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吃邊玩學傳統(tǒng)文化
驢打滾、糖葫蘆大家都吃過,可未必所有人都有機會親自上手做做。今天上午,北京市和平北路學校與帽兒課程活動中心共同舉辦“傳統(tǒng)文化課程嘉年華”,猜燈謎、畫臉譜、做傳統(tǒng)小吃……15門具有中華傳統(tǒng)文化特色的課程,給孩子們來了趟豐富的“文化之旅”。
要說起最讓孩子們?nèi)杠S的還要數(shù)傳統(tǒng)小吃的制作,穿上圍裙、戴上手套、系上口罩,“小廚神”形象瞬間打造完成。在老師的指導下,孩子們做得有條不紊:先將紅豆沙卷成長卷,放置在長條狀的糯米面上,像“包餃子”一般將紅豆沙裹在其中,再將半成品在黃豆面上打個滾,驢打滾便完成了。“哎喲,我的手套被黏住了。”整個過程顯然不像聽上去的那么順順當當,不少孩子奮力與黏性十足的糯米團做著抗爭,“手套上涂點黃豆面,”一旁的老師給支了招。
糖葫蘆做起來,也是大有講究。來自食品廠的師傅們早早來到了教室,架起鍋子,開始熬糖。“前五分鐘大火開鍋,讓鍋里翻滾起大糖泡;然后中火熬20分鐘,大糖泡逐漸變小后,調(diào)為小火,時間差不多就可以試糖了。”師傅口中的“試糖”,就是舀一勺糖汁放入水中,如果糖汁浮在水面,便表示大家有口福吃到脆脆的糖葫蘆了。“哦,原來做個糖葫蘆還這么多知識。”認真聽講的孩子們不禁頻頻點頭。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各校對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越來越重視。傳統(tǒng)文化大講堂、校本課程、非遺大師進校園……記者從多所學校了解到,傳統(tǒng)文化正以各種豐富的形式在孩子身上重新煥發(fā)活力。比如,北京市第五十中學分校就曾邀請著名相聲演員王玥波走上講堂,為學生講述評書“一人一桌一扇一木”的精深奧妙,下學期學校還擬安排學生學習京韻大鼓、景泰藍、鐘鼓樓等知識;北醫(yī)附中今年也為學生開設了“雕版印刷”選修課,邀請非遺傳承人、雕版印刷大師走進校園,為學生展現(xiàn)中華傳統(tǒng)智慧。
牛偉坤 J191 閻彤 攝 J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