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多民族民俗“拯救”內蒙古秋季游
秋季的內蒙古草原沒有綠草叢生,也沒有風吹草低的“電腦桌面”,似乎進入旅游淡季。其實,當生態旅游季節性凸顯的時候,內蒙古自治區多民族、多民俗的文化資源正在“拯救”當地秋冬游。
國慶節小長假期間,內蒙古自治區各地迎來這個季節的旅游小高潮。游客除了看扎包打捆的金色草原、層林盡染的彩色大興安和大漠孤煙的連綿沙漠,更為吸引游客的便是內蒙古各地各民族的民俗展示和體驗。
內蒙古自治區位于中國北部邊疆,西北緊鄰蒙古國和俄羅斯。面積位于中國各省第三位的內蒙古,由蒙古族、漢族、鄂溫克族、俄羅斯族等49個民族組成,各民族都保留著自己獨特的民族民俗文化。
近些年,由于旅游業的快速發展,他們的民族文化也通過或編排成舞臺劇,或讓游客親身體驗等形式,不分季節地吸引著眾多游客。
因煤炭資源豐富而聞名于世的鄂爾多斯,同時也是中國蒙古民族文化保留最為完整的地區之一。“鄂爾多斯婚禮”是該地區流傳700余年的文化寶藏,至今仍保留著古老的風格和情趣。
如今,當地將鄂爾多斯婚禮通過歌舞的方式表現出來,在蘇泊罕草原及響沙灣景區為游客定時演出。
資料顯示,鄂爾多斯婚禮發源于成吉思汗時代,包括哈達訂親、佩弓娶親、攔門迎婿、獻羊祝酒、大小回門等一系列特定的儀式程序和活動內容,集鄂爾多斯歌舞、飲食、文化、禮儀、風俗于一體。2006年,鄂爾多斯婚禮被列入中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響沙灣景區工作人員偉松告訴記者,在響沙灣景區每天上午和下午都各有一場《鄂爾多斯婚禮》歌舞的演出,旅游旺季時,景區每天能接待近萬人,演出場地也場場爆滿。
臺灣游客郝森瑩告訴記者:“在演出中,我們對蒙古族禮儀文化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同時也感受到內蒙古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熱情追求和豪爽的性格。”?
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憑借得天獨厚的馬資源優勢,被譽為“中國馬都”。2014年,由內蒙古民族藝術劇院出品的中國大型馬文化全景式演出《千古馬頌》與觀眾見面,該劇匯集百匹名馬和百名騎士,綜合運用民族馬術、馬背雜技、舞馬表演等藝術元素,融合現代科技,生動演繹了人、馬、草原和諧共處的大美景象。
?《千古馬頌》劇組宣傳負責人周燕介紹道,該劇從2014年立項至今,共演出138場。接待中、俄、蒙、美等20多個國家及地區游客達18萬人次。?
位于內蒙古東北地區的呼倫貝爾“隱藏”著中國最后一支使鹿部落——敖魯古雅部落,他們生活環境嚴酷,卻懂得感恩自然,與萬物和諧相處。如今,這個部族僅剩兩百余人,民歌、服飾、儀式舞蹈等文化遺產瀕臨消亡。
呼倫貝爾旅業旅游集團門市交通部經理張輝向記者介紹道:“以部落歷史文化為背景創作的原生態舞臺劇《敖魯古雅》,不僅展示了使鹿鄂溫克人獨特的“喉音發聲打拍”唱法、以腿部蹬踢彈跳為主的“鹿舞”、“仙鶴舞”,還開創性地以舞臺形式展現已被列為中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神秘薩滿舞。”
“今年7、8月觀看演出的游客人數3萬余人。”張輝如是說道。
內蒙古旅游局官方表示,近年來,內蒙古旅游加快發展文化旅游產業,在旅游產品設計上融入民族特色,淡化旅游季節性,“拯救”秋季旅游,爭取使旅游業顯現出淡季不淡、旺季更旺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