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奇跡:震后10年 80萬人新住房人均10平米
原標題:從廢墟上開始的瑰麗翱翔
有一個著名的命題: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是的,即便你遭受到它慘痛的傷害,你依然是它的一部分。在紀念大地震40周年之際,由唐山市承辦的“2016年世界園藝博覽會”,用其鮮明的主題,解釋和展示著唐山人的胸懷與眼光:“都市與自然·鳳凰涅槃”。
1978年,新唐山建設拉開序幕,對于一片殘壁瓦礫的唐山來說,“居者有其屋”已經是一個很高的復建標準了,但前來視察的鄧小平同志卻在這里提出“城市現代化”的觀點。何謂現代化,他說得很具體:“新唐山的建筑要美觀一點,多姿多彩,不要千篇一律……總之,你們建設新唐山,要規劃好。”
廣廈萬間立唐山!只有經歷過那場災難的人才知道這一切是多么的可貴——震后僅10年,在全國人均住房面積只有5平方米時,80萬唐山人就住上了人均10平方米、衛廚俱備的新住房。
令唐山人刻骨銘心的是這樣的數字——地震中90%的人員傷亡是因為建筑物的倒塌所致,因此,這里的住房全部是按照8度設防功能進行設計……
面對新生的唐山,1990年,聯合國將“人居榮譽獎”頒發給唐山,獲獎理由——“科學而熱忱地解決住房、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的杰出典范”。
這是中國第一個獲此殊榮的城市,是重建唐山的一個標志性榮譽。但是,重返歷史我們不難發現,當時解決的只是住房,而離重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活環境的目標,還相距很遠。
人類在自然災害中體現出的最重要的價值就是相互協助、共同生存的群體精神。這種群體精神在災難中表現為攜手抗險、舍命相救,在平時則表現為犧牲個體、顧全大局。
為了新唐山建設需要做出犧牲的事例不勝枚舉,甚至有兩個被喻為“中國民族工業的搖籃”的企業也停止了搖擺,百年風云成為靜止的風景——
建于1878年的開灤煤礦堪稱中國近代工業的“活化石”,創造過中國近代工業的多個第一。今天,為了實現資源型城市的轉型,煤礦變身成為國家礦山公園,用文化品牌銘留下歷史記憶。
1889年,唐山“啟新洋灰公司”生產出中國第一桶水泥——“馬牌水泥”。為了給城市創造良好的生存環境,2008年正式停產并拆除,只留下了中國第一個“水泥博物館”記載著民族工業的百年滄桑……
有難以割舍的情懷,有最為堅忍的奉獻,唐山人以生態治理來修復地震創傷的決心與成果驚艷于世、撼動人心,用世園會的成功申辦,告慰著24萬遇難者。
據說全國有近千座山峰名曰鳳凰山,而唐山之鳳凰豈甘鳴于山林。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戰略的推進,這只完成了華麗轉身的鳳凰,正面向環渤海灣、面向蔚藍色的太平洋展翅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