類中選產品比例從上一輪的40%提高到71%。
自2018年11月《4+7城市藥品集中采購文件》發布以來,集采已經進行到第六年,胰島素專項采購也已經進行第二輪。6年以來,集采的規則不斷調整和優化,逐漸趨于溫和。在此次胰島素接續采購現場,首都醫科大學國家醫保研究院院長助理兼價格招采室主任蔣昌松接受了時代財經等多家媒體采訪,就胰島素專項接續采購的規則及企業、醫院等多方考量進行了分析。
問:國家帶量采購開啟至今,規則在不斷的變化和修改,您認為今年胰島素接續采購的亮點是什么?
蔣昌松:首先,采購周期從2年延長至3.5年,于穩定企業、醫院的預期來說均是有益的;其次,與首輪胰島素專項集采相比,這一次接續報量提高了13%左右,說明得到了市場的充分認可。
另外,一方面,從企業方觀察,大部分企業都將價格降至A類線以下,既希望將自己在醫療機構的報量留住,也希望能夠分到其他企業剩余的報量;另一方面,盡管因每個人的經濟能力不同,價格的合理性也是比較難以評定的工作,但企業愿意把自己的產品降至A類線以內,說明A類報價對他們是有吸引力的,吸引力達到了,企業在供應方面的積極性也就提高了。
問:本輪集采的實際情況是怎么樣的?
蔣昌松:從現場情況來看,53個報價的代表產品中,有諾和諾德、江蘇萬邦、禮來制藥等企業的4個代表產品價格超標,意味著企業這幾個產品不想中選了。從報量來看,這4個未中選產品與首輪胰島素專項集采報量相比下降了60%多,于企業而言,它們的考量可能是這個量對它們的吸引力減弱,不愿意再降低價格售賣了;其次,隨著胰島素三代產品的迭代,對胰島素二代產品的替代變得更加迅速,過往的數據也顯示,二代產品的銷售正在下降,三代產品的銷售在提升,患者在用更有效的藥物,也符合企業的銷售策略。
問:集采以后,您如何看待企業的報價行為,企業又應如何考量市場策略?
蔣昌松:當下,采購周期已經從過去的2年變為3年多,這也穩定了各方的價格預期、臨床和患者用藥的結構預期。
在這種情況下,不同的企業考慮是不同的。一方面,是首次進入胰島素專項接續采購的企業,它們可能還沒有獲得市場的盈利空間,希望價格能高一點。像一些企業,它的報價報至A類線,它希望是保住醫療機構報給它們的量,同時希望搶到部分剩余量,但這個能否搶到是不確定的,因此作為企業方也有自己的預案。這里面既有運氣成分,也是企業實力的體現。例如宜昌東陽光長江藥業的餐時胰島素類似物門冬胰島素注射液【(3ml:300單位(筆芯) * 1支】以18.87元中標達到A1價格線,意味著企業有能力報到這個價格。甘李藥業的報價對其今天的股價也有影響等。
實際上,每家企業在集采規則下被給予了報價空間,同時,它也會根據報價的情況改善自身的市場策略,這是非常市場化的體現。
問:醫院、患者對胰島素專項采購的反饋是怎么樣?它們的滿意度如何?
蔣昌松:不同的醫院反饋是不同的。從我這邊了解到的反饋可知,基層社區醫院對胰島素集采的接受度更高一些,但大三甲醫院對此的接受度有進一步提高的空間,這與地區和人群的受教育水平、經濟社會情況、文化習俗和習慣相關。
但需要指出的是,胰島素與其他藥品有一定的差異性,患者的依從性、換藥問題尤為受到關注。有患者指出,我習慣了某個品牌、某款產品,效果不錯,他/她可能不是特別愿意換藥。盡管藥品的價格是很重要的考量因素,但患者仍然更在乎身體的恢復。基于品牌粘性、個人依從性等方面的考量,反饋到集采的趨勢上,在規則方面則更強調穩,即臨床要穩定價格、穩定供應,在集采中選方面,原本中選的產品在續約上也要全部中選,也許價格差距有變化,即高價希望降低一些,低價則也允許小幅回調。
集采并不是希望所有價格都降低到沒有利潤,只是希望擠出水分,企業拿該拿的利潤,一分不要少賺,但不該拿的別拿。這是集采的初衷。
首都醫科大學國家醫療保障研究院張立強:醫保目錄準入越來越聚焦新藥,創新藥進入醫保速度明顯加快
每經記者:陳浩 每經編輯:陳俊杰
圖片來源:主辦方供圖
3月21日,由中康科技主辦的第九屆健康商品交易大會(2024西鼎會)在海南海花島開幕。開幕式上,首都醫科大學國家醫療保障研究院智慧數據室主任、研究員張立強發表了以《醫保支付改革推進的關鍵方向》為題的主旨演講。
2021年,為加快推進按疾病診斷相關分組(DRG)/病種分值(DIP)支付方式改革全覆蓋,國家醫保局制定了《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動計劃》,明確到2025年底,DRG/DIP支付方式覆蓋所有符合條件的開展住院服務的醫療機構,基本實現病種、醫保基金全覆蓋。
張立強表示,DRG和DIP在全國不同地區有采取不同的方式,但二者邏輯是一致的,按照病種付費是支付方式改革總的方向和趨勢,而DRG跟DIP是具體方法,也是采用的具體工具。
張立強提到,醫保領域目前正在推行的政策,包括帶量采購、目錄調整和支付改革,都對醫藥產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帶量采購方面,通過一致性評價的仿制藥價格下降,不再是企業利潤的增長點,由此形成的倒逼創新、回歸價值的趨勢日漸明朗,不斷催化醫藥產業走向創新驅動的高質量發展新階段。“帶量采購是通過競爭發現價格、促使價格回歸價值的邏輯,當然也是希望促進產業轉型升級,以創新驅動發展。”
醫保藥品目錄調整方面,調整周期從過去最長8年縮減至1年;2018年以來,連續6年開展調整工作,累計納入744個新藥好藥,總數達到3088種;目錄準入越來越聚焦新藥,創新藥進入醫保速度明顯加快,有利于創新藥的上市、放量和生命周期的延長;簡化獨家藥品續約程序,提高創新藥續約成功率,也進一步鼓勵醫藥企業創新。
支付方式改革方面,DIP對“診斷+操作”的病種組合形成不同組別,客觀、精準體現臨床行為特征和資源消耗差異;對于病種分值結構,對藥品分值、耗材分值進行精準確定,通過衛生技術評估實現價值付費。
2023年,國家醫保局辦公室發布關于進一步做好定點零售藥店納入門診統籌管理的通知,要求將零售藥店納入統籌基金支付范疇。張立強分析稱,隨著改革政策落地,零售藥店醫保支付力度顯著提升,但政策還處在起步階段,效果還需要后續進一步顯現。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