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部《指揮與控制學科發展報告》在京發布
中國首部《2014—2015指揮與控制學科發展報告》6日在北京發布。報告面向國家戰略需求和學科發展前沿,總結了近年來的研究成果,并就此領域提出發展建議。
指揮與控制學科興起于20世紀70年代,是綜合運用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等高新技術,通過情報收集、信息處理、分析決策、指令編制和傳遞、指令執行與全程監控等過程,對群體性社會活動進行快速協調、調度、指揮、控制的學科。
這部報告由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負責編寫,已于2016年4月由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正式出版。在6日舉行的發布會暨第二屆智能指揮與控制論壇上,報告編寫組副組長、南京大學教授周獻中介紹了報告的主要內容。
報告指,指揮與控制學科的一個特征就是“軍民共用”,即不僅適用于作戰指揮,還適用于一切非戰斗軍事行動,或者是有組織、有目的的群體性活動,例如搶險救災、應急處置、消防指揮、交通管理、航空管制、生產調度、公共事務管理等。
眼下,中國南方洪澇災害備受關注。參與編寫報告的專家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說,應急救援指揮與控制通常由風險評估與預防、監督監控預警、應急處置與救援和綜合保障四部分構成。
報告稱,“預防為主”是減輕災害最重要的措施及基本原則,監測監控預警是突發事件防治的重要環節,如果在突發事件發生前作出科學的預測并及時發出預警信息,可以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報告指出,由中國氣象局牽頭承建的國家突發公共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已于2012年建成并投入運行。中國若干單一風險源監測、單一事件和災害測試預警技術接近國際先進水平,但總體與領先國家水平還有一定差距。特別是在多災種綜合及跨領域預測預警技術剛剛起步。
報告建議,應盡快推動建立扎根基層、一體化國家應急救援指揮與控制系統,建立國家級應急救援指揮與控制研究實驗基地、加速相關關鍵技術研發,還應加快制定相關標準并加強國際合作。
同日召開的第二屆智能指揮與控制論壇上,圍繞“智能無人機作戰前沿技術”這一主題,空軍工程大學教授黃長強所作《從“阿法狗”到“阿法鷹”,淺談無人作戰飛機智能自主作戰技術》的學術報告引起不少觀眾的興趣。來自國防科技大學的劉忠教授和邱曉剛教授也做了學術報告。
本場活動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指導、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主辦。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理事長戴浩主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