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案登記制改革一年多:有案不立等現象基本消失
編者按:全面依法治國是“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方面,為落實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為全面依法治國營造良好氛圍、提供有力輿論支持,本報從今天起推出“法治中國行”專欄,從不同側面展示推動全面依法治國的新政策、新舉措、新成效及給群眾帶來的切身感受,同時及時報道各地區有序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的好典型、好經驗。
“打官司不再難”,這是一年多來,記者采訪法院司法改革成果聽到最多的聲音。
2015年5月1日,經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審議通過的《關于人民法院推行立案登記制改革的意見》在全國法院正式實施。
最高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長姜啟波介紹,僅僅一個月,全國法院立案數增幅近三成,其中,行政案件數量同比增長221%;一年后,全國法院收案數增長28%,當場立案率高達95%。有案不立、拖延立案、年底不收案等現象基本消失。
門檻降低,求告有門
問題是改革的突破口。進入本世紀以來,法院辦案數量每年以10%左右的幅度持續攀升,法院“案多人少”矛盾突出。在原有立案審查制背景下,一些“棘手”的案件因種種原因,在“審查”中被拒之門外。“求告無門”成為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
“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人民群眾到法院告狀,如果連法官都沒見到,就不得不打道回府,勢必把矛盾糾紛推向社會,影響穩定,損害司法公信力。”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陳衛東說。
為此,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站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戰略高度提出了一個重大課題——改革案件受理制度,變立案審查制為立案登記制。
這是一場堅決、徹底的改革,它意味著,當事人只要提供符合法律規定條件的起訴材料,人民法院就必須予以登記立案;它意味著,當事人可以依法無障礙地行使訴權;它更意味著中國法院的案件受理制度發生了有史以來最大的變化。
去年5月4日,是實行立案登記制后的第一個工作日。北京大成律師事務所的趙律師一早就來到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法院。“今天確實非常順利,不到半個小時,手續就全辦完了。”
“每個環節,法院都會明確告訴律師下一步該做什么,就是當事人自己來也非常清楚。”趙律師說,以往立案環節中耗時最長的就是審查環節,如果材料不全,很難一次性立上案。
這樣的新體驗在過去一年中已經逐漸成為常態。10分鐘立案、8分鐘立案、5分鐘立案……不斷刷新的速度,標注的是人民群眾打官司的方便快捷和權利保障。
作為和法院打交道最多的律師,對立案登記制改革的成效感受最深。
遼寧成功金盟律師事務所律師朱春光因欠款糾紛到法院立案,12天后就以調解的方式結了案。“我的當事人只有微信保留的證據,如果在以往,肯定不夠立案條件,現在實行登記立案,才有了訴訟權利的保障。”
“立案登記制改革實施后,我們代理的案件再也沒有出現過立不了案、求告無門的情況。”北京天達共和律師事務所主任李大進說,立案登記制改革在司法改革的進程中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
智能服務,方便快捷
立案登記制改革,降低的是門檻,提高的是服務。
在遼寧省沈陽市和平區人民法院院長李清杰看來,過去立案難,除了法院審查過嚴,一部分案件無法通過司法的途徑解決,從程序上感覺“難”外,還有兩個原因:一是部分當事人訴訟能力較低,不清楚立案的要求,從心理上感覺“難”;二是當事人在立案時,享受不到優質的訴訟服務,從情感上感覺“難”。
現在,利用信息化手段,從立案到執行,老百姓打官司越來越便捷。
8月的安徽烈日炎炎,但合肥市中級人民法院訴訟服務中心里,卻是涼風習習,人性化的訴訟服務處處可見。360°全景導訴系統和機器人訴訟服務員提供智能導訴服務,各種便民訴訟服務設施一應俱全,查閱電子卷宗與復印打印服務相連……“就算從來沒進過法院,也能輕松打官司。”前來立案的當事人張敏說。
隨著《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全面推進人民法院訴訟服務中心建設的指導意見》實施,全國各地法院建立起新一代訴訟服務中心。中心大廳里,立案、執行、信訪、繳費、法律援助,應有盡有,實現了“走進一個廳,事情全辦清”。
目前,全國98.9%的法院建立了訴訟服務大廳,2189家法院開通訴訟服務網,781家法院開通訴訟服務手機APP,1734家法院開通12368訴訟服務熱線,最大限度地方便了當事人集中辦理除庭審之外的所有事務。
為了保證“立案登記制”改革的成功,最高法提前謀劃、督辦落實,要求對于當事人提交的訴訟材料不齊全或不符合要求的,人民法院實行一次性告知制度。各地法院也積極創新,不斷探索司法便民的新舉措。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法院開發了自助立案機,將立案時間縮短到15分鐘;江蘇全省法院推行網上立案服務,當事人或律師可以隨時隨地通過網絡完成立案手續;福建省泉州市實行異地立案,以法院多辛苦換得當事人少跑路……
繁簡分流,多元解紛
“把方便帶給群眾、把困難留在法院。”3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向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所作的報告,飽含深情,讓與會代表讀出了立案登記制改革以來,人民法院的使命與擔當。
的確,立案登記制實施一年來,全國法院經歷了一次鳳凰涅槃。
7月25日,記者在最高人民法院數據集中管理平臺看到,今年上半年,全國法院新收各類案件1002.9萬件,再創歷史新高。
“案件大幅增長,法院‘案多人少’矛盾更加突出,同時虛假訴訟增多,這是立案登記制改革后面臨的新問題。”陳衛東說,立案只是訴訟的第一個關口,案子進了法院,下一步,就是如何又好又快地審結。
改革中出現的問題,只有通過改革加以解決。
針對訴訟機制不完善,繁案不精、簡案不快、效率不高等問題,最高人民法院推開案件繁簡分流改革試點。
在廣東,法院把70%的簡案交給30%的法官辦理,把30%的繁案交給70%的法官辦理,實現“復雜案件精審、細研、慎判,簡單案件及時、簡審、快判”。對涉外涉港澳臺刑事案件、涉眾型經濟詐騙、房地產糾紛等類案,建立專業辦案團隊,通過專業化集中辦案,確保質量、提升效率。深圳市福田區法院還成立了司法輔助中心,對訴訟材料收轉、外出送達等事務性工作集約化處理。
大力開展訴調對接工作,可以從源頭上減少進入法院的案件。對此,全國法院大力完善訴前聯調工作機制。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將心理咨詢師、社會工作師、律師等專業人員和“百姓評理團”等社會力量引入訴訟中,探索化解家事糾紛。
對虛假訴訟、惡意訴訟、無理纏訴行為,最高人民法院出臺新規,加大懲治力度,維護法治權威。目前,訴訟誠信檔案試點工作正在推進,隨著失信黑名單制度的建立,濫訴行為將得到有效遏制。
“有案必立,有訴必理”,立案登記制改革一年多來的實踐,兌現了人民法院的莊嚴承諾,書寫了司法為民的新篇章,為法治中國建設標注了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