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沁縣大武幼兒園的小朋友在體育課上奔跑。近年來,該省積極推進普惠性幼兒園的建設,不斷完善幼兒園布局和建設規劃,并增加普惠性學前教育學位供給以及擴大學前教育師資隊伍,進一步提高了學前教育的普及和覆蓋范圍。新華社記者 張龍/攝
"學前教育法草案再次明確了學前教育在整個教育制度體系中的地位,這真是令人感到欣慰。"當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學前教育法(草案)》(以下簡稱草案”)已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報道時,清華大學附屬幼兒園副園長晏紅感到如釋重負,她形容那一刻的心情:就像是馬拉松賽跑快要到達終點。”
作為一名從事學前教育工作20多年的老師,晏紅親眼見證了學前教育的快速發展,并一直關注學前教育立法的進程。
"幾乎每年的兩會都會有關于學前教育立法的建議,我們常常一起關注和討論學前教育問題。"晏紅認為,草案能夠進入審議程序,體現了全社會對學前教育的高度重視,也是國民教育素養提高的重要標志,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學前教育正加速進入法治時代。那么,家長、教師、園長和學前教育專家有哪些期待呢?
_______________
提高幼師薪資,激發更大教育熱情
"學前教育面臨的最大挑戰是資金問題。"高丙成是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學前教育研究室的主任和副研究員,也是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的副秘書長,他多年來一直從事學前教育的研究工作。
"幼兒園教師的工資待遇低,難以吸引優秀人才從事教育工作。"高丙成通過調研發現,在幼兒園中,非編制教師與編制教師的工資差距較大,存在嚴重的同工不同酬現象。
《教師法》第二十五條規定,教師的平均工資水平應與國家公務員的平均工資水平相當或逐步提高,其中也包括幼兒園教師。
目前,各地已明確普惠性民辦園的最高收費標準,但大部分地區沒有對普惠性民辦園的生均成本進行科學核算,導致對普惠性民辦園的補助標準過低,補助力度不夠大,缺乏激勵效果,使家長不得不承擔更多的辦學費用。
他期望通過學前教育立法,為學前教育的發展提供健全的經費投入和成本分擔機制。這樣可以保障學前教育的優先發展,并且確保學前教育的財政投入不斷提高,形成更加完善的經費投入和成本分擔機制({IMG_1})。
晏紅對經費保障問題表示擔憂,并希望學前教育能夠像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一樣,在經費保障上實現法治化({IMG_2})。
她了解到,目前學前教育的經費大部分由地方財政管理,而地方財政情況的好壞決定了對學前教育的投入。這導致學前教育的財政投入波動較大({IMG_3})。
晏紅指出,目前學前教育的經費保障較為柔性,有些地方采用項目制,經費多少取決于項目主管部門的影響。她希望通過學前教育立法,使經費保障變得更加剛性({IMG_3})。
黃頎在海南工作,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在孩子上幼兒園的階段,她接觸過不少幼師。她了解到幼師的收入普遍不高,同時他們的工作熱情也有待提升。她希望提高幼師的收入水平,因為只有這樣,幼師們才能更多地投入到學前教育上({IMG_1})。
草案明確提出要完善學前教育的投入機制,并加強經費保障({IMG_2})。
為確保幼師掌握科學的和與時俱進的知識,浙江省杭州市丁信幼兒園教師徐元鳳表示,她在從事學前教育工作期間發現,隨著學前教育的發展和知識更新的加快,之前學到的理念和方法已經無法滿足工作要求({IMG_2})。
在教學過程中,徐元鳳發現一些幼兒存在行為問題,但她沒有足夠的教育和心理知識來科學客觀地分析這些行為產生的原因,導致對這些孩子的教育陷入瓶頸({IMG_3})。
徐元鳳曾遇到有些孩子在幼兒園內不講話,但在離開幼兒園后卻能夠自然地說話,這種行為持續了整個幼兒園階段。她查閱了相關文獻,并認為這可能是選擇性緘默癥”,可能由嚴重的分離焦慮引起。她作為一名一線教師采取了鼓勵和引導等多種方法,卻沒有取得效果,這讓她覺得自己的知識和方法還需要提升({IMG_3})。
