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為何再放“三支箭”
9月24日,日本自民黨議員大會決定,由安倍晉三連任自民黨總裁,安倍在隨后的記者會上表示,日本進入“安倍經濟學”的第二階段,政府將致力于發展經濟、支援育兒、完善社會保障,即所謂的“新三支箭”。
“新三支箭”具體內容包括:一是優先發展經濟,讓國民過上更富裕的生活,到2020年度左右將日本名義GDP目標從2014年度的490萬億日元擴大到600萬億日元;
二是支援育兒,力爭將生育率(以一名適齡女性生育子女總數計算得出)從2013年的1.43提高到1.8,讓所有等待入園的兒童能進入幼兒園,提高幼兒教育的免費化程度,重點支援多子家庭等;
三是完善社會保障,努力改善和擴大護理設施、培育護理人員、減輕居家護理負擔等,使因照顧老人而辭職的現象不再發生。
2012年底,安倍晉三再度出任首相后推出“安倍經濟學”,接連射出三支“箭”——大膽的金融政策、靈活的財政政策以及結構改革,并設定2%的通脹目標,以擺脫長期通縮,刺激經濟增長。
然而根據日本政府的總體判斷,直到2015年,日本經濟依然維持在“緩慢復蘇”狀態。第一季度日本實際GDP換算為年率增長4.5%,第二季度經濟增長率放緩至負1.2%。由于原油等大宗商品價格下跌,日本在本年度內很難實現2%的通脹目標??傊?,“安倍經濟學”第一階段放出的“三支箭”效果不佳。
就在國內經濟整體疲弱的情況下,9月19日安倍內閣強行通過安保相關法案,導致支持率下滑。面對國內政經的雙重壓力,安倍又推出“新三支箭”。與前“三支箭”相比,“新三支箭”更加突出了應對人口少子老齡化社會的政策意圖,但內容上缺乏新意,在此之前政府即已提出過促進經濟增長和提高生育率的類似目標。
安倍試圖通過強調優先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來提振信心、籠絡民心,以維持和穩固自民黨政權,為明年夏季參議院選舉積累條件。
安倍不僅僅是希望扭轉日本經濟的頹勢,提升國民的心理預期,更有政治外交方面的考量。在外交方面,日本與鄰國中國、韓國關系緊張,給雙邊經貿關系已帶來負面影響;面對中國經濟實力增強及主導創立亞投行,日本擔心自身的影響力受到削弱。安倍在努力促進TPP(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談判達成協議的同時,試圖通過展示日本維持強大經濟實力的“希望”和“夢想”,使其他國家和地區也增添對日本的信心,延緩其地區和國際影響力下降的勢頭。
要實現“安倍經濟學”第二階段的目標,日本仍面臨不能回避的難題。
首先,安倍恐難真正致力于優先發展經濟。二十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經濟強國地位的鞏固,日本對政治大國地位的訴求不斷增強。1992年,日本《外交藍皮書》中首次明確提出,要發揮與其國力相稱的領導力。隨后,政治家小澤一郎提出,日本要努力成為一個“正常國家”,改變“經濟一流、政治三流”的狀況。在初任首相時,安倍便顯現出將日本變為“正常國家”的強烈愿望,并努力為日后掃除修憲障礙做準備。一旦日本國內政經形勢穩固之后,安倍將會推動修憲進程。
其次,國內勞動力不足。目前,日本65歲以上的老齡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已超過四分之一,在發達國家中最高,并且人口出生率下降。政府在開放勞動力市場方面雖已做出努力,但態度依然謹慎保守。“新三支箭”中的擴大護理設施等措施,需要相應增加護理人員。在老齡化日趨嚴峻的形勢下,日本勞動力人口絕對數量比十幾年前已減少200多萬人。據厚生勞動省估算,到2025年日本將缺少38萬護理人員。即使增加女性和老年人口就業,恐怕也難以彌補勞動力的供給缺口。
再者,資金來源恐難保障。日本政府債務余額約為GDP的兩倍多,在發達國家中最高。隨著社會保障、災后重建、國防、奧運場館建設等財政需求增加,日本實現2020年度財政重建的目標存在難度。安倍提出的提高兒童入園率、支援多子家庭、增加護理設施數量等措施都需要大量資金,但尚未說明資金數額、具體來源等。
另外,外部環境復雜多變。美國加息預期對日本經濟的影響存在變數,中國等一些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速放緩,跨國企業經營日趨本地化,依靠日元貶值和出口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趨于減弱。安倍能否實現GDP達到600萬億日元的目標,還要看其今后能否真正致力于發展經濟、切實推進財政重建、開放勞動力市場、改善與鄰國關系,并靈活應對國內外形勢的變化。 (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員 徐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