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內地影市票房增3% 國產電影需降虛火擠泡沫
查詢數據了解到,2016年中國內地影市票房為457億元,比照上年僅超過3%,持續多年的票房三成瘋漲徹底結束。在銀幕數、觀影人數均創新高的情況下,國產電影的票房和口碑嚴重拖了影市后腿,這也讓業界重新審視起內地影市“熄火”的意義和影響。沈陽晚報、沈陽網記者認為,內地影市虛火旺盛,此時降火并非壞事——靠投資、陣容、IP“三高”吹起泡沫的國產電影,還應回歸“做品質電影”的本心。
|
銀幕數、觀影人數全球登頂
只有國產電影“拖后腿”
2016年內地影市的全年數據,并不像總票房增長幅度那樣難看:新增銀幕總數41179塊,成為世界上銀幕最多的國家;總觀影人次增長9.5%,達到13.8億,首次超過中國人口總數,這一數據也首次登頂全球。唯一拖后腿的就是國產電影,全年票房266.6億,低于2015年的271.3億;2016年國產電影占全部電影的80%,但占票房總數也由61.5%降為58%。年初《美人魚》將國產電影票房紀錄提高了9.5億,最終國產電影總票房卻跌了7億。由此,2010年開始增速始終在30%的國產電影,2016年增幅只有3%。
記者分析:中國電影整體升級,主要還得體現在質量標準和工業水準上。票房差是電影質量低的最直觀體現;而對于提升工業水準,部分電影人已在努力,但無論是超級合拍片《長城》,還是內地首部全CG電影《爵跡》,工業是提升了,但卻忘了講好故事才是電影的核心。
IP降溫、題材失靈、保底慘敗
小鎮青年不在乎“老腦筋”
票房慘敗之下,2016全年電影體現出的種種“怪相”也值得業界深思。全年466部電影,10億以上只有9部,5至10億區間只有18部;而共有281部電影票房不足1000萬,這占全年總數70%。據不完全統計,參與票房保底的發行方,失敗的案例占全年7成之多。這其中,越是高投資的國產大片,票房往往越不及預期,類似《封神傳奇》這種陣容一線、成本數億,最終票房慘敗的例子比比皆是;《盜墓筆記》等大IP電影降溫明顯;愛情片等往年吃定票房的題材紛紛失靈……另一方面,影迷對好萊塢電影熱情不減,《魔獸》中國內地票房占全球票房一半,李安電影《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中國票房是美國的10倍還多。
記者分析:中國電影觀影用戶年齡迅速降低,三四線城市影迷比例增大。“小鎮青年”對電影的內容和類型都有了更高的要求,而他們并不迷戀大導演,或單純花癡小鮮肉們的顏值,電影質量才是唯一的金標準。
元旦檔票房再降,上旬靠《星戰》救市
影市降溫將讓市場回歸理性
剛剛過去的今年元旦檔,3天票房6.6億,比《唐人街探案》《老炮兒》等佳作云集的前年元旦檔少了2億。業內人士分析,1月上旬內地影市只能指望好萊塢大片《星球大戰外傳:俠盜一號》博回顏面。而2017全年影市,真算得上萬眾期待的國產大片也只有《西游伏妖篇》《悟空傳》《奇門遁甲》《妖貓傳》等不到10部,而《速度與激情8》《變形金剛5》》《加勒比海盜5》《雷神3》等好萊塢大片,將以每月至少一部的速度亮相,這固然有助于推動票房增長,但也將進一步擠壓國產片的生存空間。
記者分析:內地影市尤其是國產電影的“降溫”趨勢難以避免。它將讓持續多年高速增長、虛火旺盛的影市回到正軌。隨著市場歸于理性和宏觀政策法規的健全和完善,內地影市的“陣痛期”總會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