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對醫療行業的影響、互聯網在醫療方面的應用
醫師節致敬互聯網執業醫生 互聯網醫療成健康服務體系重要組成丨新經濟觀察
封面新聞記者 付文超
第七個中國醫師節來臨,“醫者有光——2024中國醫師節特別活動”在北京舉辦,活動中特別致敬和感謝了一批從事互聯網醫療的優秀醫生。他們在線上執業,為廣大患者提供便捷、高效的在線診療服務,促進了優質醫療資源的合理配置。在數字技術和醫療健康高度融合的當下,互聯網醫療正發揮越來越大的價值,成為醫療健康服務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據了解,今年8月初,京東健康、人民健康共同發起的“謝謝你,我的寶藏醫生”醫患故事征集,邀請患者分享自己與醫生之間的感人故事。活動上線以來,話題互動量超過20萬人次,參與用戶超8萬人,發布醫患故事近10萬個,共有超過3萬名醫生被感謝。
本次活動現場,特別邀請到武漢大學人民醫院臨床心理科副主任醫師張淑芳、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外科主任醫師孫曉寧等醫生代表,代表眾多心懷大愛的寶藏醫生,接受致敬和祝福。
根據最新公布的京東健康2024年中期業績,截至今年6月30日,京東健康互聯網醫院日均在線問診咨詢量已超48萬,今年以來,京東健康持續推進醫療健康服務創新,進一步提升在線診療質量和效率。基于此,京東健康互聯網醫院也為廣大醫生提供和線下醫院一致的執業體驗,讓他們在服務患者的過程中獲得更強的成就感和滿足感。
互聯網醫療為醫生群體提供了更廣闊的職業發展空間。如今,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信息技術,能幫助醫生拓展服務能力,提升醫療質量和效率,從而更好地為患者服務。此外,京東健康互聯網醫院還密切關注醫生成長,通過CME(繼續醫學教育)課程、學術直播等多種方式,助力醫生診療能力的全面提升。
業內認識人士表示,此次“2024中國醫師節特別活動”,對于互聯網醫療的行業價值和優勢,予以了充分展現。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可預見的是,互聯網醫療將在未來的醫療體系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加快助力“健康中國2030”落地。
從遠程醫療發展看網絡強國建設 讓互聯網更好造福人民
醫生在浙江,患者在新疆。一場跨越近5000公里的5G超遠程機器人肝臟腫瘤切除手術正在進行。只見醫生在機器人手術操作臺上,靈活地操控機械臂;手術室中,機械臂收到指令,精準地完成各項手術動作……目前,浙江各醫院已完成50余例援疆5G超遠程機器人手術。
近年來,遠程醫療、數字醫療迅速發展,既為人民群眾的健康保駕護航,也是以信息化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助推互聯網普惠包容發展的生動寫照。
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完善信息基礎設施
2010年,浙江開始對口支援新疆阿克蘇地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從那時起,依托網絡通信技術,浙江的醫生遠程問診、傳輸醫療影像等醫療項目紛紛落地。“當時,談起通過機器人在浙江對新疆的患者進行遠程手術,覺得像是天方夜譚。”一位援疆醫生回憶。
遠程機器人手術的難點和瓶頸在哪?“主要在于通信技術的限制。一般來說,手術中信號延時最多不能超過300毫秒,更不能中斷。”浙大邵逸夫醫院新疆兵團阿拉爾醫院副院長李哲勇說。
近年來,以5G為代表的移動通信等技術快速發展,網絡通信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截至2023年,我國5G標準必要專利聲明量全球占比達42%、5G基站總數達337.7萬個、算力總規模位居全球第二……這個全球規模最大、性能最先進的5G網絡,讓突破時空限制成為可能。
2023年,浙大邵逸夫醫院針對新疆患者完成國內首例5G超遠程機器人膽囊切除手術。手術操作用的是國內首款運用5G技術實現超遠程手術的四臂腔鏡機器人,其核心軟硬件已全部實現自研自產。
如今,光存儲、基礎軟件、核心元器件等關鍵共性技術取得重要成果,一系列信息領域關鍵核心技術不斷突破,信息基礎設施愈發完善,更好造福人民。
消除“數字鴻溝”,促進普惠包容發展
前不久,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阿拉爾市的一條沙漠公路上,一名男子因車禍身體多處骨折,情況危急。很快,離事發地不遠處的連隊衛生室醫生趕到現場。平時缺少急救經驗的衛生室醫生,擔心處置不當影響救治。
