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嗅辨員:聞臭判斷垃圾場排放是否達標
“聞臭”居然也是一種職業。最近,筆者首次見到北京市環境衛生監測站的嗅辨員,在這里他們更習慣將自己簡單稱為“聞臭師”。他們每天都要通過聞臭,分析“惡臭”污染程度,來判斷垃圾場的排放是否達標。而要成為一名嗅辨師,需要通過國家認證,還要經過“年審”。目前,整個北京拿到嗅辨資格審核的一共有約300名嗅辨員。為了保持嗅覺正常,他們必須禁煙酒,上崗前要求素顏無香,保持心情舒暢。
|
一組樣本需6人“聞臭”
北京市環境衛生監測站的嗅辨員張超已經“聞臭”11年。幾乎每天,張超和他的十余名同事都要前往北京市的各種垃圾填埋場、綜合處理廠、焚燒廠和轉運站等地方,對那里的空氣進行采樣,之后帶回實驗室,經過稀釋后交由嗅辨員嗅辨。
據張超介紹,一個嗅辨小組由6名嗅辨員和1名判定師組成。采集到樣品后,每個嗅辨員會拿到3個密封的袋子,3個袋子中只有1個里面打入了從垃圾場采集回來的樣品空氣,而其他兩個袋子中則只有干凈的空氣。嗅辨員用鼻子聞了袋中的氣體后,覺得哪個袋子中有味道,就在相應的表格中打對鉤,如果覺得沒有味道,則在表格中打叉,無法確定就畫圓圈。最后通過公式,6人的嗅辨結果進行計算,算出樣本的臭氣濃度是否達到國家標準。只要聞著臭,就說明排放肯定不達標。之后,再由城管委來決定對垃圾場的處罰或是整改措施。
張超說,全市目前共有50個垃圾處理設施,有19個垃圾填埋場、綜合處理廠、焚燒廠和轉運站,必須保證每個月都得去一次。而像是糞便消納站和一些區的垃圾處理場,則要保證每季度去一次。這樣算下來,嗅辨員每天至少要去3個垃圾處理設施,才能夠保證完成任務。采集回來的樣品,當天就必須進行嗅辨,以防采集回來的氣體飄散或是變質。
“健康的鼻子”是首選標準
要想成為一名專業的嗅辨員也并非易事。申請者必須先經過國家惡臭重點實驗室的審核,并通過專門的筆試和嗅覺測試才能拿到資質,資格證每三年就需要重新考核。目前,整個北京拿到嗅辨資格審核的一共有約300名嗅辨員。
“其實很難說一定要嗅覺十分靈敏才能成為嗅辨員,事實上嗅覺太靈的和太不靈的都不行。”張超解釋說,如果嗅覺太靈,則嗅辨員可能很容易就會得出排放超標的結論,太不靈敏也會導致相應的誤差。因此,“健康的鼻子”才是首要選拔標準。
他至今仍記得自己參加考核時的場景,每個參加考核的嗅辨員會發給5個紙條,其中兩個紙條上蘸一些嗅液,參加考核者需要反復聞幾輪這些紙條,來進行嗅覺考核。通過考核后,將會獲得實驗室頒發的資格證。
(據《京華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