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駐英大使:南海仲裁開“惡例” 給地區形勢火上澆油
2016年7月19日,中國駐英國大使劉曉明在使館就所謂南海仲裁庭裁決結果舉行中外記者會,全面闡述了中方對菲律賓南海仲裁案仲裁庭所謂裁決結果的嚴正立場,揭露仲裁案的非法實質和所謂南海緊張局勢的根本原因,表明了中方堅持在尊重歷史事實的基礎上,依據國際法,通過與南海當事方談判協商、和平解決有關爭議的立場。
7月20日,英國《金融時報》、《每日電訊報》以及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中國日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中國網等媒體進行了廣泛報道。
劉大使回答中外記者實錄如下:
《中國日報》記者
:我們注意到,習近平主席表示中國致力于通過直接談判解決有關爭議,但他同時表示,中國在南海的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在任何情況下不受所謂菲律賓南海仲裁案裁決的影響。請問,中國愿在哪些領域開展談判?
劉大使
:習主席闡述的是中國一貫的政策立場。在南海問題上,中方的立場是明確的、一貫的。我們對包括南沙群島在內的南海諸島擁有主權,同時我們也注意到存在爭議,因此我們主張將爭議擱置起來,著手共同開發。中方有12個字:“主權在我,擱置爭議,共同開發”。中國不會就主權問題進行談判,但我們意識到爭議的存在,始終堅持通過談判協商和平解決爭議。
新華社記者
:我的問題是關于英國外交部前副法律顧問霍默斯雷發表的一份法律研究報告。他在報告中指出,仲裁庭的觀點“不能令人信服”,仲裁庭的裁決“將撼動國際關系的整體穩定”,因為該裁決允許菲律賓放棄其在正式法律文件,如《南海各方行為宣言》中的立場。你能談談對霍默斯雷觀點的看法嗎?你認為他的觀點準確嗎?
劉大使
:我同意這個觀點。中方堅決反對仲裁庭的裁決,該裁決開了一個“惡例”。有人認為裁決書是廢紙一張,也有人認為應當束之高閣。我是學國際法的,我看這份判決只能作為國際法教學的反面教材,作為“惡例”收錄到歷史書里。這份裁決在多個方面違反了國際法。首先,它違反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宗旨。《公約》旨在維護國際海洋和國家間關系的和平與穩定。但仲裁庭不但背離《公約》的宗旨,還加劇了國家間的緊張關系。仲裁庭不僅否定了談判解決的外交渠道,而且否定了《南海各方行為宣言》的法律地位,而《南海各方行為宣言》是中國和東盟十國達成的一份莊嚴的官方文件。因此這份裁決根本不能達到和平解決爭議的目的。相反,它給相關國家間的緊張關系火上澆油,給地區形勢火上澆油。正如我在開場白中所說,中方不承認、不接受裁決,裁決沒有拘束力。沒有一個國家會把這份裁決當真,任何國家都不應在所謂裁決的基礎上提出新的主張。裁決是非法的,沒有任何法律地位。如果有人在裁決基礎上提出新的主張,這將導致新的違法行為,將進一步損害地區和平與穩定。
普羅派樂衛視記者
:我來自普羅派樂衛視。你認為,菲律賓新一屆政府是否暗示中菲關系將轉圜?
劉大使
:我們當然期望如此。杜特爾特總統就職后,我們聽到了一些積極的表態,比如他希望中菲雙邊關系保持友好,希望中菲能通過雙邊談判解決有關爭議等。事實上,這也是我們多年來一直努力的方向。因此中方從一開始就強烈反對這個強加的仲裁。我們認為仲裁無助于問題的解決,只有談判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出路。我們愿意同菲律賓新一屆政府開展合作,也期待菲律賓新政府能夠采取進一步的行動。中國有句老話叫作“聽其言,觀其行”。我們希望通過對話協商妥善處理分歧,使兩國關系回到正確的軌道上。中菲兩國作為隔海相望的近鄰,有著上千年友好交往歷史,我們深信這些爭議不應影響兩國保持友好關系,也希望杜特爾特總統領導的新一屆政府為中菲關系帶來新的氣象。
《金融時報》記者
:我希望能請你解釋一個關于仲裁庭的問題。據我所知,中方反對該仲裁庭主要有兩項理由:第一,仲裁應由當事國雙方同意后才能提出;第二,仲裁庭對菲律賓提出的仲裁事項沒有管轄權。但是《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有兩項條款似乎與中方上述立場相悖。一是公約第286條指出,事關公約的解釋或適用問題可由任意爭端一方提出仲裁,無需雙方共同提出。二是《公約》第288條指出,仲裁庭自己有權決定是否有管轄權。請問中方對此有何看法?
