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山素季訪華牽動各方視線
8月17日至21日,緬甸國務資政昂山素季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昂山素季將中國作為除東盟以外首次出訪的國家,這一舉動格外引人矚目。
“希拉里把她當作朋友,奧巴馬邀請她今年9月訪問白宮。但在她成為緬甸領導人后,她為自己首次出訪大國的行程選擇了一個不一樣的目的地:北京。”《紐約時報》在一篇文章中開門見山地道出了昂山素季此訪的不尋常之處。
現年71歲的女性“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昂山素季,已成為一個“追求民主”的符號,成為西方社會心目中的“政治明星”。“這樣一個親西方的人物,將首次出訪東盟國家以外目的地選在了中國,這的確在人們心目中產生了極大的反差。”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研究員、國際關系學院公共管理系副教授儲殷,在接受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采訪時分析說。他表示:“昂山素季領導的緬甸新政府,在西方看來是一個民主的新政府,這個政府向中國靠攏,令西方百感交集。”
除了西方觀感復雜,儲殷還認為,昂山素季此訪之所以受到關注,另一個重要原因還在于,“緬甸是東南亞陸地面積最大的國家,毗鄰孟加拉灣,戰略位置重要。同時,緬甸也是亞洲銀行預計的未來30年世界增長最快的地區之一,經濟潛力巨大。” 緬甸經濟雖然并不發達,但不管從戰略位置和經濟潛力來看,緬甸的動向都牽動著各方的視線。
緬甸新政府上臺后,在內政方面有幾大執政目標需要去實現,這是昂山素季選擇與中國走近的主要驅動力。
首先出于經濟考量。去過緬甸的儲殷,用“百廢待興”來形容緬甸的經濟現狀。要振興經濟,必須要有投資和市場。儲殷說:“美國在緬甸的投資不多;日本在緬甸有投資,但日本國內市場對緬甸經濟的拉動力有限。中國對緬甸的投資規模大,且是緬甸最大的鄰國,又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市場對緬甸而言具有吸引力。基于國家利益考量,昂山素季務實地選擇與中國靠近,這是很正常的。”儲殷認為,昂山素季的這個戰略選擇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與其頗具悲情和傳奇色彩的前半生相比,“現在的昂山素季不再是一個感情沖動的浪漫主義革命家,而是一個沉著務實的政治家”。
推動民族和解進程是昂山素季的另一大政治目標。今年5月31日,緬甸總統府宣布組建由16名成員組成的21世紀“彬龍會議”籌備委員會;今年8月3日,緬甸成立了21世紀“彬龍會議”中央組委會,并擬于8月31日召開這一會議。最初的“彬龍會議”于1947年2月在緬甸北部撣邦彬龍鎮召開,當時與會的緬族、撣族、克欽族和欽族領導人簽署《彬龍協議》,同意建立統一的緬甸聯邦,共同脫離英國的殖民統治。昂山素季希望效仿歷史,推動緬甸國內的和平進程。《紐約時報》援引一位緬方知情者的消息報道稱,緬甸已表示希望中國在和解、和平進程中充當中間人的角色。
不過,緬甸在務實選擇上與中國走近,并不意味著會與美、日疏遠。儲殷認為:“昂山素季要平衡其國內各種關系,既需要中國的支持,也離不開美國的支持。美國畢竟是昂山素季得以上臺的最大外力,而且其價值觀和美國也很接近。”基于這些原因,儲殷認為,緬甸在戰略上會保持比較中立的立場。他說:“在中美之間跳舞,在中美之間尋求平衡,這是小國的策略,也是小國的智慧。”
雖然對于昂山素季此訪的各種分析和解讀很多,但有一條是顯而易見的:中緬之間“沖突少、合作多”,對緬甸和中國都將是非常有利的。對中國而言,緬甸的戰略位置很重要。儲殷認為,如果未來從緬甸通向中國云南的皎漂-昆明鐵路真的能貫通起來,這條陸上通道將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緬甸經濟發展空間巨大,及早參與緬甸經濟發展建設,也有利于中國的國際產能合作。中國近幾年在緬甸的投資呈現爆炸式增長,中國對在緬中資企業和人員的保護,也將有賴于中緬關系的良好發展。
此外,中緬在其他方面的共同利益也有很多。比如,中緬之間的良好合作,將在區域安全合作、切斷“東突”分子在東南亞的活動線、打擊販毒和非法移民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