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法則》節目戶外生存 來源:節目組提供
演員紛紛變身“綜藝咖” 為錢還是為人氣?
目前,真人秀已占據各大衛視的周末黃金時段,“拼咖位”成為節目組的慣用招數,不少藝人甚至受到多檔節目的重金爭搶。
此前曾有媒體報道,某真人秀節目不惜拋 6000萬邀約周迅的真人秀首秀;《揚子晚報》也爆料稱,鄧超錄制《奔跑吧!兄弟》一集的收入是100萬人民幣左右,而且還是友情價。該媒體還披露,目前準一線明星參加真人秀的價錢為2000萬起,而一線大咖則都是在3000萬起。
《跟著貝爾去冒險》戶外生存 來源:節目組提供
一位節目制作人向中新網記者匿名透露,“比較搶手的真人秀嘉賓有兩類,一是綜藝感比較強的一線藝人,本身就自帶人氣,對節目套路也比較熟悉,表現能放得開。另外就是在鏡頭前一直保持神秘感的藝人,真實狀態越低調神秘觀眾的好奇心越大,自帶話題性。”
“現在演員主業是上節目,演戲倒成了副業。作品不多,真人秀倒是處處都看到他們。”網友安然在周末觀看了幾大衛視節目后不禁吐槽。其實,有這樣感受的觀眾不在少數,盡管演員參加真人秀增加了曝光率,拍戲的時間卻因此縮短。
對此,《極限挑戰》的嘉賓黃磊向記者表示,“畢竟綜藝不是主業,不能代表真正的表演工作。將來會適當減少做綜藝節目,演員還是應該好好拍戲。”而同為節目嘉賓的孫紅雷卻并不覺得綜藝節目與拍戲有所沖突,“其實上綜藝節目只要你控制得好,把握適當,別太多的話,它對于表演是非常有好處的。”
《我們的法則》節目戶外生存 來源:節目組提供
挑戰明星極限還是觀眾痛點? 節目設置飽受爭議
隨著挑戰類真人秀收視群體的擴大,各檔節目都“不差錢”,觀眾對海外拍攝、大明星陣容司空見慣,口味也變得越來越高。為了話題性和收視率,不少節目選擇給內容難度設置加碼,野外探險、高空蹦極跳傘、水下游泳潛水等刺激著觀眾的腎上腺素,還有些節目故意制造團隊成員的感情沖突,來營造節目效果。
《跟著貝爾去冒險》甚至被網友封為“最虐星”的真人秀,嘉賓從生吃牛眼、活蚯蚓到喝尿等內容都受到了質疑。“貝爾有常年野外生存經驗的,很多時候為了生存不得不生吃這些東西,但明星沒有這種經驗,為了節目效果要不要這么拼?”不少網友為嘉賓“打抱不平”。
《極限挑戰》戶外錄制 來源:節目組提供
在近期的《極速前進》里,劉翔穿上水手服、頭戴假發化身美少女戰士做任務,被網友調侃“辣眼睛”。他自己也對造型大吐苦水,“我爸看了這節目會說我的,太坑爹了。”
“制造沖突是國內外電視節目制作的慣用做法。”對此,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電視學院教授劉宏向記者表示,觀眾希望看到沖突,這是電視節目商業化不可避免的規律。盡管這些沖突可以吸引觀眾,但審美疲勞周期過后,如果沒有持續的原創能力和知識傳播支撐,節目也將被淘汰。
安徽衛視《我們的法則》總導演李浩則認為,“戶外拍攝中很多都是不可測的,比如藝人露宿荒野時晚上會不會下雨,藝人下海捕獵能不能捕到食物等等,這些都是不可控的。可以說,拍攝時大自然才是首席編劇。”
《了不起的挑戰》錄制 來源:節目組提供
嘉賓頻受傷 挑戰什么都別挑戰安全
李晨在《奔跑吧兄弟》中因過于投入撕名牌,導致眉骨受傷,縫了20針;王寶強參加《真正的男子漢》不慎腿部骨折,嚴重到退出錄制;陳楚河在《非凡搭檔》中跨越空中集裝箱而韌帶斷裂,因保險和賠償事宜與節目組鬧翻;
挑戰類真人秀的受傷事件近期屢見不鮮,節目組是否“花樣虐星”,在追求刺激性和節目效果的同時也為嘉賓埋下了安全隱患?
對此,李浩向記者透露,通常節目組會先派出工作組隊進行踩點,在針對拍攝地做出內容策劃后,會再次踩點對安全隱患進行排查。“為了避免意外事件發生,對嘉賓提前進行戶外生存培訓是必不可少的過程。正式拍攝時,節目組除了從國內帶來的安全人員以外,還會聘請當地富有經驗的安全人員一起加入安全小組,作為安全指導,對拍攝路線進行全程保障。”
《極限挑戰》海報 來源:節目組提供
廣電總局整頓真人秀節目 抵制過度娛樂化,鼓勵原創節目模式
其實,2015年7月,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以下簡稱廣電總局)就曾發出《關于加強真人秀節目管理的通知》,要求正面引導和調控電視真人秀節目,堅決抵制過度娛樂化和低俗化,鼓勵具有鮮明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原創節目模式,對引進節目模式要適度控制數量。
2016年6月,廣電總局又下發《關于大力推動廣播電視節目自主創新工作的通知》,強調大力推動廣播電視節目自主創新,提高晚間時段自主原創節目播出比重,同一檔真人秀節目,原則上一年內只播出一季。
《挑戰者聯盟》錄制 來源:節目組提供
縱觀當下國內挑戰類真人秀不難發現,有不少節目是借鑒海外節目模式,實行本土化運作。孫紅雷、黃渤等人參與的《極限挑戰》曾被指抄襲日韓綜藝節目,但節目組澄清稱,在世界范圍內,創意重合都是比較常見的現象,即使在撞車的創意下,每一檔節目制作出來,都會呈現出不同的特質。
“之所以很多節目愿意借鑒海外節目模式,進行本土化內容修改,因為原本的節目已經有了觀眾接受和認可的基礎。” 究其原因,劉宏告訴記者,已有的節目代表著一個已經成熟的制作模式,不會出現太大風險性。加上觀眾愿意買賬,無論對于制作方還是觀眾都更便于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