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健康碼正常嗎;黑是不是健康的表現
蹲久了起來眼前一黑?不一定是低血糖!還要小心它
32歲的肖女士因蹲著和朋友聊天時間較久,站起來時突然兩眼一黑,意識不清地暈倒在地,臉色鐵青,數秒后才睜開雙眼,臉上逐漸有了血色。
這一舉動,把朋友嚇壞了,建議她趕緊去醫院檢查,肖女士自覺沒事,可能是低血糖犯了,但是朋友依然不放心,堅持陪她前往醫院就診。
就診時,肖女士自述暈倒時無嘔吐,無抽搐,但醒后有頭暈乏力,無腹痛,無心前區不適。
醫生在了解到肖女士的情況后,為其進行系列檢查,結果提示:血壓89/61mmHg,心電圖未見異常,頭顱CT未見異常,血常規、電解質等化驗未見異常,初步考慮直立性低血壓,予以平臥休息,吸氧及藥物治療。
醫生提醒,直立性低血壓又名為體位性低血壓,是指改變體位為直立位時,3分鐘之內收縮壓下降≥20mmHg、舒張壓下降≥10mmHg,同時伴有低灌注的癥狀,如頭暈或暈厥。
直立性低血壓可以發生在各年齡段,以老年人、形體瘦高且身體虛弱的兒童及青年女性為常見。
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類似的經歷,蹲下去冷不丁起身后,會有明顯的眩暈感、兩眼發黑,甚至搖搖欲墜的感覺,需數秒或數分鐘后才能緩解。
很多人把這歸結于低血糖或貧血,但其實還有一種可能,那就是低血壓!
對于血壓,人們普遍存在“怕高不怕低”的認知。
很多人習慣把低血壓視作是“良性”的,不像高血壓那樣易誘發中風、心梗等心腦血管疾病,有些人甚至對其置之不理。
其實不然,低血壓同樣可怕,會導致重要臟器的灌注不足,如冠脈灌注不足時,就會引起心肌缺血。
01
低到多少才算低血壓?
當患者的血壓值持續低于正常水平時,即血壓低于90/60mmHg,即可判定為低血壓。
低血壓通常可以分為急性低血壓和慢性低血壓兩種類型。
1. 急性低血壓:急性低血壓是指患者血壓突然降低,引起暈厥、意識喪失以及大小便失禁等一系列癥狀。
常見于大出血、急性心肌梗死以及心律失常、嚴重創傷感染的患者。
2. 慢性低血壓:慢性低血壓常見于生理性低血壓的人群,可分為體質性低血壓、體位性低血壓以及繼發性低血壓等。
- 體質性低血壓:又稱原發性低血壓,常見于體質比較虛弱的中青年婦女及老人,除了血壓低以外,機體器官沒有明顯的缺血、缺氧癥狀,可有家族遺傳傾向。
- 體位性低血壓:指突然改變體位后,血壓發生下降的情況,如從平臥位或下蹲位突然轉變為直立位,或長時間站立時發生。
- 繼發性低血壓:又被稱為癥狀性低血壓,可見于服用降壓藥物后所引起的低血壓。
- 其他:如餐后低血壓、高山性低血壓等。
02
低血壓不容忽視,這4類人平時要多留心眼
1.四肢血壓不對稱者
在臨床上,四肢血壓不對稱容易引起低血壓。
如果身體某部位的血壓比較高,某部位血壓比較低,極其不對稱的話,說明患者的身體某些部位血管會比較狹窄,身體血液流通也會受到阻塞,所以時間長了血液無法正常運行,很容易引起低血壓。
2.營養不良者
如果長期飲食不當或者過度節食,可能導致體內營養攝入不足引,患者會出現體重下降、貧血、低血壓等癥狀。
3.心率過慢者
從醫學上來說,如果患者總是容易出現突然暈倒的情況,建議最好去醫院先檢查一下心率速度。
因為患者如果存在心率過慢的情況時,腦部可能無法及時的供血,血液循環受到影響,血液容量減少,時間長了就會導致低血壓的情況發生。
對于心動過緩、血壓過低的情況,需要完善24小時的動態心電圖和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了解心跳和血壓的降低情況及嚴重程度,完善電解質、甲狀腺功能的測定等,了解有無繼發性因素引起的心跳減慢與血壓降低。
4.患有某些疾病者
如患有糖尿病、帕金森病及一些神經變性疾病,或有心血管問題的人群,容易誘發低血壓。
另外,孕期低血壓在臨床上也很常見,特別是在孕早期和孕中期。
因為孕期激素如孕激素和雌激素的增加可能導致血管舒張,以及孕期孕婦的血容量會增加以適應胎兒的生長發育,但過多的血容量可能導致血壓下降。
03
4招將血壓“拉高”
01合理健康飲食
保持營養均衡,多吃補氣血、富含維生素及蛋白豐富的食物,來將血壓“拉高”。
平時可多吃豬血、鴨血、羊血、大棗、枸杞、桂圓等補氣養血的食物,同時還可以適當補充維生素C、維生素B等;適當飲入咖啡、可可、濃茶,有助于提高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性,改善血管與神經功能,有助于提升血壓。
優質蛋白豐富的食物,包括海參、魚肉、瘦牛肉、瘦豬肉、牛奶、羊奶、雞蛋等。
除了上述食物外,低血壓患者還可以適當吃咸一些,如適當吃咸菜、咸鴨蛋等,因為稍微咸一些的食物對提升血壓也有一定的幫助。
平時要少吃有輔助降壓效果的食物,如芹菜、冬瓜、荷葉茶、菊花茶等。
溫馨提醒:對于BIM指數小于18.5的低血壓人群,建議適量增重。
02加強抗阻訓練
