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大衛王時期的版圖-大衛在以色列做王多少年
巴勒斯坦地區,是中東的一個地理區域,位于地中海與死海、約旦河之間,地處亞、非、歐三洲交通樞紐,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面積27090平方公里,包含以色列國和巴勒斯坦國這兩個國家,主要居民有阿拉伯人和猶太人。
現今巴勒斯坦地區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國控制區域
從有歷史記載開始,我們得知最早在公元前11世紀,以色列人在巴勒斯坦地區建立希伯來王國,并在耶路撒冷建立圣殿。不過后來以色列人經歷亡國,被驅逐,復國,再亡國,再被驅逐,最后直1948年才在巴勒斯坦地區建立以色列國至今。
阿拉伯人是在公元638年, 相當于我國唐朝時期,阿拉伯帝國擊敗羅馬帝國后,巴勒斯坦成為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阿拉伯人開始在此地定居。從這時開始,巴勒斯坦地區的主要居民陸續變成阿拉伯人,并世代定居于此。直到1988年,巴勒斯坦全國委員會第19次特別會議通過《獨立宣言》,此時才建立以耶路撒冷為首都的巴勒斯坦國。
巴勒斯坦地區主要朝代更迭匯總
到此,相信大家對巴勒斯坦地區的領土歸屬問題都有了自己的判斷。如果從最早說起,巴勒斯坦地區是猶太人的家園,但是后面他們被迫離開了。羅馬帝國驅逐了猶太人,后來阿拉伯帝國打敗羅馬帝國,阿拉伯人開始在此安居樂業。最近約1400年都是阿拉伯人在此居住,從這個角度來看,巴勒斯坦地區是阿拉伯人的,阿拉伯人認為此地是他們的土地,這收到廣泛的支持。因此,巴勒斯坦人民堅決不同意1947年聯合國強行做的土地劃分。最終導致巴以紛爭不斷,戰亂不止,巴勒斯坦的地盤被以色列不斷蠶食。
1947年~2000年控制地區變化
下面詳細講述巴勒斯坦地區的朝代更迭和紛爭:
公元前11世紀,以色列人在巴勒斯坦建立希伯來王國,并在公元前10世紀成為一個大國。這一時期,以色列人的國主是大衛王和他的兒子所羅門王,他們在耶路撒冷建造圣殿,使他們成為聞名世界的王國。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巴勒斯坦地區原本最早是屬于猶太人的地盤。
公元前933年,希伯來王國分裂為北部的以色列王國和南部的猶太王國。以色列王國于公元前722年亡于亞述帝國,猶太王國于公元前586年亡于新巴比倫王國。
公元前539年,波斯帝國征服巴比倫,允許以色列人返回他們的故土。
公元前168年,猶太人起義,直到公元前141年,猶太人在巴勒斯坦成功復國,成立了哈斯蒙王朝。
公元前63年,羅馬帝國戰勝猶太人,羅馬人占領巴勒斯坦后,開始了羅馬人對猶太人的統治。猶太人遭到殘酷鎮壓,絕大多數猶太人逃離巴勒斯坦,流散世界各地。
公元135年起,羅馬帝國將猶太人驅逐出這一地區,將地名改為“敘利亞-巴勒斯坦”。大批流亡海外的猶太人一直努力返回以色列,從數百到上千人不等。猶太教最重要的兩本經籍《塔木德》和《密西拿》也是在這段時期寫成。
公元638年, 阿拉伯帝國擊敗羅馬帝國,占領耶路撒冷,巴勒斯坦成為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并吸引了阿拉伯人定居。從這時開始,巴勒斯坦地區的主要居民陸續變成阿拉伯人。這個時代,相當于我國的唐朝時期。
1290年英國將1.6萬猶太人全部驅逐出境,此后,法國、德國、荷蘭、西班牙、意大利等國也紛紛大肆驅逐猶太人。據統計,在這次逃亡中,約有120多萬猶太人逃離了西歐,他們大部分人遷到了東歐,就是俄國、立陶宛、匈牙利、波蘭、羅馬尼亞以及土耳其一帶。
另外,有一小部分猶太人沿南絲綢之路,千里迢迢遠涉來到中國。 流落到中國的猶太人,卻獲得不一樣的待遇。據記載,猶太人曾向宋朝進貢西洋布,深得皇帝歡喜,于是詔其“歸我中夏,遵守祖風,留遺汴梁”。他們決定在開封落地生根,亦接受十七個漢人姓氏,分別是李、俺、艾、高、穆、趙、金、周、張、石、黃、李、聶、金、張、左、白。
1516年,巴勒斯坦淪為奧斯曼帝國的領地,在土耳其人統治的400年間,巴勒斯坦人民深受土耳其蘇丹、總督和當地封建主的三重壓迫和剝削。
1794年,在法國大革命后,歐洲猶太人逐漸獲得了公民權,進入了“解放的春天”。然而,許多猶太人在解放后逐漸拋棄了自己的民族傳統,希望通過融入歐洲文化來獲得接納。然而,歐洲人的傲慢與冷漠卻一再傷害了猶太人的民族情感。
1881年,散居在世界其他地區的猶太人為了逃避迫害,散居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開始回歸巴勒斯坦,所謂的“天選之地”。他們從奧斯曼帝國和阿拉伯人手中購買土地并定居下來。史稱第一次回歸浪潮。
1894年10月15日“德雷福斯事件”讓猶太人徹底放棄所謂的“同化論”,積極尋求建立自己獨立的國家。
