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入列中國6大考古新發現的三亞英墩遺址 將加強保護
中新網三亞1月20日電 (記者 尹海明)以三亞英墩、陵水橋山和蓮子灣為代表的海南東南部沿海地區新石器遺址,日前入選“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15年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記者20日從三亞海棠區了解到,當地官方正在設法對遺址進行搶救發掘保護,加強管理,并著手開展學術研究和文物展出。
三亞市海棠區旅游文體局文物保護負責人李子衿20日對記者說,2014年8月發現英墩遺址時,其周邊環境原始風貌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海棠區將爭取上級支持,提高英墩遺址的保護級別,編制保護方案,加強日常管理和巡查,同時力爭進行學術研究和文物展出等合理利用。
記者20日在位于三亞市海棠區江林村東約1.5公里處的英墩遺址現場看到,前往三亞著名景區蜈支洲島的公路從英墩遺址旁經過,公路另一側是一個正在開發的大型建設項目。英墩遺址長約300米,寬約50米,面積約15000平方米,周圍目前沒有任何保護設施,任何人可以隨意進入。
在現場,幾名考古隊員冒著陰雨正在對遺址進行發掘。英墩遺址考古現場負責人、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博士劉業灃告訴記者,考古隊員從前幾天開始對英墩遺址進行第二季度的發掘,在遺址南部布設4個探方進行發掘,發掘面積約70平方米。
劉業灃說,2014年底至2015年5月,考古隊對英墩遺址進行了第一季度的搶救性發掘,發掘面積約225平方米。通過發掘,該遺址堆積頗豐。以遺址中偏南部探方為例,堆積共有11層,早期堆積(第3層以下,包括第3層)中所出的陶器見夾粗砂陶和夾細砂陶兩系,夾粗砂陶器型為平底盤,應為炊器;夾細砂陶有罐、缽、小杯等器型。此外,遺址中還出土磨光紅陶片、石器、細碎魚骨、骨器、動物遺骸、魚骨串飾等。
劉業灃在現場從遺址堆積層中取出一小塊陶器向記者展示。他說,目前,考古隊已經復原的有30多件陶器,大部分直徑在40公分左右,最大的直徑有50公分。
劉業灃告訴記者,英墩遺址是一處新石器時代的沙堤遺址,又是貝丘遺址,出土遺物豐富。遺址出土大量的文化和自然遺存,將為三亞海棠灣以至海南島東部沿海地區的史前考古學文化編年與譜系,古人的行為模式、生計模式,古環境變遷以及古人對此的適應等問題的研究提供重要材料。
此外,海南島背靠華南地區,面向海洋,是“南島語族”【南島語是世界上最龐大的語族(語系)之一,包含1200余種語言,涉及臺灣原住民、馬來人、密克羅尼亞人、美拉尼西亞人、波利尼西亞人等族群,居民超過2.5億】起源與遷徙的重要節點。一般認為“南島語族”起源于新石器時代。因此,英墩遺址對“南島語族”相關研究意義重大。
據考古隊提供的資料顯示,2012年3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研究室與海南省博物館(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對海南地區史前考古遺址進行了調查。2012年12月至今,聯合考古隊先后發掘了陵水橋山、蓮子灣,三亞英墩等遺址。同時,對萬寧至三亞東南沿海地區進行了田野考古調查,發現了萬寧港門嶺西、南國,陵水六量嶺下、走風,三亞下丈、燕鳥坑等近40處遺址。這些遺存的年代在距今6000---3000年間,涵蓋了史前文化發展的關鍵階段,填補了海南史前考古的空白。
通過關鍵的層位關系,考古人員還建立起“英墩→蓮子灣→橋山”的基本年代框架,并據此構建“英墩→蓮子灣→橋山→走風”的編年序列,這將是構建海南島史前考古學文化譜系的重要基石。這些遺存自成體系,具有自身的發展脈絡,北與華南大陸的考古學文化聯系密切,南與東南亞及南太平地區有所關聯,是中華文明對外輻射的重要據點。
海南島東部沿海地區近年來經濟發展較快,開發強度較大。以英墩遺址所在的三亞海棠灣為例,這里被定位為“國家海岸”正在進行大規模的開發建設。劉業灃20日在英墩遺址現場對記者說,很希望政府努力保存更多的遺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