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公”轉“民”引熱議 教育人士:未來是常態
中新網南京1月27日電 (盛捷)近日,南京部分知名公辦小學的名師陸續跳槽至民營培訓機構的事情,引起了社會的關注與熱議。對于這個現象,27日,不少教育界人士對此表示,之所以熱議是因為民辦教育還處于被歧視狀態,而教育人才流動將會成為常態。
近期不少中小學迎來了寒假,而在學期結束之際,南京一些公辦學校的老師,辭職去工作,而轉身進入民辦的教育培訓機構,其中不乏名師。
作為當事人之一的陸華山,曾是南京瑯琊路小學教研中心主任,他坦言,沒有以前的學校就沒有自己的榮譽的,之前在學校帶的是五十多個學生的班級,現在到了民辦教育機構,要教成百上千的學生,這可以讓多年積累的教學經驗更有用武之地,培養更多的學生,是體現教師的職業成就感。當然,民辦教育機構,也可以給自己更好的待遇。
對于名師的流失,南京市瑯琊路小學校長戚韻東在面對媒體時表示,對陸華山的離開很惋惜。“每個老師對學校來說都很重要,每個老師的成長當中,學校都付出了很多努力。”
十幾年前,讓公辦學校的名師放棄編制下海幾乎是天方夜譚。而今隨著民辦教育的蓬勃興起,漸漸有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考慮自己或許有另一種選擇,據樂靈教育的教學校長葛新飛透露,自培訓學校創辦以來,來創業的,從公辦學校來的老師有數十位。
“以后這樣的人才流動將會是常態化。”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熱議,是因為民辦教育還是處于被歧視的地位,而民辦教育與公辦教育共同發展與健康發展可以為民眾提供多元化的選擇,從而實現公平教育。
無獨有偶,南京曉莊學院教師教育學院副院長袁宗金也認為,教育人才流動目前僅是開始。“教師使用了選擇權,會對教育環境帶來變化,包括教學管理改革等多種方面都會有沖擊,刺激學校管理水平的提高。目前流動人才的數量還不是很多,未來還會有一部分人才在不同體制及學校間流動。”
不少教育人士也紛紛表示,公辦教育和民辦教育都屬于教育大體系。未來,公辦教育將提供普遍教育保障,民辦教育會提供優質個性化需求,民辦教育是公辦教育的重要補充,是一種趨勢。
當然,教育人才流動同時,其實也有助于學校教學管理的變革,“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人才流動后,學校也會去考慮在培養一名優秀教師的同時,如何留住一名教師。”袁宗金如是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