饕餮敲“羅”打“擺” 《長城》票房猛進破8億
中國經濟網北京12月25日訊 饕餮來搗“誕”了!12月25日圣誕節當日下午2點26分,由張藝謀執導的賀歲饕餮巨制《長城》敲“羅”打“擺”票房破8億,這是2016年賀歲檔票房最高的影片。
但是,與高票房相對的,是多位影評人針對電影和張藝謀的各種“犀利”負評,從批判電影劇情不足到批評演員選擇再到批判“張藝謀已死”,各種惡評顛覆人的認知。頗具諷刺的是,一邊是惡評,一邊是票房的不斷大漲。上映當天,票房破億,上映六天,票房破6億元,今天,票房破8億。同期上映的《羅曼蒂克消亡史》目前票房1.04億,而因為有梁朝偉、王家衛這樣的大咖備受期待的《擺渡人》目前票房2.33億,不想妄加評論,只是有個段子刷爆了朋友圈:阿里人不好好的拍阿里人,拍人家《擺渡(百度)人》能拍好才怪!
張藝謀表示:你評價《長城》,你就要在好萊塢的工業體制上的這種標準產品,在這個大片的類型上去評價它,看它有沒有特色?故事講得怎么樣?有沒有意思?視覺上有沒有特點等等。你不能站在一個文藝片的角度去評價它………電影評論要有內行眼光,我是絕對聽進去的。
前幾天,高曉松寫了一條微博讓所有人都開始審視《長城》和張藝謀的價值:這是“第一部電影工業意義上的中國好萊塢合拍大片”,并贊揚了張藝謀三十年來與時俱進的電影工匠精神,為中國電影打開三扇大門,“《紅高粱》打開了中國藝術片獲獎之門,《英雄》打開了中國商業片票房之門,《長城》打開了中國好萊塢合拍大片之門。”有評論說,一個人一輩子能做一次創舉尚且難于登天,更何況張藝謀做了三次這樣的事情,人們欠他一個道歉,更欠《長城》一個道歉。
|
于是,后來一大波自媒體人紛紛發文致歉《長城》,比如娛樂大號嚴肅八卦撰文稱《看了擺渡人,想跟長城道歉,張藝謀的片子還是很好看的》,想當初,嚴肅八卦可不是樣的口氣,一篇文章從演員到細節可是噴得夠嗆,現在重新審視并且道歉,一定是真正進了影院看完了片子。
還有給《長城》打出較低分數的豆瓣八組也開始審視自己并公開道歉——
能讓這些以客觀與毒舌行走江湖的媒體發出如此聲音,只能說明兩個問題,第一,他們認認真真看完了這部電影,之前是否道聽途說或者是斷章取義就不好說了;第二,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通過對比2016年電影市場的其他片子,他們認為確實欠《長城》一個道歉。
這里要交代一個背景,2016年中國的電影市場告別了一路高歌的狀態,開始企穩并回歸本來的面貌,承接著2015年資本和電影市場的熱度,《美人魚》創下了33.9億的票房奇跡,但是從這部影片以后,電影市場一蹶不振。截至11月8日, 2016年中國電影票房僅為388.6億元——今年電影市場600億的“小目標”如何實現?
我們指望馮小剛的《我不是潘金蓮》,但影片的表達方式觀眾不買賬,加上影片還未上映馮小剛自掀罵戰,引火上身,截至目前票房不到5億;我們指望李安,他拍出了多少經典叫好又叫座的影片?但是《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除了“120幀”人們似乎沒有記住什么。
人們只好指望張藝謀。這就是為什么影片剛上映就有一些負面,因為期待太高,有期待就會有失望,所以中國觀眾和影評人的那顆心,是十分值得理解的。
但是,這世界就是如此,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當你真正走進影院,吃著爆米花,看著饕餮向你襲來時,你才發現,老謀子人家這次就是要玩爆米花,不玩深度,你就釋然了,覺得好看了,對不對?
從備受爭議到被人重新發現價值,《長城》這部電影里到底哪里打動人、吸引人,其實很難說,趁著饕餮都在搗“誕”,不妨去影院活捉一下饕餮,一起圣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