劉大使
:關于《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288條和286條,中方有不同解讀。中方反對仲裁庭的理由不僅限于你提到的兩項。我希望你能認真研讀《中國政府關于在南海的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的聲明》、《中國外交部關于應菲律賓共和國請求建立的南海仲裁庭所作裁決的聲明》、《中國堅持通過談判解決中國與菲律賓在南海的有關爭議白皮書》。我認為菲律賓南海仲裁案至少從八個方面違反了國際法。
第一,它違反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對領土主權爭端沒有管轄權的規定。盡管南海仲裁案被菲律賓精心包裝成一個關于解釋公約的技術性案件,但其實質是關于領土主權爭端。從仲裁庭的裁決過程和結果看,任何人都能得出結論,此案事關中國在南海領土主權。
第二,它違反了中國作出的排除性聲明。中國早已聲明將有關海洋劃界、歷史性海灣和歷史性權利、軍事和執法等活動排除出《公約》強制爭端解決程序,其他30多個國家也作出了類似聲明。這些排除性聲明被視為是《公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仲裁庭裁決顯然與海洋劃界有關。這一裁決證明仲裁庭肆意擴權,侵犯了中國根據排除性聲明所享有的合法權益。《公約》締約國之所以作出排除性聲明,是因為預見到各國有可能就海洋劃界問題產生爭端。如果此類聲明被拒絕,將會構成不良先例,造成嚴重后果。今天是中國,試問明天會是哪個國家?
第三,它違背了中國與菲律賓達成的雙邊協議。菲律賓已與中國就如何通過外交談判解決爭端達成了一系列協議,包括雙邊簽署的文件、宣言和協議。
第四,它違背了中國與東盟國家簽署的《南海各方行為宣言》。該宣言是國際法的一部分,各方承諾通過友好磋商和談判,維護南海地區和平穩定。宣言的作用十分重要,一直為中國和東盟國家所尊重并遵守。
第五,仲裁旨在否定中國對南海有關島礁的主權,否定中國包括斷續線在內的歷史性權利,挑戰了《聯合國憲章》關于維護國家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的基本準則,因此嚴重違反了國際法。
第六,仲裁庭曲解《公約》第286條,非法受理菲律賓單方提出的仲裁案,卻否定了中國作為《公約》締約國自主選擇爭端解決方式的權利。
第七,仲裁庭對《公約》斷章取義,破壞了《公約》的完整性和嚴肅性,樹立了“壞典型”。
第八,仲裁背離了《海洋法公約》促進爭端和平解決的初衷。相反,它加劇了地區局勢緊張。
回到你剛才所提的兩個條款。仲裁庭雖然可以自行對管轄權作出解釋,但并不意味著它可以不顧事實亂作解釋。南海仲裁案仲裁庭只看到《公約》賦予的權利,卻看不到應當履行的義務,包括對《公約》管轄權的尊重,對中國就海洋劃界所作排除性聲明的尊重,對中國主張通過雙邊外交談判解決爭議的立場及為之做出努力的尊重,對中國與東盟十國達成的《南海各方行為宣言》的尊重,等等。所以,在管轄權問題上,仲裁庭沒有絕對權力,更沒有不履行《公約》規定義務的權力。
《人民日報》記者
:我有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仲裁案對中菲關系有何影響?今后中菲關系將如何發展?第二個問題是,就我們所知,過去許多個世紀,甚至在過去數十年,南海是非常和平、安寧的海域。但如今南海局勢越來越復雜,成為越來越受關注的熱點。你認為其原因是什么?