低血壓患者平時可適當增加一些抗阻訓練,如平板支撐、使用握力器等,這些抗阻訓練幅度較和緩,可以提高肌肉的收縮力,增加回心的血液流量,改善心臟血液的輸出量,從而提高血壓。
03適當補水補鹽
每天保證足夠的水攝入量,正常成年人每天需要的水量大約是2000~3000ml,包括喝水、吃水果、吃飯時喝湯在內。
尤其是氣溫較高時,更要注意適當補充水分,較多的水分進入血液可增加血容量,從而升高血壓。
如果出汗特別多,可以通過喝淡鹽水或功能飲料來為身體補充鹽分,避免身體脫水。
04保持充足睡眠
保持規律且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血壓的平穩,同時還要避免勞累和疲勞,不要經常熬夜。
睡覺時,可采取頭高位睡姿,即將頭部抬高15~25cm左右,可有助于保持腦血流量,降低臥位高血壓。
另外,早上起身時,要動作緩慢,給身體足夠的時間調節血壓,如起床時可以做3個“30秒”:睜開眼睛躺30秒;坐起來等30秒;原地起立站30秒。
參考文獻:
[1]胡品津,謝燦茂.內科疾病鑒別診斷學.第6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
[2]于學忠,周榮斌.中華醫學百科全書 臨床醫學 急診醫學[J].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18.
,掌握更多健康、情感心理科普知識,有健康,享未來!
脖子黑黑的洗不掉?別再用力使勁搓了,這可能是“黑棘皮病”
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分享更多的專業健康知識,為您的健康保駕護航,感謝您的支持。
每天早晨梳妝打扮時,她都會發現脖子上有一圈難以忽視的黑色痕跡。起初,她以為只是頸鏈留下的印記,可是無論怎么清洗,那圈黑色就是洗不掉。
一天,陳美玲正在為一位客戶準備文件,突然聽到同事小聲議論:"你們有沒有注意到陳律師的脖子?怎么總是黑黑的?"
這句話如同一記重錘,狠狠地敲在了陳美玲的心上。她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已經引起了他人的注意。
"陳律師,你有沒有考慮過,這可能不是單純的皮膚變黑,而是一種叫做'黑棘皮病'的皮膚病?"醫生說道。
它常常出現在頸部、腋窩、腹股溝等皮膚褶皺處。這種病雖然看起來像是單純的皮膚問題,但實際上可能是身體內部出現問題的信號。
根據《中華皮膚科雜志》2023年發表的一篇綜述文章,黑棘皮病可能與以下幾種情況有關:肥胖、糖尿病、內分泌失調、某些藥物的副作用,甚至在極少數情況下,可能是某些內臟惡性腫礤的早期表現。
醫生解釋說,胰島素抵抗會導致體內胰島素水平升高,過多的胰島素會刺激黑色素細胞和角質形成細胞,導致皮膚變黑變厚。
陳美玲這才意識到,自己平時工作壓力大,經常不規律進食,喜歡吃甜食,又缺乏運動,這些不良習慣可能是導致她出現胰島素抵抗的原因。
醫生為陳美玲制定了治療方案:調整飲食結構,減少高糖高脂食物的攝入,增加蔬菜水果的比例;規律作息,保證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適度運動,每周至少進行3-5次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每次30分鐘以上;
使用含有維A酸、水楊酸等成分的外用藥物,幫助改善皮膚狀況;定期復查,監測血糖和胰島素水平的變化。
陳美玲嚴格按照醫生的建議執行。她開始每天準時吃飯,減少了甜食的攝入,增加了蔬菜水果的比例。
下班后,她堅持每天快走30分鐘。為了緩解工作壓力,她還學會了冥想和深呼吸。
《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22年的一項研究表明,通過改善生活方式,60%的輕中度黑棘皮病患者在6個月內能看到明顯改善。這給了陳美玲很大的信心。
這次經歷讓陳美玲深刻認識到,身體的任何異常都可能是在向我們發出警報。我們不應該忽視這些信號,更不應該盲目地用力搓洗或使用刺激性產品。正確的做法是及時就醫,找出問題的根源,并通過科學的方法來改善。
陳美玲將自己的經歷分享給了身邊的朋友和同事,希望能夠提醒更多人關注自己的健康。她說:"我們常常忽視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身體變化,但這些變化可能是更大健康問題的前兆。及時發現,及時治療,才能避免小問題變成煩。"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面對身體的異常變化,我們不應該盲目地自行處理,而應該尋求專業的醫療建議。
對此,您有什么看法?歡迎評論區一起討論!
聲明: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故事情節純屬虛構,意在科普健康知識,如有身體不適請線下求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