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后的交通大道高新區段。 (徐斌 攝)
曾經的老316國道鹿鶴轉盤國道鹿鶴轉盤
隨州中心城區,凡以“路”為名的城市主干道,大多與交通大道(老316國道)有關聯。翻開城區地圖,交通大道如一條南北中軸線,丈量著這座古新并蓄的城池。
老火車站、鹿鶴轉盤、立交橋、化肥廠……這些沉淀著隨州發展印記的地名,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視野。曾經,她是車水馬龍的交通要道;如今,被擁入城市懷中,成為人們口中的交通大道。
316國道隨州城區段,是有曲折故事的。她的數次遷移改道,見證著隨州的發展與變遷。
兩次東移拉開城東新城
提起316國道,它最早的名字叫襄(陽)花(園)公路,始建于1925年,是我市境內最早的一條公路。
1966年至1970年間,厲山、淅河兩座永久式大橋建立,已由襄花公路改名為漢丹公路的隨縣段晴雨通車。此時,漢丹公路復稱漢孟公路。
時至1984年,隨州市委、市政府啟動漢孟公路改擴建。今年已82歲,時任市公路段副段長的高級工程師李秀山回憶:“當時的漢孟公路路窄彎多,沿著氵厥水河走,穿過主城區。”
踏訪發現,遺留下來的老漢孟公路,起于北郊八里岔社區,穿過黃垅小區,止于清河路。寬7米多的水泥道路,路邊就是民房,還有幾座老廠,年代久遠。住在黃垅小區的黃成海回憶,道路改道了,黃垅蔬菜批發市場建起來了,老公路就斷了。
這次改道,在當時有一個華麗的名字——“60華里一條線”。從厲山北門,一直到淅河馬家鋪,按照中央提出的“一寬二平三直”的標準進行改造。據史料記載,道路形成15至40米路基,裁彎取直92處,降坡14處,改線10處,修建中小橋17座。
李秀山介紹,那時沒有大型機械,全靠淅河、厲山、尚市等7個鄉鎮的群眾肩挑背馱進行建設。道路通過的地段多為稻田、魚塘,為了路基穩固,又購運沙石填埋。“整段路基,基本上是用沙填起來的,牢固得很。”他說。
聽說,改道占用的稻田非常好,用百姓的話說,是“踩一腳都冒油的田”,盡管有些舍不得,但在發展大局面前,干部群眾均非常支持工程建設。1986年,60華里改造完成。李秀山說:“漢孟公路改道后,原來的名字叫得少了,316國道開始口口相傳,被大家所熟知。”
為了紀念316國道改道,我市公路人在新、老316國道的交匯處(化肥廠),澆筑了一座鋪路石的雕塑。現在,這座雕塑還在,舉著標志、扛著洋鎬、手持測量工具的公路人,依舊深情地注視著老316國道。
在這之后,老316國道隨州段經歷了數次大、中修,由白改黑,從水泥路面升級為瀝青路面,道路等級也上升至一級。
國家興盛,城市發展,穿城而過的老316國道不再適應交通需要。2013年,316國道再次從中心城區外遷,繼續向東移了近6公里,遷至新火車站以東。從高新區十崗到隨縣尚市凈明,全線外遷,長度達43.8公里。市交通運輸局局長儲云說:“316國道外遷,拉開城市框架,改善了中心城區交通環境。”
國道東移,使城東成了發展的熱土。碧桂園、中糧、紅星國際等搶占城東優質地塊,形成住宅商務區。青島啤酒、黃鶴樓酒業、程力集團等企業向新316國道靠攏,擴能提質,拉動隨州經濟邁向更高質量。
10多平方公里的城東新區,正崛起一座新城。
一線串珠孕育企業長廊
從望城崗起,沿老316國道朝北走,兩邊大多是藍色房子的工廠,路兩邊停著各式各樣的專用汽車。這里也被稱為隨州的“專汽走廊”。
這條路上,有隨州專汽龍頭齊星集團,有專汽新能源領軍者中國恒天,還有混合所有制企業代表重汽華威。不僅這些,隨州首家上市企業泰晶科技,食用菌老大裕國菇業,茶葉、糧油等產業佼佼者,均依附其左右。
用市經信委總經濟師伍新炎的話說,老316國道能成為企業長廊,一是其交通區位優勢,二是各經濟開發區的發展壯大,為企業成長搭建了很好的平臺。
據了解,上世紀80年代,隨州叫得上號的企業只有那么幾家——省改、齒輪、油泵、棉紡、繅絲、楚風、馳樂、車橋廠等。那時的316國道,僅是過境車輛通行的中轉站,在這兒吃飯、加水、住宿。
