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睿珺執導的《隱入塵煙》的票房奇跡說明了什么
9月伊始,一部已上映了一個多月的“小眾”電影突然爆發,如同一匹“黑馬”一般,創造了總票房迫近億元大關的“銀幕奇跡”。這部電影,便是由李睿珺執導,武仁林、海清主演,此前獲得柏林電影節金獅獎提名的農村題材作品《隱入塵煙》。
盡管早在公映之前,《隱入塵煙》就因其在國際影展上的亮眼表現,收獲了業內人士與電影愛好者的積極關注,但在大眾市場的語境之下,卻鮮少有人看好這部電影的票房成績。上映首日,《隱入塵煙》只獲得了30余萬票房。然而,就在人們以為《隱入塵煙》將在“叫好不叫座”的電影列表上再添一筆時,這部電影卻依靠口口相傳的力量,畫出了一條電影行業極為罕見的“復活曲線”。8月27日,在已經上映近兩個月的情況下,《隱入塵煙》日票房突然“逆襲”,首次突破了200萬,此后又在8月31日、9月3日先后突破了500萬和1000萬。
《隱入塵煙》用實力證明:只要品質過硬,并且能在藝術表達中傳遞備受社會關注,也值得社會關注的信息,就算錯過了售票的“黃金期”,也一樣有機會“逆風翻盤”。
作為一部將鏡頭對準西北農村的中低成本電影,《隱入塵煙》看起來“土得掉渣”,也沒有多少宣發經費可用。因此,它所能依靠的,只有電影題材本身帶來的關注和觀眾觀影過后的口碑。不過,也正是因為這份無奈,我們才能看到這樣一場純粹由觀眾選擇所推動的“奇跡”。一般來說,很少有人會把農村題材視為在電影市場取得票房成功的“正確答案”,喜劇、愛情、科幻、史詩之類的流行標簽,聽起來就比“反映真實農村”更具可看性。然而,這種觀點低估了我國觀眾鑒賞現實主義文藝作品的能力,忽略了潛藏在廣大國人心底的社會情懷。
在中國的14億人口中,有5億人居住在農村。雖說走進電影院購票觀影的“主力”往往是那9億城鎮居民,但在血緣、文化與社會關系的根脈上,卻幾乎沒有多少人能說自己與農村毫無關系。從遠古到當代,農業生產與鄉村社會一直在中華文明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不論我們是否生活在農村、有沒有親人是農民,都理應了解農村、關注農村、看到農民的現實生活,尤其是其中存在困境、尚待提升的那一面。
對于中國城鎮居民而言,關注農村不僅是“應然”層面上的道德義務,也是“實然”層面上的現實需求。那些從農村走出來的人,需要通過關注農村“尋根”,確保自己不會“忘本”;而那些從未接觸過鄉村生活的“城市原生代”,往往也對農村有著強烈的好奇。這時,一部既生動、又深刻的現實主義農村題材作品,可以極大地填補此類需求的空白。在某種意義上,正是這種由“關注”驅動的力量,為《隱入塵煙》的成功制造了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