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就醫性價比高 醫療救助照顧弱勢群體
印度的“全民免費醫療”政策“聽上去很美”,但準確講就是小病、等得起的病,在印度公立醫院看確實幾乎不花錢。如果是大病或者意外事故等,印度人不會只選擇效率相對低下的公立醫院。盡管印度私立醫院價格較高,但治病救人的水準還是世界公認的,剩下的問題只是錢誰出,政府、單位、個人誰出大頭,醫保怎么個保法。
新德里司機拉賽爾去年的圣誕夜是在醫院陪母親度過的,作為這個基督教家庭的長子,他必須承擔起母親因車禍住院帶來的一大堆麻煩事。母親身上3處骨折,需要做兩次手術,花費初步估算是45萬盧比(10盧比約合1元人民幣)。肇事司機是個窮光蛋,寧愿坐牢也拿不出賠償。拉賽爾的父親是一位即將退休的國有企業職員,35年的工作經歷令他有維持整個大家庭的“保險套餐”,即單位每月從老拉賽爾的工資中劃走1500盧比入保,單位同時再繳存1500盧比,這每月總計3000盧比的醫保不僅惠及老兩口,還兼顧兒子拉賽爾和他妻子。拉賽爾前年還有了一個兒子,他也自然被列入了受益人。
從報銷比例看,擁有“公家人”身份的拉賽爾的父親享受幾乎全額的醫療費用賠付,哪怕是在私立醫院就診或住院,他也能享受到政府要求私立醫院特別為低收入者預留的診療名額及床位。而這個家庭里其他沒有正式工作的人的賠償份額就少得可憐,像拉賽爾的母親這次車禍得到的醫療保險金只有不到10萬盧比,而且在私立醫院看病還必須事先墊付,而后再去報銷。
拉賽爾的母親沒過幾天就從最初新德里的公立醫院搬出,轉而住進200公里外的北方邦的一家私立醫院。舍近求遠是因為上次拉賽爾的叔叔車禍傷到膝蓋,公立醫院的醫生硬是指著碗底大的傷口說“沒事,回家養著”,結果一個星期后到私立醫院一看差點需要截肢。有了這個教訓,拉賽爾覺得寧可到遠點的,便宜點的私立醫院治療,也別在新德里的公立醫院里耽誤了病情。
拉賽爾一家的求醫經歷和《環球時報》記者的觀察基本相似,在印度公立醫院,確實可以做到病人從進院到出院一分錢不花,還能領到免費的政府采購藥,但等掛上號基本要耗小半天,哪里是樓道哪里是病房有時都亂得分不清,經濟條件好些的就選擇去私立醫院。
拉賽爾一家能用這種“一拖幾”方式參加醫保已屬幸運,這種方式也只存在于新德里、孟買、加爾各答、欽奈等大城市中。換句話說,這種依托政府公職人員的參保方式仍是某種意義上的公家保險,而印度約90%的人與這種保險機制無緣,他們是印度近幾屆政府極力想拉入的“全民醫保計劃”的主體。
在印度欽奈任職公共醫療顧問的哈姆薩向《環球時報》記者介紹稱,2005年起,一向有政府財政先照顧弱勢群體慣例的印度政府通過了“農村醫療使命計劃”,該計劃首先關照孕產婦和兒童保健領域,給予“生命源頭”優先醫療救護,此舉一定程度上減少了醫療資源在大城市的扎堆兒現象,增加了農村基礎衛生設施,使農村基本實現小病不出村,看病不花錢。
經過5年的實踐,印度決心將更多人納入形式多樣的社會醫療保險之中,實現醫保領域的“農村包圍城市”,但出發點還是從保護城市弱勢群體做起,如在公立醫院增加免費治療項目等措施。2010年,當時的印度計劃委員會組織印度相關專家商議制定“印度全民醫療計劃”,其中關鍵一環是將醫療公共衛生服務的支出從占GDP的1%提高到2.5%,增加的經費先用于初級保健中心,并與二級和三級醫療服務系統相銜接。力爭實現公辦和私立醫院共同為人民提供基本衛生服務。
2012年世衛組織對各國公共衛生支出的統計顯示,印度私人衛生支出占總支出的69.7%,這意味著印度人看病花費的大約7成是自費。如何讓“自費”比例降低,讓每年因病返貧的印度人從目前的3600萬人逐漸減少,印度政府為此沒少下工夫,也設計出一些符合實際的醫保方案。鑒于印度非正規政府部門工作人員眾多,參保比例極低的現狀,印度近年推出三類“集體醫療保險”:即農業企業為簽約農戶集體投保、非政府組織為雇員集體投保以及非正規經濟產業工會的健康福利項目。這些具有團體參保性質的保險不僅對其成員的健康及收入起到保障作用,而且有助于加強社團的凝聚力。這些保險項目主要針對的是發病率較低但醫療費用較高的大病風險,一般報銷比例最高可達80%。
總體而言,印度政府的醫療救助導向是側重弱勢群體,即政府盡最大可能幫助窮人改善就醫條件,而將較富裕人群的就醫推向市場。盡管印度私立醫院收費較高,但對比世界發達地區的醫療費用,在印度就醫的性價比還是相當高的,這也是很多歐美患者不遠萬里來印度看病的重要原因。【環球時報駐印度特派記者 鄒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