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防電信詐騙的家長建議、謹防電信詐騙家長留言
為了使中小學生
度過一個安全、健康、平安的暑假
河北新聞別推出
《河北省中小學生安全知識課堂》
隨著網絡的普及
少年兒童已經成為電信網絡詐騙
新的受害群體
提高學生們的安全上網意識
掌握防范網絡詐騙的技能
勢在必行
今天推出第三期
防網絡詐騙篇
快來學習吧~
視頻加載中...
涉中小學生網絡詐騙典型案例(以下均為化名)
吳某(11歲)使用母親手機登錄某QQ群,看到有人免費發放游戲皮膚,便添加對方為QQ好友,微信掃描二維碼領取皮膚。對方告訴吳某其賬號存在非法領取行為,需聯系后臺工作人員處理,否則要賠付10萬元,被判刑1年。吳某非常害怕,添加了對方另一個QQ賬號,按照對方語音提示掃描二維碼支付6500元,事后吳某母親發現異常并報警。
黃某(14歲)在玩手機游戲時,網上有人表示要高價購買黃某的游戲賬號,隨后雙方添加為QQ好友。對方讓黃某某登錄一個叫“下芬購”的網站,稱該網站為正規游戲交易平臺,黃某某同意出售賬號,但對方稱用來購買賬號的錢款被“下芬購”網站凍結,需黃某某充值進行交易確認,黃某某便在該網站充值2次共3000元,后發現對方的QQ聯系不上,該網站也無法登錄。
譚某(12歲)在玩手機游戲時,有人添加其為微信好友,并宣稱可以幫其解除未成年人手機游戲的時間限制。譚某某信以為真,并依照對方的視頻指導,偷偷使用家長手機先后3次掃碼支付,合計被騙3800元。
馬某(10歲)在快手刷短視頻時,看到免費領取游戲裝備的信息,根據指示加入某QQ群,在客服引導下領取游戲裝備。隨后客服以賬號被凍結為由,要求馬某某轉賬進行賬號解封。馬某某先后轉賬5筆共計4300元,事后發現被騙。
王某(13歲)在某粉絲QQ群看到推送信息稱,進入某QQ群可以免費抽獎和領紅包,便申請加入了該QQ群。不久群里的“工作人員”告訴王某,其被公司抽中一等獎,獎金6000元,并獲得某明星簽名。根據“工作人員”指示,王某在該QQ群里先后發紅包8次,合計被騙5000余元。
朱某(14歲)被朋友拉入了一個QQ群,群里通知可以投票獲得返現。在掃描對方二維碼后,被要求輸入代碼88.8,朱某輸入后發現手機被扣款88.8元,且無返現通道。隨后對方添加朱某為QQ好友,稱因朱某轉賬為未成年人轉賬,導致公司賬戶被凍結,必須按要求操作才能解除凍結,否則將通過法院傳喚其父母,并要求朱某操作解凍時不得讓父母發現。朱某按對方要求出示了父母的付款碼,被對方扣款12600元。
涉中小學生電信網絡詐騙類型
1.免費皮膚“大陷阱”
宣稱贈送游戲裝備,再通過“激活費、認證費、驗證費”騙取中小學生錢財,誘導孩子用家長手機進行轉賬操作。
2.紅包返利“殺魚盤”
詐騙分子通過短視頻網站、聊天工具等渠道發布紅包返利虛假信息,誘騙中小學生入群,再以手續費、轉賬費、紅包費等多種借口來進行詐騙。
3.“解除防沉迷”騙錢財
以“解除游戲防沉迷限制”為由,通過屏幕共享等手法,欺騙未成年人獲取其親屬微信或支付寶賬號及支付密碼來騙取錢財。
4.主播發“福利”
誘騙中小學生加入粉絲群,再以打榜等名義進一步實施詐騙,聲稱完成任務可領取福利禮包或限量明星周邊,誘導中小學生進行轉賬或。
中小學生要做到“四不輕信” “四不要”
1.“四不輕信”
①不輕信任何宣傳破解防沉迷系統的消息,不與陌生人私下交易,不隨意進行轉賬充值等操作。
②不輕信“免費領取”“大額返利”等說辭,尤其是當對方提到轉賬時需提高警惕,及時告知父母以防受騙。
③不輕信網絡上所謂“無門檻”“高收益”的兼職廣告,要求先付款后入職皆是騙局。
④不輕信網絡上故意搭訕的陌生人,不輕易添加陌生人為好友,被拉入陌生群時應立即退群。
2.“四不要”
①不要隨意轉賬匯款,在網絡聊天中如涉及匯款,做到“不聽、不信、不轉賬、不匯款”。
②不要輕易掃描二維碼,不要隨意點擊來源不明的鏈接,不下載非正規渠道的APP。
③不要隨意泄露個人信息,包括家庭住址、手機號碼、銀行卡號、身份證號碼以及任何密碼等。
④不要盲目行事,在受到威脅、恐嚇時,不要慌張,保持冷靜,要及時與父母溝通商量,不要因為擔心父母責備而被犯罪分子牽著鼻子走。
家長們要做到“四注意”
1.注意保管好自身手機,做好支付安全措施,不要輕易告訴孩子微信、支付寶、銀行卡等支付密碼。
2.注意加強對孩子的反詐防騙教育,提高孩子的自我防范意識和甄別能力,提醒孩子一旦遇到問題要及時向家長求助。
3.注意引導孩子合理使用互聯網,幫助孩子設置青少年模式等。
4.注意下載“國家反詐中心”APP,一旦孩子不慎遭遇網絡詐騙,請及時撥打110報警。
溫馨提示
理性適度 遠離網絡沉溺
加強防范 警惕網絡詐騙
祝同學們度過一個平安、健康、
快樂、充實的假期。
繪圖:石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