她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稱,作為一位一線教師,她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在實踐活動中,她見識到了不同幼兒的個體差異性,并且掌握了科學的身心規律和年齡特點,以便能夠使用各種教育方法來適應不同的學生。
我希望更多的教師能夠接受繼續教育,學習更加科學和先進的教育知識。”徐元鳳表示,她對于草案中所規定的內容非常滿意。該草案要求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提升教師的素質。幼兒園應當根據學前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年齡特點,科學地實施保育和教育活動。禁止教授小學階段的課程內容,也不能采用小學化的教育方式。
黃頎看到草案中規定幼兒園應當根據學前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和年齡特點,科學實施保育和教育活動”時,非常高興。她自己的孩子曾經遇到了類似問題。
她的大兒子已經從幼兒園畢業,曾經就讀過兩所私立幼兒園,但是教師的素質參差不齊。有些教師并不了解學前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也不會因材施教,只顧保證兒童的人身安全,并不能夠引導孩子身心健康的發展。
她回憶道,她的大兒子當時是一個轉校生,進入新幼兒園后出現了分離焦慮,很難適應新的集體。有一次,黃頎離開幼兒園后,孩子躲在桌子底下哭泣,但是教師卻置之不理,沒有給予任何安撫,是其他家長送孩子入園時才告訴我的,當時我非常失望。”
據新聞報道,黃頎看到很多幼兒園,尤其是私立園,為了滿足部分家長的心理需求,中班就開始教授寫字,學習加減法。這顯然不符合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小朋友在幼兒園大班后,手指肌肉才更加發育成熟,才能夠熟練地握筆。”
中國科學院幼兒園心理健康中心主任、學生發展與教育專業博士鄒麗娜通過教學和科研發現,教師在實施一切教育活動時,必須對兒童心理規律有所了解,這是所有教育的基礎。但是在現實情況下,很多教師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我發現很多幼兒園進行了一些無效的課程和活動,無法滿足兒童的個性化需求。”
她發現有些幼兒園的教師帶著孩子進行手工制作、繪畫、進行科學實驗,但是由于沒有建立在了解孩子成長水平的基礎上,只是簡單地按照步驟操作、簡單地重復,不能夠鼓勵孩子深入思考和探索,這樣的活動設計本質上不是在促進孩子有效地學習,而只是簡單地模仿和機械地操作。”
她期望幼兒園更加重視滿足幼兒個性化發展需求,并從兒童心理學的角度出發,為幼兒提供適宜的教育。她強調了加強學前教育工作者的培訓和指導的必要性,以確保他們所掌握的知識是科學的、與時俱進的。
為了營造全社會對學前教育改革發展的良好氛圍,鄒麗娜認為,在草案首次進入審議階段時,應該征求公眾的意見,將各方的期望和要求匯集起來,更好地滿足民生需求。她建議家長、教育管理者、學前教育從業人員、法律專業人士和兒童心理專家,結合自身經歷和經驗,積極提出意見和建議,形成共識,從而使法律能夠更加豐富和完善。
高丙成表示,在法律審議過程中,教育部門應該與宣傳部門、新聞媒體等合作,通過電視、報紙、網絡等各種渠道,借助專題片、宣傳冊、系列文章等多種形式,向幼兒園的教職工、家長和公眾宣傳立法進程,引起更多人對學前教育的關注。
他建議,引導幼兒園、家庭以及整個社會樹立科學的保教理念,積極營造全社會關心和支持學前教育改革發展的良好氛圍。
晏紅表示,目前全社會對學前教育的概念和定位存在誤區,大多數人對學前教育的了解很少,只有幼兒園教職工才會主動去了解。她認為,既然學前教育立法已經進入初審程序,就應該進行相關宣傳,多征集大家的意見和反饋。
丁玲在北京工作,她的兒子正在上幼兒園。得知草案進入審議階段后,她認為作為家長,也應該了解立法的進程并提出建議,期待通過立法解決更多實際問題。
丁玲認為,家長了解學前教育立法的進程,學習相關草案的具體內容,可以提高自己的法治素養,對幼兒園的管理有更清晰的認識,對幼兒的身心發展也能有更深入的了解。從國家層面來說,更好地保障孩子的教育環境將會有助于緩解家長的教育焦慮。(記者:李華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