1992年,隨州城的東邊,沿著老316國道,烈山經濟開發區成立,一批企業開始落戶。這便是隨州經濟開發區的前身。至1999年底,該區工業總產值1.6億元。
2000年地級隨州市成立,隨州經濟開發區在烈山經濟開發區的基礎上,規模擴大、產業增加,齊星、健民、華龍車燈等眾多企業從中心城區、南郊等地遷至新的經濟開發區,老316國道沿線迅速崛起一棟棟廠房,形成蔚藍的經濟動脈。
高新區余家老灣居委會書記李成樹回憶:“那時的經濟開發區多為農田,少有企業。最早入駐的是青島啤酒,之后才有波導、齊星等。”
2004年,曾都區在老316國道北端建起了開發區,一批專汽、食品加工、醫藥包裝等企業落戶。2010年,隨縣經濟開發區進入公眾視野,其分布在老316國道厲山段兩側,中興食品、裕國菇業、天星糧油等一批企業入駐。2015年,隨州經濟開發區升級為國家高新區,園區擴大,產業分明,科技含量持續提升。
從望城崗至厲山,老316國道除中心城區(迎賓大道至桃園路)多為商業服務外,其他均是企業的聚集地。她如一線串珠一般,串起了三個經濟開發區,成為孕育企業的長廊,也是隨州工業經濟的脊梁。
據不完全統計,30公里的老316國道,兩側落戶企業近千家,其中規模企業270多家,工業總產值超700多億元。伍新炎介紹,經濟開發區成立,聚集了一批企業。同時,專汽產業的裂變,加速一批企業落戶老316國道兩側。
雖然老316國道已改名為交通大道,但她仍然是名副其實的工業大道,隨州經濟的大動脈。
歷史印記見證城市變遷
老316國道的每次改道,均給隨州城帶來一次新的變遷。
漢孟公路向東改道,鋪路石雕塑、老火車站廣場、鹿鶴轉盤、立交橋,成為隨州的標志。現在,低矮的樓房、破舊的老火車站、生銹的鐵軌似乎向人們講述著老316國道的過去,而城市已換上新的容顏。
在許多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的記憶里,老火車站曾是隨州最熱鬧的地方,立于廣場上的鹿角立鶴曾是地標,那里沒有高樓林立,多是各式的餐館、旅店。那時,漢丹鐵路與老316國道并向前行,僅有數十米之遙。每天清晨,隨州都會在列車進站的鳴笛聲和哐哐的行進聲中蘇醒。
據悉,老火車站始建于1961年,直至2009年向東遷移的新火車站啟用,她正式退出了舞臺。如今,老火車站已不復往日光景,僅老候車廳上的“隨州”二字還向人們證明她的存在,融入成為城區一隅。值得欣慰的是,各路公交車將老火車站作為停靠一站,保存著那份難以忘卻的記憶。
曾在隨州上班30多年的徐大國介紹,除載客列車外,火車站的南、北貨場也是隨州物資、商品進出的重要通道。
2000年后,隨州城市發展的步伐與老316國道漸行漸遠,僅有市公安局、法院、技師學院等刷新著沿線樓房高度,城東、城南成為城市建設的主陣地,地標建筑層出不窮,城市公園大美呈現。市規劃局總規劃師張忠海表示,這些年,按照東進、南拓、西優、北聯思路發展,城市格局變大,城市中心也逐漸轉移。目前,隨州中心城區面積達51平方公里。
即便如此,老城區提檔升級始終沒有忘記老316國道。2016年,我市對老316國道(清河路至張家板橋)進行改造,拆除以往道路兩側的花壇,暢通沿線雨污管網,擴寬道路,打造成雙向八車道的城市主通道。
這次改造,最讓人不舍的是鹿鶴轉盤的渠化。它是老316國道重要的標志之一,無論是鹿角立鶴,還是雙龍戲珠,都是隨州人深深的記憶。但其與城市交通需求不相適應,它的拆除,也讓隨城正式告別“轉盤時代”。
市住建委主任熊忠海說:“老316國道給隨州人留下了許多歷史印記,它們的消逝,是時代與發展的選擇,也是隨州快速發展的最好印證。”
40多年,316國道如果有記憶,滲在她肌理中的故事未必能挨個數清晰。
然而,發展似乎總有著某種巧合。老316國道又一次喚醒了她的發展生機,近年來,恒大、新城集團等在其沿線拿地筑城,老火車站棚戶區改造啟動,勢必打造城市的新地標。
老316國道,承載著過去的記憶。新316國道,擔當起未來的希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