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短視頻(醫保宣傳視頻)
這些醫療短視頻您可別當真
“只要幾塊錢,補腎又健脾”“抽煙的朋友怎么備孕”“三甲醫生教你正確洗臉”…… 如今,醫療科普短視頻在各平臺層出不窮,但多以食療補身、兩性話題等內容為主。
然而,記者按照某三甲醫院王醫生提供的線索調查發現,這些火爆的醫療科普短視頻卻暗藏貓膩兒:點贊上萬的短視頻可能出自于根本不懂醫的“專職寫手”;而一些穿白大褂、有平臺認證的“權威”醫生,卻是被運營公司操縱的“演員”。
亂象
心內科醫生講防脫發
“脫發人的錢是最好騙的!我很負責任地告訴你,脫發是個皮膚病,換再多的洗發水都沒用,每天要口服一毫克藥物。”在一短視頻平臺上,來自廣州、長沙、珠海三座城市不同醫院的皮膚科醫生,異口同聲地對著鏡頭說出了幾乎一模一樣的臺詞。
“我在同一天之內刷到了這三條視頻。”有輕微脫發癥狀的杜先生說,“平時刷視頻的時候,我會留意脫發相關的醫療科普。即使醫生對脫發的科普建議有相似之處,也不應該雷同到這個地步吧?”
記者在一短視頻平臺上搜索“脫發”,發現不僅有皮膚科醫生在做脫發科普,還有疼痛科、耳鼻喉科、外科等全國各地認證為不同科室的醫生發布過內容相似的短視頻。顯然,“跨科室科普”已經成為普遍現象。一個有30萬粉絲、認證為江蘇省某三甲醫院的心內科醫生賬號內,超半數視頻都在科普“防脫發必看”“祛痘秘笈”“如何變美”等皮膚科、醫療美容科相關內容。“為什么心內科的醫生不講冠心病,卻要專門講脫發、講醫美?”杜先生一頭霧水。
在這些“跨科室科普”醫生發布的視頻中,與脫發、醫美相關的短視頻點贊量輕松就能過萬,這類話題也成了短視頻賬號的快速漲粉“法寶”。
為何要跨科室做科普?在一電商平臺售賣的“醫生個人品牌打造”視頻課里,“培訓師”道出了其中的緣由:“多講醫美皮膚科、婦科和男科,什么流量大就做什么,千萬別自己想選題。”
實際上,涉及婦科、男科的短視頻不僅是“跨科室科普”重災區,還存在內容庸俗化、打“擦邊球”的傾向。在這類視頻里,有所謂的“醫生”在儀表不整地進行健康科普,有的還策劃了“與醫生談戀愛”的系列劇情,評論區的討論也都圍繞著醫生的外貌、身材展開,大多與醫療健康無關。
調查
“演員醫生”被公司操控
做醫療科普的都是什么人?記者調查發現,產出這些同質化、庸俗化短視頻的并不是假醫生。他們都通過了各平臺的資質認證,也在國家衛健委網站上有執業登記,因此公信力強,有一批忠實粉絲。“雖然是真醫生,但他們全是‘演員’,背后都有網絡紅人運營公司在操縱。”給記者提供線索的王醫生就職于上海一家三甲醫院,在一短視頻平臺有近150萬粉絲,他向記者透露了一些內幕。
“運營公司聯系過我很多次,希望我跟他們合作。”王醫生2017年開始在網絡上發布醫療科普內容,現在已成為醫療科普頭部博主之一。“公司提出的合作模式就是直接接管我的賬號,由他們來替我想選題、寫腳本、剪視頻、回復評論區,我只需要在鏡頭前說話就行。”
