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十四位法學專家掛職最高檢 研究與實踐融合
法學理論和司法實踐深度融合相互促進
十年十四位法學專家掛職最高檢
□ 本報記者 劉子陽
10年前,劉藝從中國人民大學畢業前往西南政法大學任教,10年后她回到北京,掛職最高人民檢察院民事行政檢察廳副廳長。
近日,最高檢迎來5位掛職法學專家,他們將分別掛任最高檢相關部門副廳長職務。和劉藝一起到最高檢掛職的還有清華大學教授黎宏、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張遠煌、劉榮軍和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劉品新。從教書育人到執法辦案,角色的轉變給他們帶來新挑戰。
研究與實踐融合
據了解,最高檢實施法學專家掛職制度已10年整。10年來,掛職專家積極投身司法實踐,積極參與檢察工作重大決策,承擔檢察理論、檢察改革和檢察實務研究,促進了法學研究與司法實踐深度融合。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首次明確提出“法治工作隊伍”概念,將法學教育、法學研究工作者納入法治工作隊伍范疇。同時,要求創新法治人才培養機制,健全政法部門和法學院校、法學研究機構人員雙向交流機制,實施高校和法治工作部門人員互聘計劃。
黎宏曾經在基層檢察機關掛職4年,從基層機關到最高檢掛職是一次全新的體驗。
黎宏說:“基層檢察院掛職面對的是具體個案,最高檢掛職考慮的是國家政策法律的制定和普遍適用。理論要經過實踐的檢驗,脫離了實踐教學和研究是言之無物的。”
劉榮軍與檢察機關的緣分同樣很深,大學畢業實習就在檢察機關,工作中與檢察機關的接觸也很密切。
劉榮軍說:“理論研究與司法實踐不可分割,此次掛職給我一次從內部觀察、學習的機會,我會做好檢察機關的參謀,為檢察機關的理論建設做出應有貢獻。”
法律運用是法學的活水之源,法學研究的意義也應當在實踐中加以檢驗。
劉藝是第一位從外地高校赴最高檢掛職的學者,她很慶幸能近距離觀察司法改革和了解檢察實務。她說,從事行政法研究教學多年,此次在民事行政檢察廳掛職,會讓她對民事檢察、刑事監督有更深的理解。
掛職不能搞虛的
長期研究犯罪預防工作的張遠煌認為,掛職不能搞虛的,要解決實際問題,將基層的聲音傳遞上來。
張遠煌介紹說,社會對于檢察機關職務犯罪預防的需求相當強烈,各地檢察機關亮點頗多,如河南檢察機關主動介入政府采購藥品,成本下降20余億元;甘肅等地檢察機關將惠農資金的發放情況全部上網,解決了惠農資金虛報、冒領問題。打擊和預防工作同樣重要,但相對于其他檢察業務,預防工作沒有具體法律支撐,在掛職期間他將努力推動預防立法。
加強對政府內部權力的制約,是強化對行政權力制約的重點。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對合理配置權力、推進檢察改革作出重要部署,要求強化對行政權力的制約和監督。
劉藝說,行政檢察監督工作改革意義重大,是一項艱巨任務。用公權力機關監督公權力,首先需要檢察機關有與被監督的行政機關相匹配的地位、人力、物力和財力。行政機關所管理的范圍廣泛,機關類型和人數眾多,檢察機關要建立起能與之抗衡的組織和職權實現監督功能顯然不現實。因此,行政檢察監督改革的重點應放在機制設計上。在機制設計上將敢于監督與善于監督相結合,以期讓行政檢察監督機制發揮“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劉藝建議,民行部門要在行政違法行為檢察監督的實踐中探索規律,積累經驗。這一過程中,檢察機關內部應整合公訴、預防、職偵、民行等部門的力量,把犯罪預防與行政違法行為監督結合起來,把公益訴訟推開來,優化力量,形成法律監督的新格局。
劉藝說,她將把接下來兩年的工作重心放在民事行政檢察上,協助民行部門完成司法改革任務、解決疑難問題,為行政檢察的拓展提供理論支撐,為行政檢察監督制度的建構貢獻力量。
近年來,劉品新的主要精力放在法學和信息技術的交叉研究上。他在調研中發現,科技強檢最大的障礙是業務和技術兩張皮,業務部門和技術部門相互抱怨。他認為,融合是大勢所趨,要將技術部門打造成檢察機關的戰略資源部隊,協助業務部門辦好案。
已形成規范化制度
2006年7月,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何家弘、中國政法大學教授趙旭東、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宋英輝3位法學專家被任命為最高檢瀆職侵權檢察廳副廳長、研究室副主任和民事行政檢察廳副廳長,成為最高檢歷史上第一批掛職專家。
據統計,自2006年起,共有14名法學專家先后在最高檢掛職,法學專家掛職最高檢已經形成規范化制度。
2009年,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選任法學專家、學者到檢察機關掛職”被首次寫進最高檢工作報告。同年6月,最高檢公布第二批法學專家掛職名單,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院教授李希慧、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張明楷、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湯維建3位法學專家名列其中。
2013年5月,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周光權、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院長曲新久、清華大學法學院副院長張建偉3位法學家成為第3批掛職人員,他們分別擔任最高檢公訴廳副廳長、偵查監督廳副廳長、瀆職侵權檢察廳副廳長。
曲新久說:“過去是從外部研究的角度看問題,檢察機關的掛職經歷給我提供了內部視角,對很多理論問題的理解更加透徹,讓我受益匪淺。”
本報北京5月20日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