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鐵“熄火”發致歉信 當遲到證明老板認嗎?
7月25日早上,一大撥成都上班族集體遲到了!原因是他們都趕了成都地鐵1號線。
華西都市報記者從成都地鐵運營有限公司獲悉,7月25日早上8時25分,成都地鐵1號線站內突發供電故障,導致列車發車間隔延長,多列車輛臨時停車并啟動車內應急照明。8時49分,故障排除,地鐵恢復正常運行。
與此同時,成都地鐵首次全城發放“致歉信”,上班遲到的市民可在各個地鐵站領取,作為向單位提供“有因遲到”的證明。此外,在故障期間購買的車票,可以退票。
突發故障
地鐵停電,車廂變“蒸籠”
和往常一樣,早上8點15分左右,楊先生走到倪家橋站坐地鐵上班。“我看到很多人在排隊,安檢人員不準人進去。”楊先生告訴記者,安檢人員告訴他,地鐵暫時可以北上,但不能南下。由于每天搭乘地鐵上下班,楊先生對地鐵很信賴,于是決定再等待一會兒。
在排隊約7分鐘后,他順著人潮擠到了地鐵站里。一輛北上的地鐵到站,他趕緊走上去。但讓他疑惑的是,地鐵不斷開關門,但就是沒有開動的跡象。車上不斷廣播“臨時停車,請乘客不要隨意動車上的裝置”的提示。這時候,有性子急的乘客耐不住了,楊先生看到,不斷有乘客往地鐵站外走,改坐公交車或打車去了。
8點30分剛過,一輛從北往南的地鐵先通了,看似這列地鐵開動有望了!那些往外走的乘客又開始“動搖”了。腳步前后移動,是走是留難以抉擇。楊先生告訴記者,他看到有一些往外走的乘客又回來了,一臉茫然的樣子。
8點40分左右,各種打電話請假的聲音在地鐵里此起彼伏。與此同時,微博上也炸開了鍋。網友“鬧鬧ZHL”說:“成都地鐵一號線不斷停電來電,到了華西壩就徹底壞掉。沒有空調沒有網絡,啟動了蒸籠模式,一大幫趕早班的年輕人開始崩潰,周一的早晨注定遲到。”
網友“雷曦”也被突如其來的故障嚇了一跳,她被關在車廂里五分鐘,“車廂沒空調,一股悶熱,氣味又很難聞。”她稱在開了車門后,立馬出了站。
官方回應
成都地鐵1號線突發供電故障
地鐵為何會突然出現故障?成都地鐵運營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徐安雄告訴記者,成都地鐵1號線的突然“罷工”是由于供電設備故障造成的。本次故障導致升仙湖至火車南站上行區間接觸網失電,列車發車間隔延長,多列車輛臨時停車并啟動車內應急照明。
“供電故障會導致列車失電,影響列車的運行。但是失電不是意味著地鐵失控了。”徐安雄說,地鐵的通訊系統、調度系統、信號系統都可以正常運作。比如調度指揮是按照正常的方式在運作,安全方面不會受到影響。
在故障發生后,成都地鐵馬上啟動了應急預案。在派專人到現場進行搶修的同時,啟動了客流控制,其中在1、2號線換乘站天府廣場站,1、4號線換乘站騾馬市站采取越站不停車措施,減少換乘站的客流滯留。
8時49分,在地鐵“熄火”約25分鐘后,故障排除,恢復正常運行。
致歉市民
成都地鐵首次向全城致歉
由于地鐵故障,不少市民上班遲到了。昨天,成都地鐵因站內停電故障,給出行受阻市民寫了一份致歉信,市民可以于10日內到成都地鐵全線任何車站領取,最重要的是,這份致歉信可以作為“有因遲到”證明,讓遲到的上班族不會因此受罰。
楊先生遲到了15分鐘,到辦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到人力資源部說明情況,但是公司認不認這個致歉信呢?楊先生一天都處于忐忑之中,直到快下晚班的時候,人力專員告訴他可以憑這個致歉信免于遲到的扣款,楊先生懸著的心才放了下來。
據悉,這已不是成都地鐵第一次寫致歉信,卻是第一次大規模地向全城發放致歉信。
徐安雄說,按照成都地鐵運營公司的相關規定,由于地鐵運營原因造成晚點10分鐘或以上的,地鐵將為乘客提供致歉信。
與此同時,受事件影響的購票乘客還可以辦理退票。乘客憑可證明于故障期間出行的票卡,如單程票、天府通卡等,可到車站辦理退票業務。
焦點
地鐵致歉信單位認不認
律師:可以算作遲到證明
成都地鐵的致歉信可以作為“有因遲到”的證明嗎?會被單位認可嗎?對此,超躍律師事務所的陳前律師認為,從嚴格意義上說,地鐵晚點不算做不可抗力因素。但是地鐵不同于普通交通工具,準時性更高。不像坐公交車或打車,可能預見到堵車等情況,需要預留更多時間。因此,他認為,地鐵公司的致歉信可以作為一種遲到證明,應會得到絕大部分公司、企業認可,令遲到者免于處罰。
鏈接
地鐵車廂內失電怎么辦?
當地鐵發生供電故障時,應急照明將立即開啟,保證車廂內基本照明,只有在極端故障下,地鐵車廂內的正常照明才會丟失。那么,發生這類故障時,正在地鐵車廂內的我們該怎么辦呢?
1 不要驚慌,不要在車廂內四處奔跑,不要隨意觸碰車內設施;
2 仔細聽取車廂內語音廣播信息,了解故障真實情況;
3 關注“@成都地鐵”、“@成都地鐵運營”官方微博,掌握故障處置動態信息;
4 在工作人員的指引下,耐心等候或有序下車,選擇其他交通工具出行;
5 乘客之間相互幫助;
6 如在車廂內發生眩暈等身體不適情況,應通過車廂內緊急報警裝置與列車司機取得聯系,或直接呼叫列車巡檢員,尋求幫助。
本組稿件采寫華西都市報記者劉秋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