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鐘人周偉和:不求發(fā)達但求精準
文/廣州日報記者楊洋
“低頭只顧時分準,晃眼又是星斗移。”廣州荔灣龍津中路上,有一家店鋪門口掛著這副對聯(lián),透露著一種小自在。店內是一張小小的修理鐘表的柜臺,靠墻的玻璃柜內擺放著來自各個國家和年代的古董鐘,比如“法國股東銅花鎏金瓷面鐘”、“德國全銅400天皇室座鐘”和“瑞士積家空氣鐘”……
修鐘師傅周偉和說,許多人不知道,修鐘修表要來龍津路,這里是廣州鐘表店的集中地,這家店已經(jīng)開了半個世紀。周偉和本人更為人熟知的稱號是“一代鐘師”,這稱號乍一聽總有些狂傲,不過被街坊稱呼慣了,他倒也安之若素:“如果有人不服氣,找上門來,我倒可以多結交一個同好,何樂而不為。”
拆鐘裝不回去激起斗志
從十幾歲開始,周偉和就成了別人口中的“小師傅”。父親制作手表指針等零件的時候,他一邊看一邊學,很快就掌握了制作零件的技能。
當時,周偉和家里最貴的家具之一就是一座掛鐘。這座掛鐘價值200塊大洋,而那時父親的工資只有5個大洋/月。好奇心的驅使之下,他把鐘拆了,卻裝不回去!這讓他的父親大發(fā)雷霆,然后只好花錢請人把鐘修好。這給周偉和留下了“陰影”,更燃起了他的斗志,他說:“我不相信我搞不好。”
為了謀生,周偉和開了一間五金廠,業(yè)余時間琢磨鐘,漸漸地,他修鐘的本領在愛鐘人的圈子里有了名氣。通過修鐘,他發(fā)現(xiàn)還有這么多人喜歡甚至癡迷古董鐘。退休后,周偉和與一家鐘表店合作,對外承接修鐘的業(yè)務。他說:“店鋪只是一個窗口,讓我認識到更多的愛鐘人。”
自費為魯迅紀念館造鐘
吃飯、睡覺、做鐘,周偉和說,他這輩子最大的愛好就是鐘。現(xiàn)在,周偉和經(jīng)常凌晨4時就起來修鐘,那是他最享受的時候。“老人家不用睡那么多覺啦,早上起來很安靜,最適合修鐘了。”
最近,周偉和和一座近2米高的大鐘較上了勁,他要為位于文明路的魯迅紀念館造一座鐘。魯迅紀念館所在地是一幢鐘樓,但標志性的時鐘卻在戰(zhàn)爭中損壞。
為此,周偉和決定無條件免費為鐘樓還原一座古鐘,在今年11月紀念館重新開館之前完成。據(jù)他初步估計,這將耗費10萬元。修鐘超過50年的周偉和第一次自己設計和制造一座鐘,他說,不想始終只做一個“修鐘匠”,還想做一個真正的“鐘匠”。
自評工作就像“破棉襖”
最近,周偉和找到了一個樸實的年輕人。這個年輕人符合他找徒弟的標準:“人品好、不貪錢、一心一意。”
在周偉和看來,要入這一行,首先不能想著賺錢,其次是要耐得住寂寞。“修一個鐘可能就收1000~1500元,通常要10天時間才能修好。”周偉和說,照這樣算,靠修鐘是不可能發(fā)達的。另一方面,幾十年做一個工作,容易沒有新鮮感,甚至可以說是索然無味,這也是一大考驗。
周偉和形容自己的工作就像一件“破棉襖”,可以保暖,可以謀生,但想要光鮮亮麗就不能保證了。這也是他理解的工匠精神,忍受寂寞、習慣枯燥,數(shù)十年如一日鉆研,不求發(fā)達、但求精深。
周偉和對行業(yè)前景很有信心,他說:“鐘需要正常運轉起來,不動的話就沒有意義,要動就要有保養(yǎng)有維修。世界上這么多鐘需要維護,所以永遠都需要人來干。”周偉和表示自己愿義務維修保養(yǎng)國內名勝古跡的時鐘,這些鐘大多數(shù)是進口鐘,保養(yǎng)單位常常要請外國師傅維修。這讓他覺得多此一舉,他說:“有我在,修鐘不用錢,要讓人知道國內也有好的修鐘師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