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生命力醫療健康集團—浙江生命力汪銘陽個人背景和經歷
浙江廣電集團楊川源:我該怎么辦?
作為今天發言者中唯一一位一線記者,我感到無比光榮,同時也更感到責任重大。所以,今天我要跟大家匯報的正是屏幕上的這個問題:我該怎么辦?
當記者開門三件事:選題、現場和觀眾。23年來,正是因為對這三件事的堅持,才讓我無論是在山區、海島,還是在田間地頭、雪域高原,都見證、記錄下了那些平凡而又寶貴的時代瞬間。也因此連續6年獲得了中國新聞獎,其中連續三年獲得一等獎。當很多人認為我可以停一停,歇一歇的時候,我卻更焦慮了。正是在這六七年,傳統媒體大屏的優勢正在不斷被新媒體小屏的流量挑戰,更有人開始唱衰記者這個行業。面對這些,我哪有資格歇腳?
全媒體時代,媒體比拼的是大流量、傳播率、點贊數;群眾要的是更快、更深、更帶感,我們說話的方式得改,文稿的調性得改,傳播的視角得改。但有一點不能改:扎根基層不能改。真實、貼近、一手資源的“蹲點報道”就是我們站上融合傳播主戰場的“硬”;大屏專欄《川源蹲點觀察》就是融合傳播的“糧草”;浙江廣電集團“川源蹲點工作室”遍布浙江全省的市縣基層觀察點,就是內容生產的“生力軍”。從妄自菲薄到明確優勢,去年9月,主打“換個角度讀理論”的新媒體專欄《一瞬間》開了出來。我們嘗試給蹲點報道做加法,把黨的理論與新聞一線調研相結合,把那些蹲點的時候最有觸動的“一瞬間”拎出來,用群眾的視角看理論,用群眾的話語說理論,用群眾的心靈悟理論,趟一條“重大理論的群眾解讀”之路。
上個月《一瞬間》剛滿一周歲,我們4個人的蹲點團隊深刻地感受到,《一瞬間》絕不僅僅是一檔新媒體專欄,而是我們傳統媒體記者主動向全媒體記者轉型的一次刀刃向內的“改革”。三大難題帶給我們三個答案。
第一大難題:從“我”怎么到“你”?
很多時候,我們的報道寫著寫著就忘了為什么寫,為誰寫,習慣了在自己的邏輯打轉。而新媒體傳播就是要在“一瞬間”建立起互動的受眾關系。
最近一期節目中,就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瞬間,當時我們在義烏做蹲點觀察,在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北美信息對接會上,一進門就看到學員里有抱孩子來的,有拄拐來的。這個有些極致的瞬間,忽然讓我想到了,最近年來,每次到在義烏總會看到類似的,卷得厲害的課堂。再往前說,二十年多前,義烏政府就為商戶們辦起了英語夜校;義烏國際商貿城的老板娘們現在還在上英語“早讀課”。義烏人愛上課,怕上不著課。一個瞬間,帶出了一個現象。我們干脆把這期節目就叫《拄拐也要聽課》,這個瞬間,很快在網絡上引發了廣泛地轉載和共鳴,除了點贊,問“到哪里上課”的留言刷屏了,拄拐的陳祺預在評論區,主動當起了信息推介員!愛上課,從義烏,到浙江,到全國,這不正是中國經濟強大的韌勁和生命力最直接的表現嗎?
你看,放下套路,不端著,就是從“我”到“你”的最短距離。
第二個難題:“長話”怎么“短說”?
要改變“一說理論就換屏”的尷尬,我們得主動從傳統電視傳播的前半分鐘,轉到前三秒,甚至第一秒。轉文風、轉話語、轉思路。讓宏大的主題脫去厚重的外衣,讓原本就從群眾中來的理論,回到群眾中去。
《過河的石頭》的這“一瞬”就是從浙東抗日根據地橫坎頭村的蹲點中提取出來的。當74歲的老書記呂鳳燦,拿出一桿磨掉銅皮的秤,告訴我,20多年前,他就是用這桿秤稱面粉炸油條,給村里還賬。而那時候他們所在的梁弄鎮已經發展成了中國的燈具之鄉。沒資金,沒產業,革命老區村的發展之路怎么走?當時浙江省針對這類情況,提出了三個“有沒有”,叫醒了低頭炸油條的呂鳳燦,找到了種櫻桃、賣大糕的產業優勢,全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沒幾年橫坎頭村就再也不是名字里的“過河的石頭”,而是摘掉了窮帽子,成了響當當的全國文明村。
“長話短說”并不是簡單地少說幾句。想明白了,才能說得明白。
第三個難題:怎么把理論講到心里去?