劉大使
:首先,仲裁結果不會對中國在南海的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產生任何影響,也沒有任何拘束力,它是非法的,不能作為未來談判的基礎。如果菲律賓同意我們的意見,我想我們可以很快恢復雙邊談判。如果菲律賓將裁決作為談判的基礎,那是行不通的。
我希望地區國家站在中國的一邊。已經有一些國家表示支持中國的立場,一些國家對裁決所產生的后果表示擔憂。怎樣做最符合中國和東盟國家的利益?怎樣做最有利于該地區的和平與穩定?我希望中國和東盟國家能夠達成共識。我們注意到菲律賓新政府的一些積極表態,但還不清楚他們就裁決結果持什么立場。可以明確的是,我們不會執行這個裁決。希望有關方面不要借所謂仲裁結果采取進一步的非法行動,使本已緊張的局勢進一步升級。那是我們所不想看到的。
關于第二個問題,在上世紀70年代前,沒有人對中國南海主權提出挑戰。斷續線受到普遍承認,美國、英國、法國、前蘇聯和許多其他國家印制的官方地圖都標明了斷續線。隨著70年代南海發現了石油和天然氣,一些地區國家趁機非法侵占南海島礁。我們就這些非法侵占問題向有關國家提出了強烈抗議。但不幸的是,當時中國正在進行“文化大革命”,因為內亂,中國無暇顧及維護對這些島嶼的主權。
最近幾年南海發生的事,和美國所謂的亞太再平衡戰略有關。盡管我們和菲律賓、越南、馬來西亞等一些鄰國之間存在一些問題,但我們之間仍然保持著雙邊溝通的渠道。中國和越南完成了北部灣海上劃界。我們與包括菲律賓在內的地區國家簽署三方聯合海洋地震工作協議。但美國所謂的亞太再平衡戰略提出后,這些項目中斷了。有美國撐腰,這些國家更大膽地向中國提出挑戰。現在美國不再滿足于幕后操縱,而是跳到臺前,派出戰艦和飛機到中國南沙群島有關島礁鄰近海、空域抵近偵察,挑戰中國的主權。這些行為造成了局勢緊張。我們希望南海消除緊張局勢,希望和美國在內的有關國家一道努力,使南海成為和平之海、合作之海、友誼之海。這是中國國家領導人一再強調和重申的,是中國對該地區和平與穩定的承諾。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記者
:海牙仲裁庭是《公約》框架下設的法律機構。中國宣稱“不接受”,“不承認”該仲裁庭裁決,你做何解釋?中國“不接受”、“不承認”仲裁庭裁決,究竟意味著什么?是否意味著中國將不會就此做出任何反應?
劉大使
:首先,我要糾正一下這個仲裁庭的性質。該仲裁庭不是國際法院的一部分,與聯合國沒有關系,甚至也與常設仲裁法院(PCA)關系不大。該仲裁庭是應菲律賓政府請求為本次仲裁案臨時組建的,據我所知,它與常設仲裁法院唯一的關系,就是使用了后者的場地,并且借用了其秘書處的一些人員,僅此而已。它的法律基礎十分薄弱。
我愿進一步介紹一下這個仲裁庭的組成。這個仲裁庭由5名仲裁員組成,除了菲律賓自己指定的仲裁員外,其他4名仲裁員都是由國際海洋法法庭時任庭長、日本籍法官柳井俊二先生指定的,此人曾任日本駐美國大使。我對其政治動機非常懷疑。他是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政策顧問,在協助安倍修改和平憲法、解禁集體自衛權、挑戰二戰后國際秩序等方面起了很大作用。我認為本次仲裁案為他再次挑戰戰后國際秩序提供了新的機會。
中國擁有南海諸島主權的歷史可追溯至2000多年前。日本在二戰期間曾非法侵占中國南海諸島。二戰結束后,日本根據《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的規定,將其歸還中國。如果任由該仲裁庭否定《南海各方行為宣言》,這將鼓勵其他南海國家爭相效仿,并引發一系列類似事件。或許終有一天,他們會宣布《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也沒有法律依據。我不知道屆時事態將如何演變。
根據《開羅宣言》,日本必須歸還所竊取的所有中國領土和島嶼,其中包括南海諸島。事實上,當年中國政府的軍隊正是乘坐美國軍艦收復了南海諸島。仲裁庭此次試圖將中國南沙群島太平島定性為“巖礁”而不是“島”,暴露出其提起仲裁的目的是企圖否定中國對南沙群島的主權及相關海洋權益,這是違反國際法的,完全不能接受的,受到了臺灣海峽兩岸中國同胞的一致強烈譴責。
中國不參與南海仲裁,是因為從第一天起,我們就堅信這是一場政治鬧劇。只要你對仲裁庭的組成及其仲裁背后的政治動機有所了解,就會立即判斷出其結果會是什么。我們清楚這場鬧劇不會有任何結果,自然也沒有興趣參與其中。仲裁庭的裁決沒有法律拘束力,中國決不會接受該仲裁裁決,并且希望其他國家不會執行所謂的裁決。你怎么能指望如此毫無公信力、不具合法性的仲裁庭,能做出有公信力的裁決?如果該裁決得到執行,勢將對地區形勢造成進一步破壞。
《每日電訊報》記者
:許多不是南海爭端當事方的人士指出,中國是在有選擇性地遵守國際法。中國聲稱將和平崛起,中國既然能遵守其它領域的國際法,是否在南海問題上也應遵守國際法?有觀點認為是美國鼓勵菲律賓提出南海仲裁案,你如何看待美國在南海爭端中扮演的角色?
