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爾沁腹地的城市“拆彈”專家:為“不定時炸彈”做清理
“近幾年,凡是通過檢驗的設備,還沒有發生重大事故。”孫建偉是通遼特種設備檢驗所所長,從事特種設備檢驗工作已有七年。談及本職工作,他很是感慨。
地處內蒙古自治區科爾沁草原腹地的通遼是一座人口300余萬的小城市,也是中國許多北部小城鎮的縮影。在這里,隨著地方經濟發展和生活需求的提升,鍋爐、壓力管道、電梯等特種設備日益增多。它們就像一個個“不定時炸彈”被存放于人們生活周圍。
目前,中國諸多城市都有特種設備檢驗所,為特種設備提供檢驗檢測服務,通遼也不例外。通遼特種設備檢驗所成立于1981年,承擔通遼市行政轄區內特種設備安全質量的監督檢驗、定期檢驗、特種設備作業人員培訓和事故鑒定等工作。
“保證定檢率,保證特種設備安全運行,高質量完成日常檢驗工作。我們的工作亮點也正是來自于平常工作。”孫建偉言簡意賅地概括。
中新網記者了解到,目前全市特種設備除各類氣瓶外,注冊登記的是1.1萬臺左右。這其中包括鍋爐、壓力容器、壓力管道、電梯、起重機械等,另外,當地城市燃氣管網的總里程接近75.58公里。
中新網記者梳理,百姓生活中最常用到的特種設備主要有電梯、出租車用的CNG車載氣瓶和做飯、供暖等用到的天然氣管網等,這也是通遼特種設備檢驗所工作中的重頭戲。這些設備的數量逐年遞增,據統計,僅電梯每年的增長量就在數百臺左右。
近些年,當地出租車行業“洗牌”,使用車載CNG氣瓶出租車的數量越來越多。據統計,截至2016年8月,通遼市車載CNG氣瓶數量已達3700余只。而此前氣瓶檢驗站滿負荷工作一天只能檢驗20多只氣瓶的工作效率也略顯“捉襟見肘”。為此,2016年4月以來,該市對CNG氣瓶的檢驗設備進行改造,目前,滿負荷工作一天能檢驗氣瓶60余只。
“很多特種設備與老百姓息息相關,比如說出租車車用氣瓶,民用液化氣鋼瓶。為了更好地服務人民群眾,我們降低檢驗費,提高人們按時檢測的積極性。”孫建偉介紹說。
記者在采訪中獲悉,工作開展過程中,需要多個部門配合。以通遼市城市天然氣管網為例,因其多年來沒有進行定期檢驗,安全狀況不清,是政府急于解決的問題。2015年,特檢所首次對天然氣管道進行了定期檢驗,摸清了通遼城市管網的安全狀況。這期間需要與路政、城建等部門協調關系。
“這樣的城市連續管網一旦出事,都是大事。但目前開展城市管網安全狀況排查的城市并不多,我們也算走在了前頭。”楊金翠主任是這次工作的主要負責人,談及這項工作的意義他很是感觸。據了解,當時共發現安全隱患73處、管道外防腐層疑似露點9處。
當然,除了為百姓“保駕護航”,當地經濟發展也同樣離不開特種設備檢驗。在通遼也有一些為當地GDP做出巨大貢獻的大型生產企業。
“特種設備檢驗所的職能主要是為了保障特種設備的使用安全。這些年來,我們對大型化工企業提供打包式、一站式服務,就是為了保證特種設備的定檢率。打包式服務,讓企業所有特種設備都納入包內,保證檢驗率100%。”孫建偉如是介紹說。
通遼梅花的氨儲罐事故,是記者在采訪過程中經常聽到的一個事例。2014年,工作人員在對梅花味精的1000m?液氨儲罐進行定期檢驗時,發現多出裂紋,通過及時與企業溝通,通過檢驗、排除隱患,企業及時進行了維修更換。
公開材料顯示,液氨儲罐工作壓力一般在2Mpa左右,如果發生安全爆炸,在半徑為50米區域范圍內會造成人員內臟嚴重損傷或死亡。
“我們工作的社會效益是無價的。”丁宏輝是通遼特種設備檢驗所副總工程師,他深有感觸。
“對于特種設備而言,事故發生是偶然的。但是若監管部門監管不到位、檢驗手段有缺陷的話,那么事故發生就是必然的。為了避免事故發生,要積極工作,把該做的事情做到位,這樣可以極大避免事故發生。”采訪最后,孫建偉的一席話意味深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