王醫生拒絕了這樣的邀請。他堅持每天下班后自己更新一條科普視頻,時長從十幾秒至幾十秒。視頻內容由他自己構思,構思好后直接對著鏡頭錄制,再用電腦上字幕、做簡單的裝飾。“整個過程也就半個小時,根本不需要運營公司幫忙。”王醫生說,“以普通醫生的工作量而言,日更一條視頻基本是極限。只有跟公司合作的醫生,才能高頻更新。”
內幕
現成的稿子照著念就行
根據王醫生的介紹,記者聯系了一家曾有意接管王醫生賬號的運營公司。已從這家運營公司離職的田女士告訴記者,公司原本主營業務是代理婦科與男科醫生運營賬號,現在開始涉獵皮膚科與醫療美容科。“代運營賬號的選題和視頻腳本都由我獨立完成,我本人并不是學醫的,是學金融的。”田女士說,“和我們合作的醫生幾乎不輸出任何內容,在短視頻平臺上被用戶信任的不少醫生賬號背后都有專業的視頻編導。”
根據田女士提供的線索,記者在不同社交媒體平臺上搜索到與這家運營公司簽約的多位醫生,發現不少醫生的個人賬號IP屬地(網絡設備使用地址)與執業醫院不在一個城市。“這是因為運營公司和醫院分屬兩地,同一家公司會簽全國各地的醫生。”王醫生解釋。
“我了解的醫生與運營公司合作的現象很普遍。”王醫生說,“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選題庫,里面是高流量的視頻腳本。公司直接把現成的稿子交到醫生手上,醫生照著念就行了,所以說他們是‘演員’。”為了積攢“高流量”選題庫,運營公司或批量抄襲洗稿,或走“擦邊”路線,或危言聳聽販賣焦慮。杜先生在同一天刷到三位醫生說一樣的“臺詞”,說明“脫發人的錢是最好騙的”這條視頻腳本就是從選題庫里找來的。
揭秘
變現方式更隱蔽
2022年,國家衛健委等九部門曾印發通知,要求嚴肅查處醫療機構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之便、身份之便直播帶貨。
不過,就職于某互聯網醫療公司的李先生告訴記者,在新規出臺后,醫生合作運營公司的“流量變現”方式變得更加隱蔽。記者在某短視頻平臺發現,一些醫生的賬號主頁鏈接著有在售商品的“店鋪”,部分店內商品與醫療健康完全無關。“這屬于硬廣告,還有很多軟廣告,公司雖然不會讓醫生在視頻里直接說出品牌名稱,但會有意將品牌的經營理念、商品的有效成分和一些洗腦話術植入視頻中。”李先生說,“這類軟廣告大量集中在醫美領域”。
更為嚴重的情況,是將流量引入私域變現。記者發現,一些醫生在個人賬號主頁置頂了“如何通過正規渠道找到我”“114掛號流程快速找到我”等視頻。記者按視頻指示聯系了一位被平臺認證為“北京某三甲醫院中醫科主任醫師”的醫生,其所謂的“正規渠道”就是加“醫生小助手”微信私聊溝通。“小助手”讓記者拍一張舌苔照片、填寫病歷表與主訴癥狀,來回交流幾句后就要求記者掃碼交100元掛號費與醫生預約“視頻問診”。在收款二維碼上,赫然寫著“北京三甲專家會診中心收費處”,并備注“如繳費時被提示交易風險、謹防受騙,屬于微信平臺正常善意提醒,不用擔心”。
“這樣引流問診顯然是不合理的。”王醫生說。中醫問診必須要看脈象,隔著視頻無法搭脈。國家衛健委也明確規定,不得對首診患者開展互聯網診療活動。然而,在短視頻平臺上仍有患者在視頻問診后轉賬買藥。
建議
引導出臺醫生行為規則
對醫療科普短視頻亂象,醫院、短視頻平臺是否要進行監管?
