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31日向媒體發布LAMOST最新消息介紹說,DR10數據集是LAMOST于2011年10月至2022年6月觀測獲取的光譜數據,其中包含5923個低分辨率觀測天區,1951個中分辨率觀測天區。其發布的2229萬條光譜數據包括1181萬條低分辨率光譜,1048萬條中分辨率光譜,中、低分辨率光譜均突破千萬。此外,DR10發布數據中還包括一個約961萬組的恒星光譜參數星表。
LAMOST發布光譜數和恒星參數星表數量,迄今已連續十年穩居國際第一。國家天文科學數據中心專門搭建LAMOST DR10數據發布平臺,科學用戶可登錄(http://www.lamost.org/dr10)進行數據查詢和下載。
早在2009年,驗收專家們在項目驗收時曾指出LAMOST是中國科技領域自主創新的典范,它將使人類觀測天體光譜的數目提高一個數量級至千萬量級;2019年,LAMOST成為全球首個發布光譜總數超千萬的巡天項目;2023年,LAMOST獲取的光譜數量再翻一倍,獲取并發布兩千萬量級的光譜數據。在過去十多年間,中國LAMOST開啟并引領國際大規模光譜巡天之路,成為國際上大型光學望遠鏡的經典之作。
左圖為LAMOST DR10的低分辨率天區覆蓋圖,右圖為DR10的中分辨率天區覆蓋圖(袁海龍 繪制)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 供圖成果:解讀宇宙升級 搶占科學制高點
截至目前,來自中國、美國、德國、比利時、丹麥等國家和地區的194所科研機構和大學的1385位用戶正在利用LAMOST數據開展研究工作,已發表高質量論文1200余篇,引用13000余次。近兩年的科研產出呈現出井噴式增長態勢,LAMOST年均發表論文超過200篇,其中,國外天文學家發表的科學論文占40%以上,彰顯LAMOST數據的國際影響力,表明其科學產出已步入國際大型(6-10米)天文望遠鏡的先進行列。
LAMOST助力全球天文學家在銀河系結構與形成演化、恒星物理的探究、特殊天體和致密天體的搜尋等方面均取得一批刷新紀錄、提高量級的重大突破性成果,包括繪制銀河的時空“畫像”、破解恒星世界的謎團、推動“黑洞獵手計劃”新發現、搜尋星海里的罕見“明星”、捕獲遙遠宇宙的信息等。
LAMOST發現寧靜態中子星示意圖(喻京川 繪制)。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 供圖其中,繪制銀河的時空“畫像”方面,LAMOST兩千萬量級的光譜數據構筑了“數字銀河系”的根基,這對于繪制銀河系的時空“畫像”具有不可替代的科學意義。從“身高體重”到“樣貌身材”再到“成長歷史”,LAMOST助力天文學家多維度刻畫銀河系全貌。
推動“黑洞獵手計劃”新發現方面,LAMOST大規模巡天的優勢使得天文學家可以利用視向速度監測方法來發現寧靜態的黑洞、中子星等致密天體,打破了依賴X射線搜尋致密天體的觀測限制。
搜尋星海里的罕見“明星”方面,浩瀚星空的舞臺上眾星云集,在它們之中,總有那么幾類非同一般的天體以自身獨特魅力傲立群雄,成為宇宙星海中奇特而又罕見的“明星”。若沒有大樣本的數據“海洋”,幾乎不可能實現“大海撈針”般的搜尋工作。近年來,LAMOST“星海弄潮,珍貝滿目”,一批批特殊天體不斷亮相,成為解讀宇宙奧秘的珍貴“密碼”。
捕獲遙遠宇宙的信息方面,類星體是宇宙中最明亮的持續發光的天體,是研究遙遠宇宙的重要探針。截至目前, LAMOST證認的類星體總數達56176個,其中24127個是LAMOST首次發現。這使得LAMOST成為目前世界上發現類星體數目第二多的巡天項目,為變臉類星體和寬吸收線類星體等罕見類星體的搜尋提供了寶貴的光譜數據。
LAMOST 以一個個嶄新的科學發現,重新繪制了銀河系的時空“畫像”。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 供圖展望:第三期光譜巡天計劃9月開啟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透露,2023年初,LAMOST DR8光譜數據庫已與美國斯隆數字巡天項目(SDSS)CasJobs數據系統完成融合,這是繼法國斯特拉斯堡天文數據中心(CDS)VizieR系統、歐洲空間局ESASky平臺、德國虛擬天文臺(GAVO)后,LAMOST光譜數據庫又一次與國際頂級科學數據平臺開展合作,此舉將顯著拓寬LAMOST數據使用的深度和廣度,進一步提升LAMOST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
同時,LAMOST第二期光譜巡天任務將于2023年6月結束,第三期光譜巡天計劃于2023年9月開啟。LAMOST團隊表示,將繼續守望星空,持續記錄和見證中國第一個天文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巡天觀測、解密宇宙的發展歷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