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半馬連發兩例猝死 參賽者與辦賽者專業能力堪憂
廈門半馬連發兩例猝死事件 參賽者與辦賽者專業能力堪憂
死穴誘惑 跑馬者戒
昨天,有3萬多名選手參加的廣州馬拉松賽結束,為2016國內馬拉松賽季畫上了句號。從2014年的51場馬拉松,2015年125場,到今年中國已舉辦422場馬拉松,辦賽熱情可見一斑。但兩位廈門半馬跑友生命的停止,讓今年國內馬拉松猝死人數上升為三人。除了意外事件,辦賽的新手和跑馬的新手相會,釀出的各種奇葩事故,逆轉了馬拉松的正能量。是時候給中國跑馬拉松的和辦馬拉松的人,做個全面的體檢了。
|
跑馬的新手愛出事 辦馬的新手愛惹事
2014年終的媒體報道標題是這樣的:“全年辦賽51場,中國迎來馬拉松井噴年”;2015年,“井噴125場”;2016年,中國田徑協會官網顯示,全國馬拉松及相關運動賽事,達到422場。
猝死事件讓這一熱潮降溫。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這些參賽者均是在跑步途中出現心臟驟停的反應,現場醫療救護人員對其開展心肺復蘇和電除顫等搶救措施,并送往醫院開展急救,最終經搶救無效死亡。
追溯至2014年的馬拉松賽事報道,已有13人在比賽中猝死。其中,2014年5例,2015年5例,2016年3例(至12月第2周),其中超半數以上是在半程馬拉松比賽中猝死,近3年的猝死案例中,在終點附近的猝死概率超過80%,大部分是不超過35歲的年輕人。
35歲以下的年輕人,正在生活和事業的上升期。如今生命停止在馬拉松跑道上,當然激起社會的強烈反響。可與其說,馬拉松成了一項要人命的運動,不如說,有的新手為沖動付出代價。
“參加全馬的選手都需要進行系統的長時間訓練,短則三四個月,長則半年或者一年。”跑步達人王曉剛說。
相比之下,很多半馬選手屬于“沖動型消費者”,不少人平時可能只能跑5公里或者10公里,但是感覺21公里的賽程只要“咬咬牙就能跑完”,并沒有去了解自己的身體極限。
隨著健康跑概念的引入,馬拉松的門檻越來越低。各種以前不曾運動的人因為沖動開始跑比賽,特別是10公里和半馬。當新手開始追求成績,也是最容易出事的時候。
感受到“跑步熱”,就想隨大溜。半程馬拉松成為跑步“菜鳥”的首選。那些從前沒有組織過馬拉松賽事的公司,往往也拿辦一站半馬練手。遇到辦馬的新手,跑馬的人就得多留神。
比如福建天翔體育發展有限公司,作為鞋服企業跨進體育產業。在2015年,接連承辦了泰寧、武夷山、福州3個馬拉松賽事。
公司董事長鄭劍強認為,對于一些剛剛起步的馬拉松賽事來說,賽事服務,尤其是針對選手的服務至關重要。“在賽事還不出名時,我們要做好賽道規整、選手檢錄、沿途補給、賽后康復等基礎性的組織工作。”
這是明白馬拉松的新手。有的新手,不明白也敢往前沖。今年7月,某品牌在北京奧森公園進行路跑活動。門口放置了一個橫跨大門兩側的拱門。傍晚突然刮起狂風,拱門被風吹倒。結果兩人躲閃不及被砸傷。一名26歲女性傷者頭部縫五針,另一名23歲男性傷者頭部縫四針。可以看到,該拱門內部僅有幾個鐵架子支撐。
