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疲勞綜藝節目原創之路如何走:要了解觀眾想看啥
審美疲勞從何而來
國內電視綜藝節目正面臨新一輪洗牌。
從2012年《中國好聲音》第一季播出開始,國內各大衛視在綜藝節目方面的競爭越來越激烈,綜藝節目數量迅速增加。數據顯示,2015年全年有200多檔電視綜藝節目進入市場,而2016年第三季度剛結束,各衛視播出的綜藝節目數量已經超過200檔。與此同時,市場上以電視綜藝節目為核心業務的企業也越來越多,從幾年前的兩位數到今天的數百家,業內外資本和人才的加入使整個產業不斷壯大。
但產業規模的壯大并不等同于市場反饋的直線走高。與之相反,今年以來的電視綜藝節目市場上,并沒有出現幾年前《中國好聲音》《爸爸去哪兒》《奔跑吧!兄弟》等節目曾制造的超高關注度。盡管《奔跑吧!兄弟》仍然在持續“奔跑”,《中國好聲音》原班人馬也將節目升級改造為《中國新歌聲》,但節目的收視率還是在下滑。此外,不少在今年出現的新節目雖然用盡明星資源吸引粉絲、施展各種招式進行宣傳,但最終的效果依舊平平。以至于有人認為,觀眾對綜藝節目的審美疲勞漸漸凸顯,電視綜藝市場進入了青黃不接的真空期。
但仔細觀察不難發現,所謂的“審美疲勞”是建立在當下電視綜藝節目同質化嚴重的基礎上的。早在幾年前就有不少業內人士指出,選秀節目火了就爭相制作選秀節目、明星生存體驗節目火了就一哄而上制作明星生存體驗節目,盲目跟風會導致高度雷同帶來的市場疲軟。這一預言正在得到印證。
而由于國內電視綜藝節目行業發展起步較晚,各家電視臺和制作公司的節目研發和制作能力有限,對收視率和經濟效益的瘋狂追求則直接讓引進國外模式成為業內風尚。有錢的電視臺和公司引進,沒錢的電視臺和公司則索性模仿,中國電視綜藝節目的原創力究竟何時才能得到鍛煉和成長,一時成為社會議論的焦點。
為了提高國內電視綜藝節目的原創水平,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近幾年密集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而其中最為嚴苛的,莫過于今年6月印發的《關于大力推動廣播電視節目自主創新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確:“同一檔真人秀節目,原則上一年內只播出一季”“黃金檔引進節目每年不得超過兩檔”“每年新引進節目不超過一檔”“中外聯合開發必須中方取得完全知識產權”……
然而,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自主研發和制作原創綜藝節目的成本和風險顯然高于引進和模仿海外節目模式,于是,不少電視臺在向管理部門報備節目時,直接將引進節目變為原創節目,或者明明模仿了別的節目,卻在報備和宣傳中硬著脖子自稱獨家原創。如此一來,行業競爭的環境日益復雜,表面的熱鬧下隱藏的問題也越來越多。
原創需要尊重和保護
貴,是人們今天提起電視綜藝節目繞不開的話題。
幾年前《中國好聲音》剛剛開播的時候,一季數千萬的投資已經令同行咋舌。而如今,但凡一個有明星的節目,成本上億元也不足為奇。明星越多的節目成本越高,一個自然的后果就是,錢都花在了明星身上,制作成本則能省就省。而明星到底有多貴?一位業內人士透露,一些國內一線明星參加拍攝一季綜藝節目的費用高達上億元。“這顯然比拍電影、電視劇賺錢容易多了,所以明星都跑來拍綜藝節目了。”這位業內人士說。
但明星再多,也不夠一年200多檔綜藝節目“分享”。因此,有的明星索性放棄了老本行,不演電影、電視劇了,也不唱歌了,這個季度出現在一個綜藝節目里,下個季度再出現在另一個綜藝節目里,儼然成了綜藝節目專業戶。即使這樣,對明星資源的哄搶還是造成明星價格暴增,觀眾卻陷入了對明星和節目類型高重合度的厭倦。
那么,究竟如何才能避免節目類同,從根本上提高國內電視綜藝節目的原創水平呢?
