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增:當加害方謝罪時,我們應伸出友好之手
今年6月1日,日本三菱綜合材料株式會社(以下簡稱三菱公司)正式向中國被擄勞工“謝罪”,今天我受與三菱公司簽署“和解協議”的中國受害勞工閆玉成老人的委托,將這份“協議”公之于世,讓全世界共同目睹和分享戰后71年來日本社會終于開啟對侵華戰爭所犯罪行反省和謝罪的首個文本,給世界各國解決戰后遺留問題提供了一個可貴的范例,這無疑對戰后國際法是一大貢獻。
20多年來,特別是2003年我去日本札幌法院為中國受害勞工出庭作證時,日本政府和加害企業給我留下的印象是趾高氣揚、不理不睬,他們瞧不起中國人,而且立場頑固、死不認錯。以前曾經有日本老兵個人、卸任內閣總理大臣之職后的鳩山由紀夫、規模不大的企業對二戰侵華戰爭表示過謝罪,但日本政府和類似三菱公司這樣大的企業還從來沒有正式向中國表示謝罪。1995年的“村山談話”,被認為是“值得稱贊的道歉”,但是仔細看來,道歉內容泛指亞洲諸國,并未特指中國,表示歉意是從內心致以深切的歉意,而不是國家道歉。我們此時會想到“南京大屠殺”“平頂山慘案”“重慶大轟炸”等,為什么日本戰后71年還不能正式向中國謝罪?
日本三菱公司遲來的謝罪并不是他們主動的提出,迫使三菱公司謝罪最直接的原因是20多年來中國受害者以及遺屬、中日兩國律師、廣大志愿者以及海內外同胞不懈的追討和努力,特別是中國社會各界和有關部門在現階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過程中產生和形成的“習近平精神”的感召和鼓舞下,樹立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正義必勝”的信念,才出現了2014年年初上海海事法院扣押日本三井船舶、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立案受理康健律師代理的起訴三菱三井案件以及其他地方法院相繼受理起訴三菱的案件,中國民間對日索賠聯合會就日本侵華戰爭所犯罪行直接向日本政府和日本加害企業要求謝罪賠償等進展,這其中更為重要的因素是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和國際地位的提高。
根據謝罪的國際慣例,謝罪有肢體謝罪、文字謝罪、口頭謝罪,前西德總理勃蘭特“華沙之跪”,讓全世界認同了他的謝罪;1998年日本和韓國所簽署文件中的謝罪,是文字上謝罪;日本三菱公司2015年向美國戰俘勞工表示口頭謝罪,雖然沒有謝罪金,但美國老兵勞工表示“OK”,這一頁也算翻了過去。這次三菱公司向中國受害勞工表示謝罪,包含了肢體、文字和口頭三種謝罪形式,從“協議”文字中看到“謝罪”兩字出現過9次。同時還有一個非常正式的謝罪儀式,據現場接受三菱公司謝罪、同意簽署“和解協議”的中國受害勞工閆玉成老人表示,日本三菱企業高管代表等人向受害勞工鞠躬謝罪,并對在日本死難的722位中國受害勞工以及回國后逝世的受害勞工默哀3分鐘。見證這一歷史性時刻的中國律師閆欣也表示,整個過程是用中文主持儀式,仿佛有點像當年接受日軍投降的“受降儀式”。曾經向美國戰俘勞工謝罪的三菱公司代表木村光在這次謝罪儀式上表示:“本來應該用中文發言,但中文不夠好,為了表達真實感情,還是用日文來表述。”
這次謝罪文全文有4點,即承認加害事實;真誠謝罪;向每位勞工以及遺屬支付10萬元人民幣;建立紀念碑。從謝罪文看,在戰后歷史上還沒有日本政府和日本加害企業有過這樣詳細的謝罪文本。
2000年德國為二戰強制勞工設立了“記憶、責任、未來”基金會,把強制勞工劃分為A、B、C三類,A類是指一直囚禁在集中營、貧民窟或者被拘留在類似地方進行強迫勞動的受害者。A類受害者可以獲得1.5萬德國馬克的謝罪金,當時約合人民幣5.2萬元左右。B類和C類受害者獲得的金額是A類的三分之一左右。該基金會反復強調這是一個象征性的物質表示,主要是對于受害者悲劇的公眾認可,此項工作于2007年畫上了句號。
德國解決納粹強制勞工的做法對中日兩國長期從事民間對日索賠的律師和志愿者是一個可以借鑒的先例。在與日本三菱公司談判時,關于10萬元的稱謂問題,曾經有人提出叫賠償或補償,但遭到中方談判人員的反對,因為10萬元的額度補償不了中國被擄勞工所遭受到的傷害,更賠償不了722人失去的寶貴生命,即使是50萬元、100萬元又如何能挽回失去的生命?而且“謝罪和解”的確不是法院判決賠償,10萬元只能是象征性的,因而叫謝罪表示,也就是現在人們所說的“謝罪金”的由來。這種“謝罪金”表述,豐富了戰后對受害者賠償、補償的實踐和理論。
更為重要的是三菱公司和中國受害勞工進行談判交涉時,中國被擄勞工聯誼會李良杰會長、被擄勞工中方代理人朱春立女士和孫靖律師堅持除了支付10萬元謝罪金外,祭奠、建碑、調查尋找受害勞工等費用均由三菱公司承擔。最終三菱公司同意謝罪表示包括4個方面:(1)給付3765位受害勞工每人10萬元人民幣謝罪金。(2)一次性出資2億日元作為調查尋找受害勞工的費用。(3)一次性出資1億日元修建紀念碑。(4)每位受害勞工或者遺屬一次性前往日本祭奠的費用為每人25萬日元。除此之外,中方最近還向三菱公司提出了支付律師費用和基金托管的管理費等,要求增加這些補充款項 。
還有一點想法表達一下,當年奴役中國勞工的日本企業總共有35家,除了倒閉破產的,目前存在的還有20余家。在當今日本主流社會否認侵華戰爭歷史、拒絕向中國道歉的大背景下,三菱公司經過內部不同意見的激烈交鋒,如今終于低頭向中國受害勞工認罪,如果我們不能從積極方面給予一定的評價和肯定,其他日本加害企業是不會向前邁進的,我們共同謀求擄日勞工問題的最后解決就可能成為泡影。因此,當三菱公司向中國受害勞工謝罪之時,我們應伸出友好之手。
我們要抓住三菱“謝罪”的歷史契機,于下一步爭取撬動日本政府向中國被擄勞工謝罪,這一步不像20多年前那樣遙遙無期,只有日本政府正式向中國受害者謝罪之日,中日友好才能開啟新篇章。(童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