冠以“國際”的賽事不一定國際化
辦賽的新手不靠譜,把賽事冠以“國際”的主辦方也得警惕。比如2016清遠國際馬拉松賽,就讓跑友吃了一嘴肥皂。
清遠馬拉松的國際,體現在完賽包的內容。賽后不少選手,就把里面包裝精美的香皂,當成了紫色的糕點誤食。不僅終點草地到處扔著被啃了一口的肥皂,也在網上引發軒然大波。賽后組委會稱,本意是想讓運動員舒舒服服洗個澡,而且完賽包里面最貴的就是這塊進口香皂,但沒想到由于工作不夠仔細,部分香皂上沒有貼上中文標識。
明明不夠“國際”標準,卻能冠名“國際”馬拉松。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在國家體育總局取消賽事審批制度后,馬拉松賽以某某國際命名,無需額外條件。
中國田徑協會相關人士介紹,“國際”并不是判斷賽事質量高低的標準,世界上最出名的六大馬拉松賽事并不冠以“國際”二字。目前,申請舉辦馬拉松對主辦方并沒有硬性要求。
馬拉松賽未必需要“國際”來提升檔次,第一次辦賽的菜鳥,卻能辦出靠譜有新意的賽事。一句話,跑者需要擦亮眼睛,才能對得起不菲的參賽費。
業內人士指出,自2015年馬拉松賽事取消審批后,舉辦一場注冊制馬拉松賽事的主體不限,只需要在中國馬拉松網站上提交注冊,經電話核準就可以開辦,賽道認證也可以在網上申請,賽后只需要提交賽事成績和賽事總結報告即可。
提升賽事質量是系統工程,需要城市各個方面的協同配合。組委會可能由幾十個政府部門組成。辦賽公司往往調動不了安保、醫療等重要公共資源。就是說,政府在服務職能方面需要進一步提升。
雖然不再審批,但國際田聯的金銀銅標賽事評分系統、中國田徑協會的等級評分系統,還是跑友選賽的重要依據。
比如上海馬拉松作為國際金標賽事,在醫療救治方面,質量已達到先進水平。一位心臟驟停的跑者,正是在現場跑友和及時趕到的醫療團隊現場20分鐘的救護后,從鬼門關又跑了回來。這么說來,跑友選擇這樣的認證賽事,就是對自己的安全負責。金標賽事名氣有多大,誘惑就有多大。馬拉松組織者一味求大,求快,求上規模,也會鬧出笑話。
比如南京馬拉松賽,去年口碑良好,被中國田協授予銅牌標準。這已是菜鳥賽事所能得到的最高獎勵。但今年提升了規模的南馬,卻鬧出特邀非洲名將,沒看清半馬和全馬的路線標識,被誤導跑到半馬終點,以致最后沒有成績的烏龍。
馬拉松辦賽水平分層明顯
一線城市要辦高大上的超級馬拉松賽,二三四線城市同樣有沖動。城市要辦賽,鎮、縣也要辦賽。從賽事舉辦區位來看,馬拉松賽事集中在經濟較為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景點、景區成了馬拉松新軍的主場。
僅今年上半年,河南舞鋼、安徽蕪湖、河北滄州、遼寧營口、黑龍江漠河,就是加入馬拉松“朋友圈”的新軍。而動輒上萬人的大型國際馬拉松比賽,對舉辦城市的組織協調能力是極大的考驗,需要滿足跑馬者更高的服務需求。
可以說,隨著中國馬拉松賽事增多,馬拉松辦賽水平也在分層。在今年年初的馬拉松年會,就有毫無辦賽經驗的辦賽團隊,找來不少跑馬者詢問:“你們最需要什么?”
