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艾滋病感染者持續增多 男同性戀者占比近9成
明天是“世界艾滋病日”,武漢市衛計委發布最新疫情顯示,“男男”同性性行為成為我市艾滋病傳播頭號危險因素。尤其在學生群體中,累計報告的258例感染者中,男生占252例,其中男男同性性行為感染者224例,占比高達87%。
數據
學生艾滋病感染者“男同”占九成
“截至10月底,武漢市累計報告學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258例,其中男生252例,女生6例,平均年齡只有21歲。其中通過男男同性性行為感染者224例,占比高達87%。”昨天,武漢市衛計委發布艾滋病最新疫情報告,其中有關學生感染者的一組數據觸目驚心。
報告顯示,武漢市自1988年報告首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以來,截至2015年10月底,累計報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6049例,其中常住居民3286例,死亡351例。今年1月-10月,全市新增常住居民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624例,同比增長4.7%,其中通過性途徑感染占98.7%,經男性同性性接觸感染占63.3%,成為我市艾滋病傳播的最主要危險因素。
此外,我市每年新報告的病例中,青年學生和60歲以上老年人感染者呈上升趨勢。最近五年,學生新報告病例占比從5.8%上升到8.2%,60歲以上老年人新報告病例占比從4.8%上升到10.4%。累計報告的258例青年學生感染者和病人中,通過男性同性性途徑感染占87%,累計報告的274例老年感染者和病人中,通過男性同性性途徑感染占28%。
另據了解,目前武漢市15-24歲的艾滋病新發病例中,每4人就有1個是學生。
現象
網絡“約炮”成同性性行為新現象
上周,在市皮防所做完檢查,18歲的小敏和他的性伴同時被告知感染艾滋病。小敏(化名)來自河北,中學時就有過同性性接觸經歷。上大學后,他結識了一名30歲男子,并與之確定“情侶”關系,遠離父母親人的小敏非常依賴該男子對自己的照顧,對方也承諾為他畢業后的發展做好安排。
19歲的小磊(化名)兄妹五個,他是老幺,也是唯一的男孩。家在農村的他,對城市學生的生活很是羨慕。通過網上交友,他認識一名江蘇籍男子,對方每個月為他訂好往返機票,小磊為其提供性服務并獲取一定報酬。半年前,拿到醫院確診艾滋病的報告,小磊當場癱倒。
武漢市醫療救治中心艾滋病專家阮連國認為,“男同”群體只有少部分由先天基因決定,更多是后天形成。有的出于好奇心偶然為之,之后一發不可收拾;有的孩子遠離家鄉,受到他人引誘成為其中一員;有的則出于改善生活的目的,給有經濟實力的男性提供有償服務。微信、QQ社交新媒體的普遍使用,使同性性行為更加隱蔽,人口頻繁流動增加了預防干預難度。
難題
感染者明知危險卻“飛蛾撲火”
“我在他的房間里看到過一盒‘拉米夫定’,就知道他可能染了這個病。”面對確診通知的那一刻,患者顯得很平靜。“為什么明知危險卻不采取措施?”面對醫生的問題,對方沉默不語。
阮連國坦言,他覺得最頭痛的是這些少年并非“無知者無畏”,而是明知危險還要“飛蛾撲火”。他曾對一些“男同”感染者進行隨機訪問,發現絕大多數人對艾滋病的傳播途徑及感染后果都很清楚,也明白自己屬于高危人群。
王琍是武漢市皮防所艾滋病自愿咨詢檢測門診的咨詢員,從事艾滋病防治工作超過10年,向確診病人告知病情是她的工作之一。她說,讓她感觸最深的是病人接到病情通知時的不同反應。前幾年,病人得知自己感染艾滋病后,幾乎無一例外地嚎啕痛哭,她往往要進行1-2小時的心理疏導,才能讓他們恢復平靜。但現在情形不一樣了,更多是沉默。
“一些感染者對患病顯得很無所謂,覺得圈子里很多人都是這個病,無非就是治療。”阮連國說,醫學的進步,讓曾經的“不治之癥”變得可以控制,從另一角度也使一部分年輕人有恃無恐。他介紹,艾滋病患者早期干預治療,理論上可以享受和正常人一樣的壽命,但目前國家免費提供的一線抗病毒藥物只有7種,這些藥物長期服用,一旦出現耐藥性還可能面臨無藥可醫的情況。
據長江日報
全市累計258名學生染艾滋病 在漢4高校 列為全國防控試點
本報訊(記者劉睿徹 通訊員劉翔 陳莉)昨日市衛生計生委發布,近年我市青年學生艾滋病疫情上升較快,累計258名學生感染艾滋病。
截至10月31日,我市累計報告學生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 258例,其中男性252例,女性6例;平均年齡21歲;通過同性性途徑感染的占87%。
市衛生計生委介紹,我市自1988年報告首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以來,截至今年10月底,累計報告感染者和病人6049例。近5年,青年學生、60歲以上老年人感染艾滋病人數增長呈現雙高。
據介紹,為加強高校艾滋病防控工作,國家衛計委、教育部在湖北等11省、直轄市部分高校中開展艾滋病防控工作試點。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華中師范大學和湖北大學4所在漢的部、省屬大學為本次為期兩年的高等學校艾滋病防控工作試點學校。記者武葉 李揚 通訊員劉翔 陳莉 羅志娟 李潔 劉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