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國產劇的禮崩樂壞真的沒治了?
上周四,我一“失足”誤入了《孤芳不自賞》媒體采訪群,首次領略了什么叫大寫的尷尬。那場微信采訪的畫風是這樣的:
問:制片人請回答一下鐘漢良和Aanglebaby(楊穎)是否拿走了天價片酬?
答:片酬略低于市場價,具體多少是機密。
問:兩位主演是否“軋戲”沒有給足檔期?
答:鐘漢良給了兩個多月,AB(楊穎)在組97天。
問:檔期充足,為什么法場戲和普通的朝堂戲要用替身?兩個主演聊個天都不能實拍,要摳像?
答:兩位主演很敬業的,有一場大殿戲,40度的高溫,鐘漢良一身鎧甲,AB(楊穎)跑了七次,汗順著演員的脖子啊、臉啊嘩嘩往下流……(此處略去贊美演員敬業的500字)
問:請問為什么室內戲要摳像,文戲用替身,淋雨還得用特效?
制片人已下線。(畫外音)
制片人對于替身、摳像的避實就虛,還如此充滿感恩!國產劇何以崩壞至此?!兩個原因:一是明星價格太高;另外一種原因則是,明星價格高、制片方懶、雙方一拍即合,弄出這么個東西合伙玩觀眾。這就不難理解,把戲被戳穿時,為何制片方不敢甩鍋給明星,還要昧著良心給人家點贊,因為真要撕起來,收視率往下掉,誰都扛不住。在這方面上,明星、制片方包括播出的電視臺、網站以及刊登營銷稿的自媒體都是利益共同體,誰也不比誰干凈。
這個問題難道無藥可救?未必,一低一高,相互配合。低的,打基礎——建立真實的收視率統計系統。收視率是不是萬惡的?我們真的不知道,因為業內人士說目前90%的收視率是假的,數字高低全靠出錢多少。為了治理這個問題,廣電總局發起過反收視對賭協議,行內導演舉報過收視造假,收視率發布方索福瑞報過案,最新的一次是1月6日,中國電視劇制作產業協會又倡議簽署《關于堅決抵制收視率作假的自律承諾書》。然而,事實早已證明,沒有收視率發布方的具體行動、主管部門的強勢介入,僅憑行業自律、表態根本無濟于事。
況且,要做的事情不僅僅是讓收視率恢復正常。據了解,截止到2015年,索福瑞在千萬級的城市中擁有的樣本戶不過400個,全國樣本戶總數是6.1萬。然而,2015年,全國數字電視覆蓋用戶規模是3億戶,你認為在這個分眾年代,6.1萬能在多大程度上代表3億戶?所以,什么時候才能多設幾個樣本戶?傳說中的全媒體收視率究竟在哪里?誰能給個時間表?
只有收視率真實有效,你才能看出到底有多少人還在為“孤芳”捧場。否則,明星坑制作方,制作方騙電視臺(包括視頻網站),電視臺、網站拿假收視忽悠廣告主的“接龍游戲”就會一直玩下去,最終買單者是電視機前的觀眾和投資影視股的股民。
當然,也可能在收視率真實的情況下,“孤芳”同時段收視率第一,播出四天點擊率4.3億的數據沒摻水分。那么,只能行政干預——既然歌唱類真人秀多了要限制,親子類真人秀炒作兒童要減量、網絡大電影粗糙劣質要下架、“武媚娘”胸大必須剪成“武大頭”,為什么“孤芳”這種已經擊穿國產劇質量底線的電視劇還能播?
不要總拿市場供需關系說事,涉及到產業走向的大問題時,必須有一只手能遏制住市場這批脫韁野馬——廣電總局雷霆處理《葉問3》票房造假,電影票房2016年就理性回歸;證監會嚴管“明星證券化”,影視類概念股就集體退潮。兩件事前后因果關系已經證明,資本固然逐利,但在政策走向日趨明朗的領域卻不敢造次。管理部門高調出招,真正下架幾部價高質次的電視劇,面對實實在在的虧損,你看下回誰還敢往流量明星身上扔錢?
反過來說,越是大IP、大投資、大明星的大劇越有示范效應。如果“孤芳”能大賺特賺,那么如上所說,人形立牌演戲的日子就真的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