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孤死”人數近年激增 去世時無親人相認
據臺灣“聯合新聞網”11月3日報道,越來越多韓國人孤零死去,沒有親人相認。韓國“孤死者”從2011年682人劇增到2014年1008人,足窺韓國人悠久珍視的傳統家庭結構變遷之巨。韓國人大多從最近數十年的旺盛經濟中受益,但經濟與人口動蕩也對家庭造成壓力。
47歲的宋仁植7月份去世,死后三天,遺體才在租住的小房間里發現,被發現時已經開始腐化。
一位姓金的基督教牧師說,在動蕩中落后者愈來愈孤獨。金牧師在首爾山頂那些日益萎縮的貧民區工作,“貧民和老人走投無路”。他說:“一個任令貧民與無靠者孤獨死去而且后事無著的社會,是一個‘心’正在死去的社會。”他主持的組織為孤死者完成簡單的喪事。“他們臨終最怕的就是遺體變垃圾。”
經濟合作開發組織(OECD)10月公布34個成員國的年度評鑒報告《生活如何?》,在“遭遇困境時有無親戚或朋友可依”這一項,韓國墊底。
報道稱,韓國經常通過看喪禮規模來判斷喪家社會地位,包括看多少人上門吊唁,逗留多久。親戚、朋友、同事對框在新鮮白菊花中的死者遺像鞠躬。吊客在現場席地而坐,有的過夜,喪家款以飲食,他們往往帶來現金奠儀,幫喪家因應開銷,花圈系著寫了送花者大名的絲帶,從靈堂綿延而出。 但韓國窮人辦不起如此排場,有的甚至無力認領親人遺體。特別是獨居老人或街友。低收入階級負擔不起喪事,不敢出面。
韓國社會老化的速度在全球排前幾名,65歲以上的人口目前占13.1%,在1980年是3.8%。
10月發表的“2015墨爾本美世全球養老金指數”評鑒25大經濟體的退休所得,韓國排第24名,只贏過了印度。
2014年,55至79歲的韓國人只有45%領養老金,平均月領431美元(約合人民幣2731元),是最起碼生活成本的82%。
韓國的老人家庭約30%的月入掉在絕對貧窮線以下,但他們必須舉證家人不愿或無力奉養他們才能享受國家補助。許多人不愿舉證,因為他們多年未與親人聯絡,覺得沒臉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