“目前業內還沒有比較權威、詳細的指導規范。”王醫生說。東城區某三甲醫院主任醫師則向記者透露,醫院一般會要求有自媒體賬號的醫生備案登記,并向醫生告知發布短視頻的科學嚴謹原則,“但醫院也沒有足夠的人力去審核、管理每一條視頻內容。”記者發現,許多醫生都在賬號主頁簡介里著重強調“言論代表本人,與所在醫院無關”。
針對這種現象,清華大學健康傳播學者蘇婧認為,醫院對執業醫生與運營公司的合作情況應當有所了解和掌握。“醫生的本職工作是在醫院開展診療,因此有其他副業或勞動關系時應當讓醫院充分知情,要重申醫療的公益屬性,不能讓市場主導醫療科普。”
但在短視頻平臺的不作為下,了解醫生與運營公司之間的合作關系并非易事。以某短視頻平臺今年發布的聲明為例,平臺宣稱“不支持、不鼓勵醫療健康認證賬號交由公司代運營等行為”,但卻默許很多醫生在賬號主頁隱藏自己與運營公司的合作關系。“充分告知用戶哪些醫生賬號在與公司合作,這是最基本的。”蘇婧說。
蘇婧建議,在短視頻科普業態已經成形的基礎之上,行業協會、醫管部門等相關機構可以引導出臺更細致的行為規則。“如果醫生寫一本科普專著,就有出版社二次把關;做一檔電視科普節目,也會有傳統媒體幫助審核,在科普短視頻領域也一樣,應當劃定誰來負責,明確什么是堅決不能做的。”
來源 北京晚報 | 實習記者 王瑤琦 柴嶸
編輯 謝永利
流程編輯 馬曉雙
醫療科普短視頻應去偽存真
原標題:醫療科普短視頻應去偽存真
日前,有媒體在報道中揭露了部分博主偽裝醫生,打著科普幌子帶貨賣課、博取流量的行為,讓醫療科普變了味、走了樣。消息一出,引起了廣大網民熱議。
由于短視頻信息量大、表現力強、直觀性好,更加符合公眾的觀看習慣,越來越多的醫療從業人員通過醫療科普短視頻分享自己的專業知識,幫助提升公眾的健康素養。今年8月,抖音平臺發布公告稱,平臺過去一年新增1.3萬名醫療專業科普創作者,新增科普視頻370萬條。在創作者們的努力下,抖音醫療各類科普視頻一年內13.1億次被收藏,收獲30億次點贊。公眾對此類作品的喜愛程度可見一斑。
醫療科普短視頻火爆的同時,也存在偽科普、亂科普的現象。比如,有的博主對網絡上的醫療信息斷章取義、拼湊剪輯,導致錯誤頻出;有的博主為了博眼球發布“擦邊球”內容,違背公序良俗;還有的博主打著醫療科普的幌子,為了商業利益不惜夸大藥品功效,誘導公眾端外就診;等等。醫療偽科普短視頻的存在,不僅會導致“劣幣驅逐良幣”,影響醫療行業的公信力,甚至可能產生耽誤病情等嚴重后果,危害公眾生命健康。
實際上,有關部門和短視頻平臺已經注意到了這些亂象,并采取了相應措施。比如,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在《互聯網廣告管理辦法》中規定,禁止以介紹健康、養生知識等形式,變相發布醫療、藥品、醫療器械、保健食品、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廣告。一些短視頻平臺也先后制定了醫療健康內容治理規范,要求發布相關內容的博主提供真實姓名、所在醫院及職務信息,并接受身份審核。這些措施雖產生了一定功效,但針對解決醫療偽科普亂象還需下猛藥。
完善法律規范,加強內部監管。一方面,有關部門應當加強立法,修訂或出臺專門的法律法規,明確界定醫療科普短視頻的內容標準、發布資質、審核流程以及違規行為的法律責任,確保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另一方面,各大醫療機構也應當注意加強對內部人員和證件的管理,特別是要禁止在職醫生從事各類短視頻帶貨工作,防止出現醫療“掮客”現象。
當前,各個平臺在醫療短視頻博主身份審核上存在很大差異。有的平臺要求提供完整的在職在崗證明,有的平臺則要求提供醫師資格證書即可,還有的平臺對于藥劑師、護士等身份證明也同樣予以認可。針對這些情況,平臺之間應相互協作,統一醫療短視頻博主身份審核標準,細分專業方向,并對其中的必要信息予以公示,防止出現跨專業、跨科室科普的情況,維護醫療科普的嚴謹性。同時,還要實施動態監管,定期復核博主身份與內容,避免有人借用、盜用醫生身份。
