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部電影4部虧 這屆“保底發行”不行
剛剛過去的“七夕節”終于讓電影人稍稍松了一口氣,這個七夕節史上票房最高達2.49億元。《盜墓筆記》一枝獨秀,一晚上就拿下了1.35億元。不少業內人士表示,《盜墓筆記》10億元票房保底發行,有戲。而暑期檔其他4部保底發行的電影,全都沒戲。\
是什么原因,讓近年來流行的這一電影發行方式,突然失靈了呢?
記者昨日采訪了電影界多方人士,他們表示,這是中國電影票房增速放緩,拐點出現后的必然現象。當然,更直接原因是,熱錢涌入發行追捧制片業,電影質量下降,導致觀眾不買賬所造成的惡性循環。
“保底發行”
成熱門電影詞匯
“保底發行”這個詞,幾年前還是個生僻的電影術語,而從前年起,一下子變成了一個只要關心中國電影的人,會時常掛在嘴邊的詞。
票房保底發行,就是發行方對于制片方的票房承諾,對于看好的影片,發行方進行早期的市場預估,制定一個雙方都可以接受的價格。即使實際票房沒有達到保底票房數字,發行方還是要按這個數字分賬給制片方,如果超出,那分賬比例會對發行方更有利。
昨日,一位汪姓資深發行人士告訴記者,保底發行方一般在拿到公映許可證之后,就會把錢先打給制片方,此外還要承擔一筆電影的宣發費。而當票房超過保底數字,保底發行方就能根據協議拿到超出部分高于慣例的分成比例。如果票房不好,沒達到保底數字,發行公司就賠大了。
這其實是發行商的一次“賭博”,風險巨大。受益的當然是制片方,電影還沒上映就拿到了錢。
5部保底4部虧
有人哭暈在廁所
5億保底《心花怒放》最終票房收11.69億,2億保底《大圣歸來》最終票房收9.56億元,20億保底《美人魚》最終收33.89億……隨著中國電影市場快速增長,近年保底發行賺得盆滿缽滿的例子比比皆是。
不過,到了今年暑期檔,“保底發行”卻讓豪賭的發行公司吃到了苦頭。
有消息稱,微影時代4億元保底《致青春2》,和和影業、聯瑞影業等10億元保底《絕地逃亡》,博納影業10億元保底《封神傳奇》,恒業影業4億元保底《夏有喬木雅望天堂》。雖然微影、博納、恒業都沒有公開證實保底的具體金額,但從目前這4部片子的票房來看,顯然非常不樂觀。
成龍的《絕地逃亡》目前為止票房為8.76億。4部保底片中,有兩部是吳亦凡主演的青春片《致青春2》和《夏有喬木》。前者稍好一些,而后者上映6天目前票房只有1.42億。《封神傳奇》就更不用說了,上映13天票房2.82億元。
今年暑期唯一能達到保底數的應該是《盜墓筆記》,“世紀長龍”10億元保底發行。截至昨晚8點半,《盜墓筆記》上映6天的票房是7.18億元。
為什么這屆暑期檔不行
都是熱錢鬧的
為什么炙手可熱的“保底發行”到了今年暑期,突然就不靈了呢?
浙江星光院線老總富海芳冷冷拋下幾句:“都是資本鬧的。按照去年(熱度),別說10個億,20個億(保底)都會喊得出來。今年上半年一過,都歇菜了。誰都沒想到今年情況這么差。”
一位發行過今年暑期檔高分電影《路邊野餐》的發行人士告訴記者:“保底發行在現行的市場里有著很多不穩定因素,例如在未對影片質量進行評估的情況下就進行保底、對卡司的過分迷信、未對市場環境做好評估等,這些使得很多影片遠遠低于預期票房。”
他表示:“保底價格普遍偏高的原因,除了迷信IP、競爭激烈等因素以外,還有資本的涌入。電影的發行作為回籠資金周期較短的商業行為,導致越來越多的熱錢注入。另外,全民的觀影水平正在大幅提升,再也不像早年有知名導演、明星演員就可以取得高票房。”
雖然暑期檔保底失敗者多,但近日又傳出吳京的《戰狼2》還沒開拍就被保底8億,馮小剛的《我不是潘金蓮》也是沒開拍就被保底。
對于這一現象,業內人士表示,以后很有可能是發行方早早介入和制片方一起“保底”。不過這一方法到底有多少勝算,也要電影真正上映了,才知分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