提升辦賽水平最快的方法,就是把六大馬拉松的影像資料調出來查閱,“看看他們都有啥”。很快,有助于排酸的冰池、東京馬拉松賽上出現過的獎牌支架,補給站的生態櫻桃、番茄、小黃瓜,成了馬拉松辦賽新手的“經驗”。
好消息是,國內馬拉松越來越愿意做出特色。規模迷你,對象精準,特色濃郁的馬拉松賽正在興起。上半年有17場馬拉松賽事,總名額不超過1000人,包括9場山地馬拉松、4場森林馬拉松、1場雪山馬拉松、1場高原馬拉松和1場極晝馬拉松等。
但除了在內容上玩花樣,辦賽能力仍然需要中規中矩地積累。長跑名將孫英杰認為,就像世界六大馬拉松賽這樣的金標賽事,一定是優質賽事,就更是稀缺資源。同樣,環境優美、服務保障到位、競技水平出眾、口碑優良的國內賽事仍是鳳毛麟角。
參賽門檻不應是一紙體檢證明
口碑優良的重要一點,一定是沒有發生過跑友猝死事件。為此不少賽事明確要求跑友,報名時必須有體檢證明。這是否就能為賽事提供健康門檻了呢?未必。
上海馬拉松是要求體檢證明的。在上馬的帶動下,周邊的杭州馬拉松、溫州馬拉松紛紛要求體檢證明。有意思的是,今年南馬原本不需要體檢,但在今年上馬有跑友突發心臟驟停事件后,組委會又緊急通知了跑友,補交體檢證明。
一紙證明能否攔住問題跑友,眾說紛紜。有上馬跑友認同體檢有用,同時認為,馬拉松賽前的體檢應更加仔細,“雖然我知道這會增加很多工作量,但出于對生命安全的考慮,這樣的認真仔細是很有必要的。”
但另一方面,知名的馬拉松國際大賽,比如大滿貫的波士頓、倫敦、芝加哥、紐約、柏林、東京六場賽事,以及北京馬拉松,都沒有報名時提交體檢證明的硬性規定。
這些組委會并非不重視跑者安全,這些賽事的門檻是報名成績,以及健康風險告知。成績上要求有一定能力的跑友才能參賽;風險告知,則明確列明了不適宜參加馬拉松的若干狀況,讓跑者根據身體狀況自行評估決策。
事實證明,體檢證明,既沒有杜絕跑者猝死,也沒有減少替跑和自行轉讓號碼的違規行為,甚至還出了跑者持偽造或涂改體檢證明蒙混過關的事件。
即使上馬等金標賽事,也有挑毛病的。比如說要領取參賽包的話需要體檢證明,就有跑友質疑,這樣的體檢,那些簡單的項目能否證明一個跑友真正健康?還是只是給辦賽方一個事后推脫的理由?這是體檢證明還是免責證明?
有跑友向北青報記者吐槽,說“志愿者也沒咋看我的體檢報告,就把裝備給我了。讓我感覺體檢報告一點兒都不重要。”還有跑友稱,他特地去社區醫院做了賽前體檢,卻發現有“走過場”之嫌,“只是簡單量了個血壓,做了個心電圖,詢問一下是否有心血管疾病。我覺得只要報上名、交了錢,一般都能通過的”。
目前,馬拉松參賽體檢證明的項目最多包括靜止心率、血壓、心電圖和胸透報告、呼吸速率。
問題來了。體檢證明中心臟功能未檢出異常者,有沒有突發腦猝死的可能性?跑馬拉松,檢查心電圖就可以預防猝死?