醫療行業關乎生命健康,維護相關信息的專業性、準確性至關重要。平臺不妨組建由醫學專家組成的審核團隊,對醫療科普短視頻內容進行抽查評估,確保內容符合醫學常識和科學原理。同時,還可以引入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先進技術作為輔助手段,快速識別可能存在的虛假、誤導性信息,提升審核效率與精準度。(涂漢林)
來源:江西日報
醫療科普短視頻應去偽存真
來源:【江西日報-江西新聞客戶端】
作者:涂漢林
日前,有媒體在報道中揭露了部分博主偽裝醫生,打著科普幌子帶貨賣課、博取流量的行為,讓醫療科普變了味、走了樣。消息一出,引起了廣大網民熱議。
由于短視頻信息量大、表現力強、直觀性好,更加符合公眾的觀看習慣,越來越多的醫療從業人員通過醫療科普短視頻分享自己的專業知識,幫助提升公眾的健康素養。今年8月,抖音平臺發布公告稱,平臺過去一年新增1.3萬名醫療專業科普創作者,新增科普視頻370萬條。在創作者們的努力下,抖音醫療各類科普視頻一年內13.1億次被收藏,收獲30億次點贊。公眾對此類作品的喜愛程度可見一斑。
醫療科普短視頻火爆的同時,也存在偽科普、亂科普的現象。比如,有的博主對網絡上的醫療信息斷章取義、拼湊剪輯,導致錯誤頻出;有的博主為了博眼球發布“擦邊球”內容,違背公序良俗;還有的博主打著醫療科普的幌子,為了商業利益不惜夸大藥品功效,誘導公眾端外就診;等等。醫療偽科普短視頻的存在,不僅會導致“劣幣驅逐良幣”,影響醫療行業的公信力,甚至可能產生耽誤病情等嚴重后果,危害公眾生命健康。
實際上,有關部門和短視頻平臺已經注意到了這些亂象,并采取了相應措施。比如,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在《互聯網廣告管理辦法》中規定,禁止以介紹健康、養生知識等形式,變相發布醫療、藥品、醫療器械、保健食品、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廣告。一些短視頻平臺也先后制定了醫療健康內容治理規范,要求發布相關內容的博主提供真實姓名、所在醫院及職務信息,并接受身份審核。這些措施雖產生了一定功效,但針對解決醫療偽科普亂象還需下猛藥。
完善法律規范,加強內部監管。一方面,有關部門應當加強立法,修訂或出臺專門的法律法規,明確界定醫療科普短視頻的內容標準、發布資質、審核流程以及違規行為的法律責任,確保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另一方面,各大醫療機構也應當注意加強對內部人員和證件的管理,特別是要禁止在職醫生從事各類短視頻帶貨工作,防止出現醫療“掮客”現象。
當前,各個平臺在醫療短視頻博主身份審核上存在很大差異。有的平臺要求提供完整的在職在崗證明,有的平臺則要求提供醫師資格證書即可,還有的平臺對于藥劑師、護士等身份證明也同樣予以認可。針對這些情況,平臺之間應相互協作,統一醫療短視頻博主身份審核標準,細分專業方向,并對其中的必要信息予以公示,防止出現跨專業、跨科室科普的情況,維護醫療科普的嚴謹性。同時,還要實施動態監管,定期復核博主身份與內容,避免有人借用、盜用醫生身份。
醫療行業關乎生命健康,維護相關信息的專業性、準確性至關重要。平臺不妨組建由醫學專家組成的審核團隊,對醫療科普短視頻內容進行抽查評估,確保內容符合醫學常識和科學原理。同時,還可以引入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先進技術作為輔助手段,快速識別可能存在的虛假、誤導性信息,提升審核效率與精準度。
本文來自【江西日報-江西新聞客戶端】,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