浙江是中國民營經濟大省,經濟類報道是重頭戲,經濟理論如何做出溫度?光有“正面”不夠,“側面”更重要。
《巨型專利墻的背后》正是我站在帥豐集成灶那兩面足足有十幾米高的專利墻前的一瞬。而更打動我的恰恰是“正面”之外的那個“側面”。董事長商若云講起了26年前的一件傷心事,當時還在給其他灶具做排風扇配套的她,大年三十,硬著頭皮上門要貨款,卻從早上對方答應給100萬,到了中午就變成了50萬,傍晚就只剩下了20萬,她哭著拿錢發給了員工,徹夜難眠,發誓再也不給別人做配套,要干就干成品,打自己的品牌!那一瞬間,我忽然懂了她的專利墻怎么會那么高,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發展的理論深意,撲面而來。節目推出后,商若云特意打電話激動地說:小楊,這個瞬間,我一看再看,你把我說哭了……
創新理論傳播不是玩花樣,而是立足發展,走進人心。換個角度,看起來是“軟”了,說服力卻“硬”了。
在推進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的當下。我們每個記者都是改革的參與者,更是推動者。在《一瞬間》的改革實踐中,我們轉變的是思路與方法,收獲的是信任與能力。現在,《一瞬間》已被列入中央有關部門的創新理論傳播扶持項目,更得到了中國記協各級領導的支持與鼓勵,川源蹲點工作室作為浙江廣電集團深化媒體融合改革的抓手,正在加緊培養12個基層觀察點的“一瞬間”觀察員,第一批地方版《一瞬間》已上線。打造地方宣傳IP,做強重大理論的基層傳播,已經從“將來時”變成了“進行時”。
今天上場前,我依然在問自己:我該怎么辦?只要向前走,就一定會有困難與磨難。但我深知,23年來,“我該怎么辦?”中的這個“我”,從來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一類人。越是艱難的時候,越要放下焦慮,堅定自信,到基層去,到實踐中去。讓我們團結起來,想清楚,更要干到底。(作者楊川源系浙江廣電集團融媒體新聞中心高級記者)
蘭溪:“黨建活力指數”煥發民企發展“生命力”
2019-01-02 12:21 | 浙江新聞客戶端 通訊員 楊一之
在紅獅集團,“黨員創客”讓創新蔚然成風,一大批有技術含量的項目落地投產,公司經濟效益得到顯著增長。自2016年以來,集團打造了6個黨員創客工作室,完成攻堅項目35個,僅“粉磨系統降電耗創新項目”就創造年綜合效益1.3億元。企業發展與黨建工作的有機結合也使該集團的“黨建活力指數”在蘭溪各民營企業中名列首位。
日前,蘭溪組織210名黨建指導員深入408家民營企業黨組織,從企業規模、黨員結構、黨建保障、工作成效、能力評價等五個方面調查匯總相關數據,通過科學化計算,綜合分析黨組織書記履職能力、先鋒作用發揮情況、黨建工作與發展融合度,生成反映企業黨建工作實績的“黨建活力指數”。
根據各企業“黨建活力指數”,蘭溪從企業黨建與發展“兩張皮”的表象切入,幫助企業找準工作盲點,拉伸工作短板,以需求為導向創新黨建工作載體,實現黨建與發展同頻共振。如梅江鎮立足企業“最多跑一次”日常聯絡“栓塞”的問題,由“兩新”黨委成員分片聯系企業黨組織,指導15個支部設置發展參謀員、矛盾調解員、事務代辦員“三員”,僅一個月就收集了發展建議347條,解決各類問題57件次,構建了上下貫通的“攜手幫困”長效機制。經濟開發區針對轉型期人心不穩的情況,在35家企業黨組織試點“車間(部室)政委”制度,帶領黨員、員工攻堅轉型謀發展,其中鑫蘭紡織牛仔面料研發中心政委鄭聰帶領研發團隊月開發新產品50個以上,獲國家專利78項,實現了企業產品多樣化、精品化。
資料圖
蘭溪還每季度匯總408家企業“黨建活力指數”,生成“全市民營企業黨建活力地圖”,通過張榜排名、鼓勵先進、鞭策后進,營造比學趕超的濃厚氛圍。同時,將排名靠前的黨組織特色做法在全市推廣學習,進一步推動先鋒作用發揮;將排名后位的列入重點黨建工作整轉名單,限期整改,促進黨建工作與企業發展互融共進。
其中,紅獅集團的黨員創客工作模式在全市56家企業得到推廣,共吸納800多名黨員、1500多名員工參與,項目研究立項215個,完成197個,創造年綜合效益過4億元,推動傳統產業摘掉轉型升級難的帽子,以紅色引擎進一步煥發了民營企業強大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