1896年,維也納記者和劇作家西奧多?赫茨爾在目睹猶太人遭受的種族歧視后,撰寫了《猶太國》一書,并發起了猶太復國主義。他號召全世界猶太人回歸故土,重建本民族的生活方式。這一主張在猶太世界引起了巨大反響,激發了許多人的熱情與信念。錫安主義運動的發展推動了第二次回歸浪潮(1904-1914年)約有四萬名猶太人返回定居。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當時中東的統治者奧斯曼帝國加入了同盟國與德國結盟,與包括英國在內的協約國為敵。戰勝國英國控制被稱為巴勒斯坦的地區,當時這片土地上居住著猶太人少數民族和占多數的阿拉伯人。
當國際社會賦予英國在巴勒斯坦為猶太人建立“民族家園”的任務時,猶太和阿拉伯人之間的緊張關系加劇。猶太人說,這是他們的民族起源之地,但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也說他們擁有這片土地、反對上述舉措。
1917年11月2日,英國頒布《貝爾福宣言》,準許猶太人回巴勒斯坦購業,受到英國的治理和保護,以色列移民達到8.5萬人。
1922年,國際聯盟贊同英國暫管巴勒斯坦地,并且賦予權力繼續實行《貝爾福宣言》,為以色列復國帶來了曙光。
1934年,歷史又發生了巨變,上臺,在德國的猶太人,不久就被囚集中營,集體槍殺,服苦役,濫施酷刑。猶太人精心經營的事業轉眼成空。在短短數年間,德國在歐洲殺害的猶太人足有600萬之多。
這時候,英國不想要巴勒斯坦這塊地方了,要放棄。當然他也不會還給土耳其,而是想像印度和巴基斯坦那樣,建立新的國家,并加以控制。英國在巴勒斯坦搞的猶太人和巴勒斯坦分治,也是留下了長期民族沖突的隱患。
英國并沒有按人口對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兩個國家進行國土分配。而是按人口分布進行分配,這樣就引起了巴勒斯坦的不滿。巴勒斯坦認為,只占1/3人口的猶太人得到了57%土地;而占人口的2/3的阿拉伯人卻只得到43%的土地。
之所以猶太人的土地多,這和猶太人比較有錢有關。猶太人購買了巴勒斯坦的很多土地,通過合法方式占有了這些土地。因此,作為地主在這次分配中得到了較多土地,而且山區較少,平原較多。
1939年英國頒布了一份白皮書,限制猶太人的移民數量至75000人,并且限制猶太人購買土地。這份白皮書被許多猶太人視為是對猶太人的背叛,并且認為那違背了貝爾福宣言。如果不是這個白皮書,猶太人到1947年在巴勒斯坦的人口,很可能會和阿拉伯人持平。
由于英國人還在該地實際統治,雙方開始只是打嘴仗和小規模的摩擦。這時候,始作俑者英國想的不是解決矛盾,而是盡快脫身。
1947年,聯合國投票將英國托管的巴勒斯坦土地劃分為兩個國家——一個猶太國家,一個阿拉伯國家。巴勒斯坦人和鄰近的阿拉伯國家都不接受這一決議。猶太武裝組織與巴勒斯坦人之間的戰斗不斷升級。
1948年5月14日,在英國的托管期結束前一天的子夜,以色列國正式宣布成立,當天為以色列的國慶節。第二天,埃及、伊拉克、約旦、敘利亞、以及黎巴嫩向以色列宣戰,開始了長達近百年的阿以沖突。隨著以色列新生的軍隊取得勝利,1949年簽訂的停戰協議規定了新的事實上的邊界,給予這個羽翼未豐的猶太國家比聯合國劃分計劃所給予的領土要多得多的土地,阿拉伯人當然是不接受這個安排,與猶太人沖突不斷。
結果阿拉伯國家打一次輸一次,丟一次國土,經歷了五次中東戰爭后,以色列國土由1.52萬平方公里擴張到了9.44萬平方公里。后來阿拉伯國家也知道打打不過,就搞恐怖襲擊,以色列不堪其擾,為此執行了“以土地換和平”的政策,吐出了大量土地,如今實際控制面積約2.5萬平方公里。
1988年11月15日,巴勒斯坦全國委員會第19次特別會議通過《獨立宣言》,宣布接受聯大第181號決議,建立以耶路撒冷為首都的巴勒斯坦國。1994年5月,根據巴以雙方達成的協議,巴方在加沙、杰里科等地實行有限自治。1995年以后,根據巴以雙方陸續簽署的協議,巴方控制區逐漸擴大,目前包括加沙地帶全境和約旦河西岸部分土地,總面積約2500平方公里。
加沙哈馬斯的存在,一直讓以色列很不舒服,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到現在,以阿沖突基本上就是哈馬斯和以色列的沖突,偶爾敘利亞和黎巴嫩打打邊鼓,但他們從來不是主角。
以色列于2008年、2012年、2014年和2021年對加沙發動了四次持久軍事襲擊。數千名巴勒斯坦人被殺,其中包括許多兒童,數萬所房屋、學校和辦公樓被毀。重建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圍困阻止了鋼鐵和水泥等建筑材料到達加沙。
2022年8月5日,以色列國防軍以“破曉行動”的名義向加沙地帶的武裝分子和基礎設施發動空襲。
2023年10月7日,巴勒斯坦武裝組織哈馬斯由加沙地帶發動代號“阿克薩洪水”的軍事行動,發射逾5,000枚襲擊以色列并派員進入其南部領土。并俘虜了多名以色列國防軍將領,以色列國防軍隨后向對方空襲予以還擊,并發出“戰爭狀態警報”。