怎么辦?一個隨身攜帶的工具起了作用。“衛生室醫生戴上特制AR(增強現實)眼鏡。通過5G移動網絡傳輸信號,后方有豐富急救經驗的專家實時觀察現場患者情況,給予衛生室醫生指導。”浙大邵逸夫醫院院長蔡秀軍說,“5G+AR遠程診療系統將高質量醫療向最基層延伸。”
不止新疆,“互聯網+醫療”正推動城鄉共享優質醫療資源:遠程醫療服務網絡已覆蓋所有市縣,并向社區和鄉村基層延伸覆蓋,全國70%的衛生院已和上級醫院建立了遠程醫療協作關系。
日趨完善的網絡發展和信息化建設,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彌合城鄉“數字鴻溝”,助力基本公共服務的普惠性、均等化。數字化、信息化已深度融入千家萬戶的生活場景,賦能千行百業的生產發展。
信息數據互聯互通,釋放便民服務紅利
“如今,在城里做的檢查,回到鄉下醫院也可以看到結果,真是方便。”慢病患者吐拉甫江十分欣慰。
對區域內慢病患者實行信息共享、檢驗檢測數據互認、規范化同質化的統一管理,阿克蘇地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在援疆醫療團隊的幫助下,逐步構建起“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地區、縣市、鄉鎮、村四級慢病管理體系。
同樣,信息融合共享,也助推一體化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健全,讓群眾就醫更及時、更便利、更高質量。
前不久,阿克蘇地區一名患者突發急性心梗。接到求助后,攜帶ECMO(體外膜肺氧合)設備的救護車迅速趕到。經過長途轉運,介入手術治療后,患者脫離危險。“一鍵呼救、精準調度、協同應急處置的全過程均在浙江與受援地區共同建立的智慧平臺完成。”浙江省援疆指揮部干部人才組副組長、阿克蘇地區衛生健康委副主任嚴路介紹。
不止是醫療領域,從“不見面審批”到“一網通辦”,從“最多跑一次”到“一次都不跑”,信息互聯互通,數據整合融合,讓政務服務、公共服務便民程度不斷提升,讓群眾切實享受到信息化帶來的數字紅利。(記者 金歆 倪弋)
來源:
互聯網醫療三巨頭最新財報:踏實賺錢,戰略轉向與命運分野
近期,阿里健康、京東健康、平安好醫生陸續公布了最新的財務數據。
在營收上,阿里健康和京東健康保持了較大基數下的營收增長,但增速均回落至5%以下;平安好醫生的營收規模持續縮小,但首次實現財報層面上的盈利。
在最新的戰略和業務布局上,這三家互聯網醫療巨頭都在沿著各自的既定戰略行進,所有業務調整都服從于集團公司的整體戰略。京東健康依然執著于打造線上線下一體化的醫療健康服務生態,但家庭醫生的夢想交到了AI的手中;阿里健康放下了打通問診到購藥到后續健康管理閉環的野望,毅然轉向了泛健康賽道;平安好醫生則接近完成戰略轉型,新的KPI是服務好集團金融客戶的醫療和養老需求。
在過往那些璀璨的年代里,大家都在不約而同地探索著互聯網醫療行業的邊界和可能性,ToD(Doctor)、to I(Insurance)、ToH(Hospital)、ToP(Pharma)等各種業務方向都嘗試了一遍,最終找準了自己在產業里的定位。
這個被理想和技術催生的行業,正在逐漸回歸商業本質。線上醫保放開,即時零售崛起,在諸多變化中,這條賽道的終點還遠未出現。各家企業的選擇,也帶來了各自命運的分野。
從營收體量上來看,京東健康、阿里健康和平安好醫生呈現從高到低的梯隊格局,且差距較為明顯。今年上半年,京東健康實現營收283億元人民幣,比阿里健康整個2024財年的營收還多了13億元。而平安好醫生則繼續圍繞核心主業做減法,上半年的營收僅為20.9億元人民幣。
雖然整體差距較大,但如果單從互聯網醫療服務的定義上來看,三家公司幾乎是在伯仲之間。
京東健康把營收分為兩大類,一是商品,二是服務,其中服務包括了電商平臺的傭金、線上問診、數字化營銷等,今年上半年,這一塊的總體收入是44億元人民幣。平安好醫生在大幅削減實物類銷售業務后,把20.9億元的營收全部歸為服務類別。而阿里健康最近一份半年報的服務類收入為15億元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不論是京東健康還是阿里健康,他們的基本盤——自營商品銷售都已經進入了成長的瓶頸期。
今年上半年,京東健康的自營收入為239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的232億元僅僅多了7個億,這也直接將京東健康的整體營收增速拉低到了4.6%。做個簡單對比,2023年中報時,京東健康的自營收入增加了57億元,公司整體營收的增速是34%。
阿里健康的放緩趨勢更為明顯。2024年財年數據顯示,阿里健康自營收入為237.4億元人民幣,相比2023年財年的236億元幾乎沒有增長。受此影響,阿里健康2024財年的營收增幅僅為1%,而2023財年時這一指標為30%。
“藥械這個類別,不管在哪一個渠道,有多大的渠道紅利,它最終都是有天花板的。”一位長期專注于醫藥領域的投資人告訴《健聞咨詢》,京東健康和阿里健康自從成立以來,每年的營收都是兩位數甚至倍數級增長,但隨著市場趨近飽和,這個勢頭必然會中斷,“大家會在一個相對穩定的規模上搖擺。”
