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聚孔孟之鄉尋魯菜的“大味中庸”
九轉大腸、蔥燒海參、爆炒腰花、四喜丸子、垂柳鳳尾蝦……五位美食專家4日在“2016中國魯菜創新傳承與國際化發展論壇”上細數魯菜經典,回憶魯菜興衰,為魯菜發展出謀劃策。
第17屆中國美食節在魯菜起源地濟南舉行,中國八大菜系的餐飲企業代表及優秀烹飪大師匯聚孔孟之鄉,位居中國八大菜系之首的魯菜也受到與會專家的關注。
此間專家稱,傳統魯菜講究“大味中庸”,影響著中國黃河以北諸多菜系,京菜、遼菜等都滲透了魯菜的烹飪技法和口味追求。土生土長的濟南人,山東凱瑞餐飲集團董事長趙孝國說,濟南曾有許多遠近聞名的魯菜“老字號”,后因經營不善紛紛倒閉,致使魯菜起源地喪失“元氣”,北京等地反而保留了一些魯菜的正宗味道。
常年從事魯菜研究的專家李志剛認為,傳統魯菜既有宮廷菜底蘊,又貼近民間口味,菜肴敦厚平和,注重養生,當前社會所批判的“重油、重鹽、重糖”并非傳統魯菜的特點,找回魯菜原味至關重要。據悉,李志剛根據古代文獻復原了魯菜中的運河宴、水滸宴,還從文學名著《金瓶梅》里發掘了“金瓶梅文化宴”。
據中華老字號企業聯盟副主席、中國全聚德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國鵬介紹,魯菜在烹飪技法和口味追求上奠定了中國菜的基礎,例如全聚德的菜品就多以魯菜為根基發展起來,部分經典菜如“火燎鴨心”等還出自傳統魯菜大師之手,魯菜在現代社會正以傳承中創新的方式發展著。
劉國鵬還認為,過去華僑、華人較早地將粵菜、閩菜帶到了國外,如今走出國門的人越來越多,文化底蘊深厚的魯菜或將迎來國際化發展的契機。
談及魯菜的國際化發展,專家普遍認為,一方面應堅守魯菜的傳統,保留中華飲食文化的特色;另一方面在食品安全、經營理念等方面借鑒德、日等國家和地區的先進理念與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