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房產中介騙走2200萬 5名嫌疑人被批捕
2014年9月,西山區經偵大隊聚集了60多名市民聯名報案:昆明恒慶房地產經紀有限公司負責人詐騙后卷款潛逃,這一消息引起昆明各界的廣泛關注。日前,記者從西山區檢察院獲悉,在這起合同詐騙案中,昆明共有135人被騙,涉及金額2200萬元,目前,恒慶公司5名嫌疑人已被西山檢察院依法批捕。
騙局 交了錢回遷房可辦理過戶
“只要先交納了定金及購房款15%的首付款證明有購買實力,我們就能在55個工作日內幫助購房者辦理好某回遷房貸款及過戶手續?!敝恍枰?5%的首付款證明購買實力回遷房就可過戶?在如此“劃算”的誘惑下,市民張女士于2014年7月與恒慶公司簽訂合同,購買昆明某樓盤109平方米的回遷房,并付給恒慶公司23萬元的首付款。
付完房款后,張女士一直在等待恒慶公司的業務辦結電話,然而一個月過去了,電話卻始終沒響過。業務辦理到哪一步了?是否能順利過戶?什么時候可以交房?心急的張女士主動打電話向恒慶公司了解情況,但得到的總是“現在領導不在”、“還正在辦理貸款”、“難度大”、“貸款業務就差最后一步了”等答復。
回遷房本身售價就低于商品房,是不是在辦理過戶上會比較困難,需要時間,如此考慮后,恒慶房產工作人員的搪塞理由便沒能引起張女士的重視。直到2014年9月份,接到業務員打來通知她報案的電話后,張女士才從“購房夢”中醒過來。
同年9月5日,張女士到西山區經偵大隊報案,在報案的10多分鐘里,60余名與她情況相似的購房者報案。
“恒慶公司曾對購房者做過承諾:無論是二手房、回遷房,不管有沒有房產證,都能幫助辦理銀行貸款及過戶,且收取的手續費很低。而前提就是要先交定金及購房款15%的首付款,以證明有購買實力?!卑讣修k檢察官介紹,以低價位誘惑,再利用讓百姓相信違規操作可以實現回遷房過戶,加上很多購房者對回遷房購買相關法律法規和流程并不了解,恒慶公司從而誘導購房者通過中介購買房子。
真相 意識到問題后反而擴大業務
2013年11月,嫌疑人李某某受寧夏興麟房地產營銷策劃有限公司(中國房地產組織機構總部)法人兼董事長吳秉麟及其他高管的指使,在昆明市西山區金碧路大德大廈12樓成立了一名叫昆明恒慶房地產經紀有限公司的房屋中介經營機構,隨后相繼在昆明四區開設了24家隸屬公司的房屋中介分公司,并大肆向社會招錄工作人員,在昆明從事二手房買賣中介業務。
“不僅在很多房產交易場所有企業信息,街上也有不少門面。很多受害人就是被恒慶公司這種‘大公司’的假象所騙,實際上,恒慶公司每個月開支130萬元左右,盈利在10萬元左右,入不敷出。”檢察官介紹,受害人在交納了定金及首付款后,公司并未按合同約定幫助受害人辦理銀行貸款及過戶手續,而是將所收取的資金用于公司日常開支及上交寧夏興麟房地產營銷策劃有限公司支配。
案發后,李某某、李某、白某某、左某某相繼到公安機關投案,隨后,王某某到呼和浩特市賽罕區公安分局投案。
“犯罪嫌疑人李某某等5人為了個人利益,在明知回遷房無法辦理貸款及過戶手續的情況下,開始對受害人進行詐騙?!皺z察官說,恒慶公司注冊登記后,業務開展、開分店陸續進行,尤其業務量以6、7、8月份最多,但正是6月份開始大量客戶發現無法辦理更名和銀行貸款而要求退款,公司高層已經意識到問題但此時并未及時采取措施、減少業務規模,反而大量開展業務、以后期所收款項填補前期漏洞,導致更多的受害人被騙。
本案中雖然5名嫌疑人在業務運營期間發現業務有問題,不僅沒有制止,反而進一步維系公司運營、擴大業務,放任了危害結果的發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目前,5名涉案人員已被西山區檢察院依法批準逮捕。
提示
小心中介誘簽免責條款
買房是大事,但因為大部分購房者都是首次置業,缺乏經驗,把一生心血投入后如何避免上當受騙?有哪些事項需要注意?
檢察官介紹,就拿該案來說,導致市民被騙的原因,一是恒慶公司以收取的手續費低為誘餌,并聲稱能夠幫助購房者買到二手房以及辦理貸款、過戶,誘導購房者;二是很多受害人被恒慶公司的外部包裝所蒙騙,認為公司擁有雄厚的實力,是正規公司。
市民在買房,特別有中介介入時,一定要謹慎,切不可因為低手續費貪圖便宜,在沒有充分考察中介公司的情況下,直接把錢打入對方賬戶。
購房時,中介公司往往會讓購房人簽訂許多文件,這些文件其實都是在規避中介公司的一些法定義務或減輕、免除中介公司的一些責任與風險,當購房人發生疑問時,中介公司一般都以這些文件沒有什么實際意義,不影響購房人的權利為由麻痹購房人,由于購房人對房屋買賣這項專業的交易活動及相關的法律法規不熟悉,基本都會簽字,因此要小心中介誘簽免責條款。
檢察官提醒,買房時要注意查看中介公司是否有合法資質;充分了解房屋建筑結構、區位、房屋歷史、權屬情況、共有情況等詳細信息;認真閱讀合同條款謹慎簽約,必要時咨詢律師;在付款時盡量選擇通過第三方資金監管方式進行;交易過程中強化風險意識及證據意識,注意收集發票、收據等相關材料,糾紛發生后要注意保存證據,比如錄音、視頻資料等。
記者 蔡靖妮 通訊員 曠莒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