樂正傳媒研發咨詢總監彭侃認為,原創需要得到足夠的尊重和保護,讓創作者從中得到應有的回報。他認為,英國之所以近年來一直穩居全球節目創意的領頭羊位置,離不開英國政府2003年頒布的《新通訊法》,該政策規定為電視臺創作節目的制作公司可以獲得這些節目的模式知識產權,并可從后續開發中獲得更好的分成比例。這為英國的電視節目模式開發者提供了很強的動力。而在中國,對原創節目模式的保護還非常不成熟,相關的法律制度和行業自律體系都亟待建立。
“隊長文化”創始人馮軍也指出,英國的上千家獨立制作公司大多專注于某類節目的生產與制作。比如英國模式巨頭Fremantle擁有100多家大大小小的制作公司,其中Talkback就是一家長期致力于喜劇娛樂節目制作的公司,目前擁有5檔正在播出和即將播出的喜劇節目。該公司節目總監詹姆斯·朗曼認為:“越專越好,只有專注才會成功。”
馮軍認為,頻道、制作公司以及電視人自我職業規劃的清晰定位,促進了英國電視節目多樣化的發展。“與中國內地大投資、大明星扎堆卻形式雷同、模樣相似的大片現象不同,現在的英國電視每天都有新節目涌現,這些節目形態豐富、類型多樣,關注當下生活、切口更小的中小型節目也有其相應的受眾群體和市場份額。”
了解觀眾是“第一生產力”
當然,起步晚、機制不健全,決定了中國電視綜藝節目原創開發和制作能力的成熟不可一蹴而就。
“從完全依靠模式引進,到將引進模式作為參考和學習的對象,再到真正實現獨立原創,進而輸出節目模式,這是中國綜藝節目行業必須踏實走好的路徑。” 藍天下傳媒總裁章碧珍說,“引進的節目模式是在其他市場經過觀眾考驗的成熟節目,市場風險肯定比自己原創低很多。但引進的模式也未必適合中國觀眾的口味。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中,觀眾面對的節目很多,但觀眾他總在期待更新的創意。一個原創節目想要提高生存率,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觀眾到底想看什么。而對觀眾的了解恰恰是目前很多制作公司沒有足夠的耐心去了解和研究的。”
據馮軍介紹,英國廣播公司從2005年起便雇傭獨立調查公司每天對6000名樣本戶展開問卷調查。該公司還同時關注社交媒體評論,實行全媒體監測。“和英國相比,國內電視機構在受眾調研的專業性方面遠遠落后。”馮軍說,目前全國僅有北京易思傳媒引進了美國好萊塢觀眾研究所的設備和研究方法,全國衛視中也只有東方衛視等少數幾家引進了觀眾測評,但在樣本數量以及深度、廣度方面與英國差距很大。“當前中國電視之所以大量引進模式,甚至創意缺乏、撞車雷同抄襲嚴重,與缺乏科學嚴謹的受眾調查,轉而采用捷徑即引進或復制已經成功的節目模式有很大關系。”
當然,幾年來的發展也確實催生了一些優秀的原創節目。這其中,浙江衛視播出的《十二道鋒味》無疑是一個重要代表。《十二道鋒味》以演員、歌手謝霆鋒在世界各地發現美食、制作美食、分享美食的內容為核心,體現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其中既有父子情、愛情、友情,也有中國人濃厚的鄉情,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善良、勤勞和民間智慧。節目還采用電影手法來拍攝制作,以此提高音畫視聽的質量,并在第三季中加入了大量與普通觀眾的互動環節。
正在東方衛視播出的《天籟之戰》目前也備受關注。東方衛視中心總監李勇說,該節目最大的特色就是明星與“素人”之間的徹底翻轉。比拼中,“素人”歌手不僅可以選擇一位明星歌手作為競唱的對象,還將為明星歌手選擇對戰的歌曲,觀眾直接票選出明星和“素人”的比分,這也意味著,明星歌手隨時都有可能被名不見經傳的“素人”淘汰。“這是東方衛視下決心加強原創的第一個大型自主版權節目,將來還要拿到國際市場去銷售,我們對這個模式非常有信心。”
此外,一系列小成本的節目也在市場上嶄露頭角,如《我有傳家寶》《中國詩詞大會》《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我是演說家》《歌從黃河來》等,讓人耳目一新,《人說山西好風光》《超級老師》《有請主角兒》《開課啦》等小成本、大情懷、正能量的節目,則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尋找營養和力量、在現實生活中獲取靈感和素材。
“相關部門對原創不能停留在間歇性的鼓勵,更重要的是要有制度化的體系支撐,”彭侃說,“我們還應該向電視創意發達的國家學習建立節目試錯機制,通過這些制度來保證創新的持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