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中國外匯儲備環比減432億美元 已連降5個月
央行昨日發布9月份外儲數據,其中顯示,9月份我國外匯儲備為3.51萬億美元,環比減少432億美元。這是自2015年4月以來我國外匯儲備連續第5個月下降;中國外匯儲備于2014年6月達到3.99萬億美元的峰值。
外匯儲備下滑趨勢企穩
民生證券宏觀分析師張瑜表示,近期外儲數據一直處于下降趨勢中,原因包括美聯儲加息預期,大宗商品價格下行,內外需雙萎靡等各種因素,但短期來看,貶值預期回落,外儲“下坡跑”已經基本穩住。
此前,由于受人民幣中間價匯改帶來的人民幣貶值預期影響,8月份外匯儲備減少達到創紀錄的939億美元至3.56萬億美元。而相比8月,9月份降幅已經放緩。
張瑜認為,經過監管層一系列穩定措施的出臺,目前無論從離在岸匯率差值還是從遠期匯率隱含升水來看,貶值預期已經基本穩住。
經過央行方面的努力,國慶節前境內外匯率價差曾一度倒掛,由國際投資者交易形成的離岸人民幣匯率相對在岸人民幣匯率呈現升值。
招商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謝亞軒表示,從需求側看,在8月匯改并一次性貶值2%以后,人民幣曾出現了恐慌性貶值預期。當前人民幣出現了持續升值傾向,是對前期過度貶值的修正,機構和投資者對人民幣需求增加,人民幣吸引力顯著改善。
謝亞軒表示,9月仍屬所謂匯改后的磨合期,經濟主體出于避險等需求購匯的意愿強,結匯意愿弱。但央行對遠期購匯收取保證金等逆周期宏觀審慎措施也開始發揮作用,一定程度減少了恐慌性和投機性購匯需求,有助于穩定市場預期。
美元流動性收縮,外儲仍可能小幅負增長
對于外匯儲備連續下降的趨勢以及8月創紀錄的降幅,央行相關負責人則表示,外匯儲備的變動是多重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未來外匯儲備有所增減也是正常的。
央行解釋稱,影響外匯儲備規模變動的因素比較多,既包括央行在外匯市場的操作,也包括外匯儲備投資資產的價格波動;同時由于美元作為外匯儲備的計量貨幣,其他各種貨幣相對美元的匯率變動還可能導致外匯儲備規模的變化。此外,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關于外匯儲備的定義,外匯儲備在支持“走出去”等方面的資金運用記賬時也會從外匯儲備規模內調整至規模外。
外管局發布的中國國際投資頭寸表數據顯示,6月末國際儲備資產余額占資產總值比重創歷史最低;對外金融直接投資占比升至歷史最高。
謝亞軒預計,由于美聯儲議息會議推遲作出加息決定,美國貨幣政策帶來的不確定性高,全球仍處于美元流動性收縮的過程中,未出現趨勢的逆轉,包括中國在內的多個新興經濟體將繼續出現資本外流的局面。未來數月中國的外匯儲備仍然可能出現小幅負增長,但規模可能進一步收窄。(記者陳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