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傳承,亞運魂凝
9月4日,杭州亞運會火炬傳遞活動正式啟動,火炬在浙江省寧波市舉行的交付儀式上正式交付。來自全省11個地市的2000多把火炬開始裝車運輸,備受關注的亞運會火炬傳遞活動已經做好了準備。
杭州亞組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火炬的整體高度為730毫米,凈重為1200克。火炬的上半部分以鮮艷的丹桂金”為主色,下半部分逐漸過渡為亞運會的主題色虹韻紫”。火炬的整體設計靈感源自于中國五千年文明史中的良渚文化。
從火炬的結構上來看,整體分為出火口、炬冠、炬身、炬基等多個部分。出火口的設計靈感來自于最早的甲骨文字形,琮”,寓意光在內周而復始”。炬冠以玉琮的語意為特征,方圓相融,傲然矗立。炬身以良渚螺旋紋為演化,形似指紋,自然交織,精致細密。炬基則以八條水脈象征著浙江八大水系,代表著文明之脈。
火炬設計指導、中國美術學院工業設計研究院院長王昀表示,火炬的名字‘薪火’本身就蘊含著‘傳承’的意義。”整個火炬的曲線輪廓猶如手握薪柴,在動靜之間流露出一種由內而外融合的力量感和匯聚態勢,風格大方而莊重。
除了火炬本身,薪火”火炬傳遞活動還有一系列的配套物品,包括采火器、采火棒、火種盆、火種燈、火種盒、引火棒、火種燈箱和火炬支架等,所有這些都由中國美術學院工業設計研究院的團隊設計完成。
請見圖片1。
這是官方發布的薪火”火炬形象效果圖({IMG_1})。根據了解,火炬的研發制造歷時兩年,并由五支專業團隊分別負責火炬結構設計、工藝處理、產品測試、生產制造和品質把控的工作。為了確保火炬燃燒的穩定性,團隊圍繞自主研發的四大燃燒技術進行了燃燒系統專項突破,包括直噴火穩焰技術、密簇網燃燒技術、大孔導流防雨技術和雙射流混合技術。
舉例來說,直噴火穩焰技術可以在火炬主火意外熄滅后,引導直噴火在環形主火下方重新燃燒,重新點燃主火。雙射流混合技術使內環直噴火與外部環境更均勻地混合,火焰短而有力,并且不會受到外界干擾。這些技術的應用提升了火炬的抗風能力。
火炬項目技術負責人俞瑜向記者透露,為了盡量減少暴雨等極端天氣對火炬的影響,火炬密簇網在設計上采用大孔小孔配合的方式,以防止雨水堵塞。大孔用于導流雨水,小孔則防止雨水落在噴嘴上導致堵塞,這大大提升了火炬的防雨性能。
俞瑜表示:我們的工作人員經過反復測試,共編制了26份試驗指導書,出具了超過60份的測試報告,先后突破了工藝、材料和生產領域的多個技術瓶頸。”目前,火炬能夠在8級風速和大雨環境下持續燃燒,火種清晰可見,并且在抗風和耐高溫等方面刷新了多項記錄。我們致力于使每一把亞運火炬在品質上達到極致。”
新華社記者顧小立報道({IMG_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