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民族村寨“火”之殤
中新網劍河2月23日電 題:貴州民族村寨“火”之殤
記者 張一凡 張偉 蒲文思 黃蕾瑾
擁有17個世居少數民族的貴州,豐富的民族文化、精巧的民族建筑等被世人所關注。
依山而建、層巒疊嶂的木質傳統苗族吊腳樓讓游客贊嘆的同時,也成為貴州民眾心頭的揪心事。
在貴州,有30戶以上、50戶以上大小不等的連片木質村寨4000余個,更有400多個木質傳統村落已被列入國家傳統村落名錄。
眾多少數民族傳統村落里的建筑絕大多數為木質結構房屋,依山而建、鱗次櫛比,耐火等級低,居住密集無間距、無防火分隔,著火危險指數極高。
采訪中,記者曾多次聽到過“全國農村火災看貴州,貴州農村火災看黔東南”的民間說法,即是指在貴州黔東南地區,存在著大量由連片木質結構房屋組成的村寨,一旦發生火災,極易出現“火燒連營”的后果,這也成為當地政府工作的一個重要部分之一,而村寨里防火更是層層防患:村里建立了義務消防隊,由村支書擔任隊長,下設破拆、撲火等四個組;村中建立鳴鑼喊寨制度,每天都有人鳴鑼喊寨。
2月20日晚,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劍河縣溫泉村,一把大火又燒去了60余棟民房,約有120人受災。
截至目前,官方仍在核實火災發生的具體原因。溫泉村最先起火房屋的主人已被警方控制。
溫泉村地處劍河縣岑松鎮,因村附近有多處溫泉得名,該村共有589戶2000余人,村民散居在7個自然寨中,歐、劉、張、田等為主要姓氏,發生寨火的地方是當地的“上寨”。村寨位于山坡上,山勢較為陡峭,房屋以木質結構為主,當地民眾居住較為密集。此次火災損失不大的原因是,近年來,隨著溫泉資源的開發,原居住在內寨的部分群眾已移民搬遷。
貴州部分少數民族自古形成的居住習慣是造成火災損失的主要原因之一。貴州省黔東南州劍河縣副縣長龍國金告訴記者:“當地的居住地,歷史以來都是成片的木質結構;當時由于條件限制,建設時,消防的隔離、規劃,當時是沒有考慮的;再加上木房建成的時間久了,房屋風化過后,極易造成火災事故。”
這一觀點當地民眾也頗為認同,溫泉村受災村民劉軍里告訴記者:“房屋多是木質結構,而且密集,加上風一吹火就起來了。”
農村消防工作是貴州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劍河縣政府對溫泉村消防工作投入了不少精力,單從設施方面看,在劍河全縣都算是比較好的。在火災現場,消防水管、消防水池、消防栓等設施一應具全。甚至溫泉村建立了義務消防隊,每天還有人鳴鑼提示預防火災,定期入戶排查火災隱患。
但據多名參與救援的民眾反映,消防設施未發揮真正的作用,起火時消防栓內并未放出水來。
據了解,溫泉村昔日也曾發生火災,但在眾人合力撲救下未造成重大損失。65歲的老人田五告訴記者:“以前寨子里人多,一下子就能撲滅火災。現在村子里的青壯年都外出打工了。”
如今的“上寨”已成“空心村”。岑松鎮鎮長歐光遠告訴記者:“被燒毀的60棟房屋中,有30棟是已經移民搬遷的空房。”
記者走訪中發現,大多數受災的災民家中都要外出務工的人員,很多人為了省錢春節并未回家過年。76歲方布金老人的兒子歐生橋聽說家中發生了火災,才匆忙和妻子、兒子從廣東趕回老家。
生活水平越來越高的今天,貴州民族村寨里的用電急劇增加。家用電器的增多也成為消防安全隱患之一。
劍河縣副縣長龍國金說,我們現在的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了,用電量增加了,都是大功率的電器,容易引發事故。“溫泉村在2009年我們就實行了電改,2010年我們重新對原來的消防管網重新改造了,但是,因為我們這個木質結構木房和我們現在老百姓生活質量的提高,跟消防安全極不相稱,所以就容易發生火災事故。”
黔東南消防部門統計數據顯示,近10年來發生的火災分析發現,因日常生活不慎引發的火災占23.6%,因電器使用不當引發火災的占17.3%,一半以上的火災引燃點在廚房、火塘。
貴州上下也積極探索消防安全管理工作。近年來,貴州省先后出臺了《關于加強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的指導意見》等多項措施,按照“分類指導、分級管理,保護一批、改造一批、搬遷一批”的思路,對全省4229個連片木質村寨實施寨改、房改、灶改、水改、電改、路改“六改”工程,積極推進農村火災的防范治理。
談及未來的規劃,龍國金說,當地政府正積極通過寨改,在保護傳統村落元素上實行改造。
對于溫泉村未來的規劃,歐光遠表示,除了在生態移民、危房改造、農房統保等方面工作要積極推進外,溫泉村還將搞好村寨的建設規劃,這是防止農村火災的關鍵。“我們在規劃上強調要有消防通道,拉開消防距離,從根本上解決咱們苗寨的防火安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