劉大使
:我不同意你關于中國有選擇性地遵守國際法的看法。中方立場有堅實的法律基礎。正如我剛才談到,南海仲裁庭在八個方面違反了國際法。而中國完全遵守《公約》規定。中國堅定遵守雙邊達成的協議,包括中菲之間曾達成的協議。中國同樣致力于遵守與東盟國家達成的《南海各方行為宣言》。中國嚴格遵守國際法,依照國際法行事。國際法的基礎之一是《聯合國憲章》,中國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肩負維護憲章的重要責任。這是毫無疑問的。
關于美國,我認為應給美國在南海問題上的所作所為劃上一個“大問號”。首先,美國迄未批準《公約》,不斷違反《公約》的條款,但卻自詡為所謂的《公約》“守護者”。如果美國真的如此熱愛《公約》,為什么不立即批準《公約》?這是因為美國擔心《公約》可能會妨礙他們所謂“航行和飛越自由”。美國要的是完全不受國際法限制為所欲為的權利。其次,南海仲裁案完全是政治操縱的產物。這是美國戰略的一部分。一方面,美國不斷派軍艦和軍機抵近中國領土。另一方面,美國希望利用針對中國的南海仲裁案,借此在外交上侮辱中國,損害中國的國際形象,并為挑戰中國主權尋找法律基礎。但美國的上述圖謀是注定會失敗的,因為其所作所為從一開始就沒有法律基礎,而南海仲裁案已完全演變成為一場政治鬧劇。迄今為止,我們沒有聽到多少國家支持仲裁庭的裁決,與此相反,已有70多個國家、290個政黨和組織表達了支持中國通過外交談判解決爭端的立場。我們希望仲裁案結束后,常識和理性終將占據上風。相關沿岸國能夠重返談判桌,接受中國提出的“擱置爭議、共同開發”倡議,進行認真嚴肅的外交談判。這樣做符合有關各方的共同利益。中國希望美方能切實尊重中方的關切和權利。美國在亞太地區有利益,但是不能為維護自身利益而損害他國的正當合法權益。中國和鄰國在南海地區是命運共同體。中國最不希望看到南海地區動蕩。南海是重要的國際航運航道,中國將繼續確保該地區的和平穩定,并維護航行及飛越自由。
《歐洲時報》記者
:有人認為南海爭端是中國歷史性權利與美國基于規則的國際秩序觀之間的沖突。你如何看待這個問題?你認為爭端是否將長期化?你提到談判是解決爭端的唯一途徑。中方是否已經開始這方面的準備?
劉大使
:首先回答你的第一個問題,我們談歷史性權利,這是中方在長期歷史過程中形成的。有人稱,中方已經拋棄了“韜光養晦”的戰略,不再單純關注經濟發展,正在謀求更多權力。這種看法是不正確的。我們捍衛的是中方自古以來擁有的領土主權。斷續線是1948年中國政府正式公布的,并且得到國際社會的承認,不是創設新的權利。直到南海地區發現了資源才引發一些國家競相侵占中國的島礁。中國過去沒有,現在和將來也不會尋求屬于自己的領土主權以外的東西。正如我在接受路透社采訪中指出的,別人的領土,我們一寸都不要。我們對別人的領土不感興趣,但我們珍視、捍衛自己的領土。中國曾經失去很多領土,當時中國積貧積弱,遭受外強入侵,被迫接受割地賠款等不平等條約。所以,捍衛國家主權權益是中國生而俱來的基因決定的。我們希望國際社會能尊重中國擁有的歷史性權利。
上世紀70年代以前,美國是承認中方歷史性權利的,許多歷史、法律和國際法文件均對此予以確認。但是,現在情況變了。他們有新的盟友,新的利益。我曾在《世界郵報》撰文談到,“超級大國歷來是來了又走,走了又來。”菲律賓應當知道,鄰國比超級大國更重要。鄰國無法選擇,必須相處。
中國無意挑戰美國的地位,但也不能接受不平等的國際秩序。中國尊重現有國際秩序,中國也是這一秩序的受益者。中國多次重申愿與國際社會合作,共同維護戰后國際秩序。我們無意改變現有秩序,無意重起爐灶。但今天世界發生了很大變化,需要與時俱進,需要改革過時的國際秩序,特別是要適應發展中國家的需求。中國也是發展中國家的一員。
習近平主席指出,寬廣的太平洋有足夠空間容納中美兩個大國。我們希望中美攜手合作,而不是走向對抗。我們希望美國認識到中國無意挑戰其地位。我們承認,美國雖然不是域內國家,但在地區擁有經濟和安全利益。我們尊重美國的利益,也希望美國尊重中國的利益。中美兩個太平洋大國可以攜手合作,共同維護地區和平與穩定。
謝謝各位出席今天的記者會。我們下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