相比于這兩家擅長“賣藥”的電商平臺,平安好醫生這幾年反其道而行之,碾壓式收縮藥品銷售業務,雖然營收規模一降再降(相比峰值時減少了近40%),但利潤率卻穩步上升。從去年開始,平安好醫生的毛利率就一直穩定在32%左右,比京東健康和阿里健康高出了10個百分點,并最終在今年中報時首次實現扭虧為盈。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人力成本的變化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這三家公司的利潤曲線。以過往三年為例,平安好醫生的員工人數從4561人縮減至1446人,減員比例近70%。而阿里健康從1033人增加到1435人,京東健康則從2576人增加至3177人。
“過去這幾年,你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最早追求用戶規模的平安好醫生,開始講‘小而美’的故事,而最初以服務小微商家起家的平臺,正在慢慢變得‘大而全’起來。”
醫藥電商行業的資深研究員陸陽(化名)表示,京東健康和阿里健康的自營平臺活躍用戶數分別為1.8億和7700萬,這個比例和兩家公司的營收規模整體相當。而平安好醫生已經不再于財報中體現個人用戶數量,取而代之的是戰略業務付費用戶和服務企業的數量,全面轉向集團金融主業和B端市場。
結合公開報道和最新的財報信息,三家公司的戰略重心和業務方向都在悄然發生變化。
從京東健康來看,今年最大的動作無非兩件事。
一是裁撤調整了原本寄予厚望的家庭醫生業務。對此,今年5月,《健聞咨詢》曾刊發獨家報道,據知情人士透露,京東家醫自2020年8月上線以來,公司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產品定位也經歷多次調整,但始終沒能解決銷售問題。說白了,就是投入產出不成正比,是一門賠錢的生意。
二是在去年發布“京醫千詢”醫療大模型的基礎上,推出了一站式智能醫療服務產品“康康”。京東健康方面稱,希望“康康”能成為普通用戶身邊的個人健康助手,即用戶在生活中遇到健康方面的問題,都可以向“康康”問詢,并通過“康康”鏈接到大量的線上線下醫療資源,無論是尋醫問藥,還是健康科普,都能夠一站式解決。
看到這里,懂行的人就會發現,“康康”不就是一個AI版的家庭醫生嗎?也就是說,京東健康仍然寄希望于打造一款入口級產品,只是過去真人版的家庭醫生成本大,定價高,服務人數有限,而AI版的家庭醫生則完美地避開了這些缺點。
唯一的問題在于,AI版家庭醫生的服務能力是否值得用戶信任。這一點,京東健康在今年上半年的財報中也多次做了背書。比如京東健康和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聯合研發的“基于大語言模型的診前數字醫生”入選CHIMA2024醫院新興技術創新應用典型案例,包括推出AI心理陪伴師,輔助診斷工具及數字管理工具等。
相比之下,于去年底換帥的阿里健康似乎已經下定決心淡化嚴肅醫療的色彩,轉而投入更符合電商基因的泛健康賽道。
2024年財年,阿里健康在自營收入整體持平的情況下,幾個收入同比增長超過50%的類目分別是個人護理、保健和按摩器材,護具(器械)的收入更是同比增長超過68%。與此同時,阿里健康大藥房還新增了寵物醫療及部分功能性護膚面膜等慢健康品類目。它們的共同特點是,獨立于傳統的醫療體系之外,更貼近日常消費品的屬性。
即便是在處方藥領域,阿里健康也選擇了更輕巧的品類進行合作。比如,和華東醫藥合作,線上首發了第一個國產GLP-1類藥物利拉魯肽注射液,該藥物可以用于治療BMI大于27的單純性肥胖患者。此外,阿里健康還和輝瑞合作,首發了全球唯一一款獲批用于治療成人重度斑禿的藥物樂復諾。
三巨頭中,唯一想把醫療服務做深的是體量最小的平安好醫生。
一個意味深長的細節是,今年6月,在京東健康下線家醫服務包后,平安好醫生宣布對旗下的家醫品牌“平安家醫”進行全面升級。升級后的“平安家醫”打造了11312的服務體系,包含1個專業權威的家庭醫生團隊,1個國際一流的標準服務路徑,3套主動式的健康管理服務和12項稀缺醫療資源。
除此以外,去年8月上任的CEO李斗還為平安好醫生帶來了另一條業務主線——養老管家,這部分業務也在今年上半年被首次單獨列為公司業務主項進行披露。
為了支撐家庭醫生和養老管家這兩大核心樞紐,平安好醫生建立了覆蓋29個科室的約5萬名內外部醫生團隊,累計簽約專家醫生約2900人。在AI能力上,平安好醫生的自研醫療大模型,覆蓋了143萬醫生及14.2億次問診數據,能夠將家醫服務的效能提升30%。
在戰略性放棄C端市場,引入養老服務后,平安好醫生的業務目標就變得十分清晰——把精力聚焦在1770萬戰略業務的付費用戶身上,踏踏實實地做好這部分高凈值人群的醫療和養老服務。
當外部環境不好的時候,企業和人一樣,會本能地退回到自己最舒服的環境里。但這并不意味著探險的結束,人總會有重新出發的時候。
(本文來自第一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