報名成績才是門檻
自從有馬拉松那一天,就有了猝死事件,這也是馬拉松的死穴。為了規避風險,不少賽事主辦方除了要體檢報告,還有生死狀。就是在報名時要求參賽者簽訂免責協議。
這樣的免責協議,也被馬拉松跑者稱為“生死狀”。例如,2015年上饒馬拉松賽事主辦方,就在網站上要求跑者,必須簽署,否則不讓參賽。
免責協議能否在出事后有足夠的法律效力免責暫且不提,這樣的門檻,也并不能真正避免風險發生。相比之下,國外成熟的馬拉松賽事,多是用報名成績,參賽經歷這樣的成績,當成門檻。如波士頓馬拉松,就以嚴格的波士頓資格著稱。
相比之下,目前國內參賽門檻并不高,要求還是主要體現在年齡和健康狀況上。中國馬拉松相關人士坦言,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國內馬拉松比賽的組織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也就是說,中國跑友選賽、跑步之時,仍需謹慎為上。
跑步安全催生新的商機
馬拉松辦賽方的努力,跑友們在比賽前是看不到的。保障健康,不能等靠要,還得靠自己。跑步安全就此催生出不少新商機來。
比如在北京,已有體檢機構推出跑者健康體檢。北京維斯康卒中篩查中心的專業人士稱,他們的技術就是要把控猝死的源頭。在臨床中,該中心使用由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UWO)醫學影像實驗室研發的、全球唯一的頸動脈三維超聲成像系統(e智超),精準地測量頸動脈斑塊,提供斑塊的各項數據,供醫生做臨床診斷。
該診所目前推出了針對跑者的健康體檢,建議首次跑馬拉松的跑者,最好做一次全面的身體檢查,特別是心臟檢查。臨床比較常用的檢查方法有:常規心電圖、動態心電圖(Holter)、運動平板心電圖、超聲心動圖、CT、心肌酶學檢查(抽血化驗)、冠狀動脈造影這7種。
在參加馬拉松比賽之前,讓跑友了解自己的心肺上限,調整訓練和參賽計劃,盡量減少心臟的超負荷運轉,已成為醫學界的共識。這也讓實時顯示心率的智能腕表,成了跑友的新標配。
對于跑步的新興市場,中國體育用品業聯合會器材裝備專家崔衎衎認為,除了鞋服外,路跑市場已有營養品、體質監測和輔助訓練器材、長跑定制器材等其他門類。
崔衎衎表示,國際巨頭品牌優勢短期之內難以撼動,但國內企業只要堅持在生產端持續發力,做強產品設計,以獨特的消費體驗征服消費者,市場前景依然樂觀。
文/本報記者 褚鵬
視點
馬拉松不是鬧著玩
前一陣,蓬勃發展的馬拉松熱搶了頭條。結果,廈門半馬兩起猝死,悲涼而輕易地搶走了關注焦點。但悲劇不應該搶走問題真正的焦點。無論跑者,還是辦賽者,都應該有能力,有責任,規避馬拉松的風險。
一個好現象是,眾多馬拉松都已懂得改期,避開霧霾、炎熱天氣。雖然仍有類似兩萬人參賽的廣東清遠馬拉松,1.2萬人受傷的情況發生。
這只能反映出主辦方的業余。比如南方的三四月濕度大、霧氣重,根本不適合戶外劇烈運動;比如在選手包里發放“蛋黃派”造型的肥皂,就是商務開發拉到籃里就是菜,完全不考慮使用場景的結果;比如馬拉松知識和準備工作的普及不力,相當一部分的選手對馬拉松的體能要求缺乏基本認識。
馬拉松有危險,至少是有風險的運動,這一點,辦賽方不應回避。盡管不少辦賽方把馬拉松當成了招商、展示城市風貌乃至完成全民健身政績的工具,但市民的健康和娛樂的權利不應被犧牲掉。
舉辦馬拉松賽是一項系統工程。辦賽方在想到打造城市名片的同時,更應該做到如何真正地提高賽事軟實力,才能收獲真正的口碑。
文/本報記者 褚鵬
鏈接
波馬定門檻
波士頓馬拉松,是每年于愛國者日(四月的第三個星期一),在美國馬薩諸塞州波士頓舉行的馬拉松比賽。這是全世界最古老的馬拉松比賽,也是世界六大馬拉松之一。主辦方為波士頓田徑協會。
波士頓馬拉松開始于1897年4月19日,是全球首個城市馬拉松比賽。從創辦至今,波士頓馬拉松每年一次,從沒間斷過,通常在4月中旬進行。在1986年以前,波士頓馬拉松一直沿用古希臘的方式,對優勝者的獎勵只有頭戴橄欖葉編成的花冠,頒發獎杯,沒有獎金。2013年的獎金總額超過80.6萬美元,冠軍可獲約15萬美元的獎金。
波士頓馬拉松是世界上不多的,對參賽者提出成績要求的賽事。以18-34歲年齡段跑者為例,波士頓馬拉松的參賽成績標準為男子3小時5分,女子3小時3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